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創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藝創作 | |
---|---|
文藝創作, 指作家為現實生活所感動,根據對生活的審美體驗,通過頭腦的加工改造,以語言為材料創造出藝術形象,形成可供讀者欣賞的文學作品,這樣一種特殊的複雜的精神生產活動稱為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是最基本的文學實踐,它是作家對一定社會生活的審美體驗的形象反映,既包含對生活的審美認識,又包含着審美創造。 電影、電視劇屬於文藝創作。 [1]
文藝創作是什麼意思
文藝創作應該回到以人民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一項核心內容,它隨着時代發展不斷遭遇新的挑戰,也在實踐推動下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延安時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文藝服務於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改革開放至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強調與倡導。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的文藝屬於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江澤民同志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的創造,在人民的進步中造就藝術的進步」。胡錦濤同志強調,「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遠同人民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1]。」
必須始終認清自身責任使命。習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從一定意義上說,文藝工作者的一言一行影響着千千萬萬的受眾。作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當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以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作為畢生追求,自覺把自己的命運與黨和國家、人民的命運聯繫起來,講好中國故事、謳歌中國精神、弘揚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彰顯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唱響時代主旋律,傳遞社會正能量。
必須始終堅持正確創作導向。習總書記指出,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不言而喻,人民是一切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這是一切文藝創作的不二法則。作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根本方向,堅持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面向基層、服務群眾,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着人民的歡樂,憂患着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讓人民群眾成為文藝作品的主角,唯此才能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和歡迎。
必須始終增強自身過硬內功。習總書記指出,文藝是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的,藝術家自身的思想水平、業務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想要創作出精品,增強內功是關鍵。於廣大文藝工作者來說,就是要以德藝雙馨為追求,自覺堅守藝術理想,克服心浮氣躁和貪圖名利之病,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在努力實現修身與創作共進、人品與藝品齊升中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2]
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站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兩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回首往昔,展望未來,我們擁有更加堅定而自覺的文化自信。相信並期待文藝戰線和廣大文藝工作者能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創造出更好更多不負時代召喚、不愧人民期待的文藝精品,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文藝創作如何強起來:夯實文藝的創意基礎
劇本這一前端環節打不牢,後續製作將「地動山搖」,原創得不到足夠尊重,只會讓跟風抄襲大行其道
近幾年,無論是各大院團還是諸多影視製作機構,對劇本重視程度都大大提升。重金買下某小說改編權、熱門編劇遭影視方爭搶的例子,時常見諸媒體。「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的重要性在相關部門政策設計中也逐漸凸顯,國家藝術基金出台的青年編劇扶持計劃、文化和旅遊部出台的劇本孵化計劃以及各省區市不同內容的編劇研修班等,都給予劇本創作人才更多成長機會。
與此同時,放眼全國創作實際,「劇本荒」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劇本還沒立住就拿着大綱匆匆上馬排演、開拍的現象仍為業界所詬病。這提醒我們,重視和加強劇本創作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文藝創作要想強起來,文學基礎、創意基礎必須做強做實。
首先,在文藝創作生產鏈條里,需要端正對編劇環節的認識。作家和編劇創造的故事和文學形象,是藝術創造的創意源頭,是舞台和影視產業「基礎的基礎」,導演表演、服化道、聲光電等一切再創造,都建基於劇本之上。劇本這一前端環節打不牢,後續製作將「地動山搖」;原創得不到足夠尊重,只會讓跟風抄襲大行其道。現在有越來越多院團熱衷請大咖級導演,試圖將一度創作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給二度創作解決。客觀上說,很多導演為此立下汗馬功勞,但有時文學原著或文學劇本「先天不足」,再優秀的導演也難以點鐵成金。還有一些導演或沒有溝通交流、共同建設的耐心和意願,或無力挖掘呈現劇本精華,甚至將劇本改得面目全非。編劇絕非「大綱提供者」,對於編劇勞動果實應有充分尊重,對劇本的後續製作、改編、搬演也必須遵循創作規律。
其次,作為創作主體的編劇也需要保持創作初心,堅持品質至上,加強自身建設。在戲劇、影視界對文學劇本的旺盛需求之下,劇本產量激增,藝術生產周期縮短,帶來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風創作,缺乏醞釀與發酵過程,作品內容貧血,缺乏特色,缺少靈光。像先賢那樣「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精益求精變少了,有些編劇不再關心自我是否有突破、有超越,滿足於高頻運轉下流水線操作,有些編劇主動給自己貼上標籤,成為某類題材的快手編劇,拿着相關人物的傳記、資料閉門造車,照貓畫虎,完成的不過是報告文學或者人物傳記向舞台藝術的表層轉譯。「短平快」很難出精品劇本,越是在機遇面前編劇越要保持清醒,不讓機遇變成消耗,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加強題材和經驗儲備,精心創作,用心打磨。
再次,編劇所在院團以及地方和行業主管部門要給「一劇之本」更多戰略保障。院團要對編劇多一些涵養耐心,讓他們得以真正對一個題材深入下去,不流於簡單的規定內容、規定動作,給予編劇更多創作空間和信任。現在已經有不少院團在劇目策劃階段就請業界名家提前介入,論證劇目可操作性,幫助編劇有的放矢,精準運作,提高作品成功率,也讓編劇創作過程更為從容紮實。地方和行業主管部門在編劇人才培養、編劇隊伍建設上也需統籌協調,給予中青年編劇、地方戲曲本土編劇更多政策傾斜。
在內容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出好劇本、好創意離不開市場機制的正向作用。讓市場的熱與冷、觀眾的喜歡與排斥來進行劇本篩選,讓好劇本得到好回報,以激勵優秀編劇繼續創作。此外,還要加強版權法規的執法力度,依法保護編劇權益,建立健全產業體系和市場規範。當前一個積極態勢是,越來越多投資方帶着劇本顧問與編劇洽談項目,由專業劇本顧問對劇本創意是否適合市場做出判斷。隨着產業體系的健全,相信今後還會有劇本經紀人等更多要素加入,使編劇環節得到應有重視和切實保障。
回歸內容,回歸原創,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精品,這是文藝創作強起來的必經之路。一個不能捍衛源頭根本、不能保護原創生產力的行業無法持續發展。劇本是立足之本,把文學前端築牢,把創意基礎夯實,才有文藝可持續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