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收麥子(陶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收麥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鄉收麥子》中國當代作家陶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收麥子

久居城市,但我還是比較關注農業。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業對土地一直懷有特殊感情,沒事時,我喜歡弄點土,種些生菜、青菜什麼的,不管收成如何,只圖勞動的過程

麥子可以收了,這幾天打開手機新聞,都是在搶收麥子的信息。可這幾天一直在下雨,我着急,農民更着急,我知道下雨不能收麥子的後果。

現在回想從小在故鄉收麥子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次掐着時間眼看到芒種的節氣了,父親就着急地從西屋的窗欞上取下來放了一整年的鐮刀。

一年沒派過用場,鐮刀不免生了斑斑銹跡。每當父親在壓水井旁磨鐮刀時,母親總喜歡把廚屋裡菜刀一道兒遞給父親,順道也磨一磨。

滿身銹跡的鐮刀褪去一攤黃褐色的泥漿後,便開始往外閃出晃眼的寒光。父親用大拇指在刀鋒上輕輕刮兩下,聽着「噌噌」聲,不用下地試,他就知道鐮刀已經磨得夠快了。

每年麥收時節我都會跟着父母親去麥地里割麥。天還沒大亮,父母領着我和姐姐,帶上乾糧,趕着牲口向麥地里進發。一路上都是下地收麥子的人。趕到地里時,太陽還沒露出頭,麥穗上的露水濕漉漉的,但不能等,要搶時間,父母親只好帶着露水收割,這時割下的麥子不能捆起來,只能放到擰好的腰把上攤開,在地上晾着,等中午前後露水幹了再捆起來。

當太陽悄悄地露出臉來的時候,父親和母親已經割了好大一片麥子了,這時候麥穗上,草尖上晶瑩的露珠閃爍着迷人的光芒,給這幅豐收的圖畫增添了更美妙奇幻的色彩。

吃過帶上的早餐,太陽已經爬到了半空,太陽光像無數條毒蛇,火辣辣地啃噬着麥田裡的人們。麥地里蒸騰着一股股熱氣,腳下的土地像燒熱的土炕暖乎乎的。父親和母親的臉上滾動着豆子般大的汗珠,背上的汗水從汗衫裡面滲了出來,貼在肌膚上有些難受,麥芒劃傷的手背被汗水浸泡着更是鑽心地疼。父親和母親顧不了這麼多,放下手中的鐮趕快將散開在地上已經曬乾露水的麥子捆起來。

到了中午,抬眼向山野望去,滿地都是密密麻麻的麥點,那景象多像大閱兵時列隊等待檢閱的儀仗隊!場面蔚為壯觀。這時候大人們總要下意識地抬起頭來,朝天空四下里望望。他們無暇顧及風景,而是在觀察天空有沒有下雨的烏雲。麥收時節天氣常常會在午後變臉,大人們一旦發現有下雨的雲朵,就會吆喝孩子們往一塊兒抱麥點。一般每二十個麥點放成一攢,等孩子們把麥點抱在一起,大人們會在麥地里摞起三條腿的麥摞來,這種麥摞透風,又不容易被雨水淋着,摞在地里的麥子就幹得快。

父母親在地里揮舞着鐮刀,我在地頭牽着牲口放。鐮刀的嚓嚓聲,牲口吃草的刺刺聲,鈴兒的叮噹聲,麻雀的歡唱聲,蟬兒的彈奏聲合成了一曲悅耳動聽的豐收交響樂。

收麥子是一項頗為繁瑣的工作——鐮刀將麥秸割斷後,得想辦法將麥粒給脫下來,麥粒脫下來還不算完,還得揮舞着木杴將裡面混雜的麥糠給揚出去。這樣一套程序走下來,麥子算是可以運回家了。可這樣的麥子還不能立馬入倉,要想入倉,還必須得趁着大晴天將麥子攤在場上曬上一兩天,麥子曬的咬在嘴裡咯嘣響才行。否則,天一潮麥子保準兒發霉。

麥子割完後,要運回家,裝車也是技術活,因為麥子比較滑,裝不好半路上會掉下來,重新裝車,非常麻煩。架子車裝得像個小山一樣,在鬆軟的麥地里舉步維艱,把這一車

麥棵拉出麥地,拉到田間路上,一口氣是很難完成的,一般都要在中間喘幾口氣再拉。這在那驕陽似火的夏日,真是過足了陽光的癮,有時身上被曬出水泡。

麥子拉倒場裡卸下,攤開,還要翻兩邊,才能碾壓。翻場可是個技術活,又累手臂又累腰。壓一遍翻一遍,幾遍以後,看着棵上的麥穗里已經沒有了麥粒,就可以拾掇場了。這又是一個大工程,最好幾個人同上,用叉子一下一下的把壓扁的麥棵挑起,使勁的晃動,讓麥粒漏下去,然後,再把滿場的麥棵一叉一叉的挑在一起,堆成一個特大的特高的麥垛,為的是儘量少占用賣場的面積。然後,用排叉的背推動地上厚厚的摻和着麥糠的麥粒,把它們聚集在場的中央,堆成一個小山,掃帚負責把場上的麥粒全部清掃到小麥山上,這時,人就可以鬆一口氣了。

接下來的任務更是艱巨,需要揚場,這時最好有風,如果沒有風,簡直能把人急個半死。這也是一個技術活,不會幹的,累死人不說,還打不出乾淨的麥粒………

後來,我當兵到來部隊,收麥子的事離我越來越遠,以至於從當兵後,再也沒有下地收過麥子。

再後來有了聯合收割機,家人就不用再受那手割麥子的苦累了。聽父親說家裡的十多畝地的小麥,一個多小時就能收割完成。

如今,再也看不到昔日那忙碌夏收麥子的景象了,但過去芒種後,六月中旬前後收麥子的記憶猶新至今難忘,收麥子是農民生活中的大事,過往家家戶戶收麥時節,男女老少齊參戰的景象,使人驚嘆與感慨不已,如今機械化收割提高了勞動工作效益,改變了舊的收割模式,但卻失去了昔日的那份熱鬧景象和人與人之間那份需要相助的純真與聯繫,這也是我常常想起過去收麥子的原因,家鄉是否還有人們之間出於真心的相互幫助與緊密聯繫,但願隨着時代的發展,機械化的推進不能代替人們的相互關心支持與鼓勵,人和人之間更加團結一心接觸親密,多些快樂和溫馨。

遠在異鄉,尤其是在這樣的麥收時節,每想想到父母的艱辛與操勞的情景,心中都有無言的痛。常於無限感慨、思戀之餘,湧起莫大的欣慰與憧憬。願擺脫了舊的勞作方式束縛的父母,永遠健康幸福!願生長於斯的故鄉,愈發富裕美麗[1]

作者簡介

陶軍,河南洛陽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