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敖伦苏木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敖伦苏木城遗址,位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敖伦苏木为蒙古语,意思是“众多的庙”,是一处元代(公元1271~1368年)中国北方的城市遗址。[1]

敖伦苏木古城俗称赵王城、“五英雄城”,是著名的景点。敖伦苏木城遗址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墙基宽约3米,残高2~3米。城址内发现有建筑遗址17处,高台和土包99处。城东300米处还发现有墓地一处。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景教墓石等遗物。 敖伦苏木城遗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景教墓石等遗物。1996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起源

敖伦苏木古城俗称赵王城、“五英雄城”。

始建于元代,时汪古部世居之地,部长阿刺梧思剔吉忽里归附成吉思汗,受到分谥,后子孙术忽难被加封赵王,这座古城是元代德宁路所在地,建于元泰定元年(1323年),不仅有着高耸雄伟的殿堂,豪华雅致的宫邸楼阁,还有鳞次栉比的街衢商店和金碧辉煌的“德风堂”等文化、宗教大厦等建筑物,成为当时汪古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丰州穿越大青山到岭北行省哈拉和林的驿道,也经过敖伦苏木城。当地所需要的粮食、茶叶、食盐、丝绸和瓷器都从内地经由这条交通干线运来。这座古城最兴旺的时期是元代,至明代逐渐衰落。据考,明代中叶这座古城曾是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避暑夏宫。

自1927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城中发现元代景教遗迹和《王傅德风堂碑记》以后,中外学者纷纷来此考察。

1935日本人江上波夫等人先后考察了敖伦苏木古城。

出土文物

敖伦苏木城遗址古城长960米,宽580m,城内建筑遗迹颇多。

敖伦苏木城遗址曾出土了著名的“忘傅德风堂记”碑及珍贵的畏吾儿体蒙文,古叙利亚文墓石铭刻这座古城对研究蒙元史,特别是汪古部的历史遗迹汪古部与成吉思汗家族姻亲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址内发现有建筑遗址17处,高台和土包99处。

敖伦苏木城遗址城东300米处还发现有墓地一处。此外,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石碑、石兽以及景教墓石等遗物。自1927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城中发现元代景教遗迹和《王傅德风堂碑记》以后,中外学者纷纷来此考察,一时间敖伦苏木古城声名远播,研究其的专著与论文一度层出不穷。

敖伦苏木城遗址是蒙古高原上仅次于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也是欧洲文明传入东方的第一大城市。同时,它也是沟通西北蒙古高原和内地之间的要冲。该城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考古价值,处于保护和未开发状态,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今日置身古城中央,漠南烽烟若在眼前,美妙神奇的“36敖包”、“五英雄城”的传说源远流长,从古城的断壁残垣中,隐约可见当年汪古部赵王世家的繁盛。

文物遗存

敖伦苏木城遗址位于百灵庙东北约28公里处,这座古城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亲之部——汪古部的首府,因座落在艾不盖河北岸,那时艾不盖河名叫黑水,当时称为黑水新驿。又因汪古部赵王世家居住此城,也叫“赵王城”。

敖伦苏木古城,平面是长方形,为正南北向,城墙为夯筑,断断续续有所保留。其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600米,四面城墙均有城门,至今其南门、北门、西门及城墙的遗迹仍很明显。进入城中,只见城内建筑遗址甚多,有大小高台90余座,在许多高大的台基上布满了黄、绿、白色的琉璃瓦残片,可以推想当年这里曾经建有品级很高的宫殿和庙宇。

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城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570余米,南北长960余米,四面设门,门外加筑的瓮城犹存。中外学者和考古学家考察发现,城内有王府、景教寺院、天主教会堂、喇嘛庙、孔庙等遗址。古遗物有石龟、石俑、石碓臼、石磨、墓顶石等。

敖伦苏木城遗址现场自然毁坏中,发现多处石刻碎裂,全城散落着老瓦当、瓷片、琉璃构件。

文物保护

敖伦索木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将建成草原生态博物馆。达茂旗政府2016年与河东新区异地重建敖伦索木古城,作为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开发旅游产业,建成后对蒙元文化继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