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文艺创作 | |
---|---|
文艺创作, 指作家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这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称为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最基本的文学实践,它是作家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审美体验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又包含着审美创造。 电影、电视剧属于文艺创作。 [1]
文艺创作是什么意思
文艺创作应该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它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遭遇新的挑战,也在实践推动下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延安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文艺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改革开放至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强调与倡导。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1]。”
必须始终认清自身责任使命。习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从一定意义上说,文艺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受众。作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当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以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作为毕生追求,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讴歌中国精神、弘扬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创作导向。习总书记指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不言而喻,人民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是一切文艺创作的不二法则。作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根本方向,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唯此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欢迎。
必须始终增强自身过硬内功。习总书记指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想要创作出精品,增强内功是关键。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以德艺双馨为追求,自觉坚守艺术理想,克服心浮气躁和贪图名利之病,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在努力实现修身与创作共进、人品与艺品齐升中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2]
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站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回首往昔,展望未来,我们拥有更加坚定而自觉的文化自信。相信并期待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能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创造出更好更多不负时代召唤、不愧人民期待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文艺创作如何强起来:夯实文艺的创意基础
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大行其道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院团还是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剧本重视程度都大大提升。重金买下某小说改编权、热门编剧遭影视方争抢的例子,时常见诸媒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重要性在相关部门政策设计中也逐渐凸显,国家艺术基金出台的青年编剧扶持计划、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剧本孵化计划以及各省区市不同内容的编剧研修班等,都给予剧本创作人才更多成长机会。
与此同时,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仍为业界所诟病。这提醒我们,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做强做实。
首先,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识。作家和编剧创造的故事和文学形象,是艺术创造的创意源头,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导演表演、服化道、声光电等一切再创造,都建基于剧本之上。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大行其道。现在有越来越多院团热衷请大咖级导演,试图将一度创作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二度创作解决。客观上说,很多导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以点铁成金。还有一些导演或没有沟通交流、共同建设的耐心和意愿,或无力挖掘呈现剧本精华,甚至将剧本改得面目全非。编剧绝非“大纲提供者”,对于编剧劳动果实应有充分尊重,对剧本的后续制作、改编、搬演也必须遵循创作规律。
其次,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也需要保持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加强自身建设。在戏剧、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缺乏酝酿与发酵过程,作品内容贫血,缺乏特色,缺少灵光。像先贤那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益求精变少了,有些编剧不再关心自我是否有突破、有超越,满足于高频运转下流水线操作,有些编剧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某类题材的快手编剧,拿着相关人物的传记、资料闭门造车,照猫画虎,完成的不过是报告文学或者人物传记向舞台艺术的表层转译。“短平快”很难出精品剧本,越是在机遇面前编剧越要保持清醒,不让机遇变成消耗,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题材和经验储备,精心创作,用心打磨。
再次,编剧所在院团以及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给“一剧之本”更多战略保障。院团要对编剧多一些涵养耐心,让他们得以真正对一个题材深入下去,不流于简单的规定内容、规定动作,给予编剧更多创作空间和信任。现在已经有不少院团在剧目策划阶段就请业界名家提前介入,论证剧目可操作性,帮助编剧有的放矢,精准运作,提高作品成功率,也让编剧创作过程更为从容扎实。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剧人才培养、编剧队伍建设上也需统筹协调,给予中青年编剧、地方戏曲本土编剧更多政策倾斜。
在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好剧本、好创意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正向作用。让市场的热与冷、观众的喜欢与排斥来进行剧本筛选,让好剧本得到好回报,以激励优秀编剧继续创作。此外,还要加强版权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规范。当前一个积极态势是,越来越多投资方带着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由专业剧本顾问对剧本创意是否适合市场做出判断。随着产业体系的健全,相信今后还会有剧本经纪人等更多要素加入,使编剧环节得到应有重视和切实保障。
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精品,这是文艺创作强起来的必经之路。一个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保护原创生产力的行业无法持续发展。剧本是立足之本,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