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倫蘇木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敖倫蘇木城遺址,位於中國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敖倫蘇木為蒙古語,意思是「眾多的廟」,是一處元代(公元1271~1368年)中國北方的城市遺址。[1]
敖倫蘇木古城俗稱趙王城、「五英雄城」,是著名的景點。敖倫蘇木城遺址總面積約55萬平方米。牆基寬約3米,殘高2~3米。城址內發現有建築遺址17處,高台和土包99處。城東300米處還發現有墓地一處。遺址內還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構件、石碑、石獸以及景教墓石等遺物。 敖倫蘇木城遺址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構件、石碑、石獸以及景教墓石等遺物。1996年,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起源
敖倫蘇木古城俗稱趙王城、「五英雄城」。
始建於元代,時汪古部世居之地,部長阿刺梧思剔吉忽里歸附成吉思汗,受到分諡,後子孫術忽難被加封趙王,這座古城是元代德寧路所在地,建於元泰定元年(1323年),不僅有着高聳雄偉的殿堂,豪華雅致的宮邸樓閣,還有鱗次櫛比的街衢商店和金碧輝煌的「德風堂」等文化、宗教大廈等建築物,成為當時汪古部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由豐州穿越大青山到嶺北行省哈拉和林的驛道,也經過敖倫蘇木城。當地所需要的糧食、茶葉、食鹽、絲綢和瓷器都從內地經由這條交通幹線運來。這座古城最興旺的時期是元代,至明代逐漸衰落。據考,明代中葉這座古城曾是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避暑夏宮。
自1927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在城中發現元代景教遺蹟和《王傅德風堂碑記》以後,中外學者紛紛來此考察。
1935日本人江上波夫等人先後考察了敖倫蘇木古城。
出土文物
敖倫蘇木城遺址古城長960米,寬580m,城內建築遺蹟頗多。
敖倫蘇木城遺址曾出土了著名的「忘傅德風堂記」碑及珍貴的畏吾兒體蒙文,古敘利亞文墓石銘刻這座古城對研究蒙元史,特別是汪古部的歷史遺蹟汪古部與成吉思汗家族姻親關係,有着重要的意義。城址內發現有建築遺址17處,高台和土包99處。
敖倫蘇木城遺址城東300米處還發現有墓地一處。此外,遺址內還出土了大量的建築構件、石碑、石獸以及景教墓石等遺物。自1927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在城中發現元代景教遺蹟和《王傅德風堂碑記》以後,中外學者紛紛來此考察,一時間敖倫蘇木古城聲名遠播,研究其的專著與論文一度層出不窮。
敖倫蘇木城遺址是蒙古高原上僅次於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也是歐洲文明傳入東方的第一大城市。同時,它也是溝通西北蒙古高原和內地之間的要衝。該城具有獨特的歷史和考古價值,處於保護和未開發狀態,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今日置身古城中央,漠南烽煙若在眼前,美妙神奇的「36敖包」、「五英雄城」的傳說源遠流長,從古城的斷壁殘垣中,隱約可見當年汪古部趙王世家的繁盛。
文物遺存
敖倫蘇木城遺址位於百靈廟東北約28公里處,這座古城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姻親之部——汪古部的首府,因座落在艾不蓋河北岸,那時艾不蓋河名叫黑水,當時稱為黑水新驛。又因汪古部趙王世家居住此城,也叫「趙王城」。
敖倫蘇木古城,平面是長方形,為正南北向,城牆為夯築,斷斷續續有所保留。其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600米,四面城牆均有城門,至今其南門、北門、西門及城牆的遺蹟仍很明顯。進入城中,只見城內建築遺址甚多,有大小高台90餘座,在許多高大的台基上布滿了黃、綠、白色的琉璃瓦殘片,可以推想當年這裡曾經建有品級很高的宮殿和廟宇。
敖倫蘇木古城遺址城垣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570餘米,南北長960餘米,四面設門,門外加築的瓮城猶存。中外學者和考古學家考察發現,城內有王府、景教寺院、天主教會堂、喇嘛廟、孔廟等遺址。古遺物有石龜、石俑、石碓臼、石磨、墓頂石等。
敖倫蘇木城遺址現場自然毀壞中,發現多處石刻碎裂,全城散落着老瓦當、瓷片、琉璃構件。
文物保護
敖倫索木古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將建成草原生態博物館。達茂旗政府2016年與河東新區異地重建敖倫索木古城,作為古城文化產業園區開發旅遊產業,建成後對蒙元文化繼承與發展有着積極意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