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上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上头》

作品名称: 《新上头》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诗

作者:韩偓

《新上头》是晚唐著名诗人,被尊为"一代诗宗"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一位正行加笄礼、即将出嫁的女子的言行,前二句写少女婚期已定,所以她学梳新发型、试穿新衣服,少女的喜悦之情与忐忑之态,尽在不言之中;后二句写少女爱好心切、看来看去,反而疑惑起来。担心自己打扮的是否合适,因为没有把握,使去遍问旁人。这首诗以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生动的心理刻划,写得颇有情趣和富于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1]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得而知。《香奁集》中载有此诗,而集中作品多是诗人二十到三十八、九岁时,未中进士前所作,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在青年时代为一位正行加笄礼、即将出嫁的女子所作,这位女子的身份,或是诗人的玩伴,或是诗人的亲戚,亦有可能纯是个陌生人。

诗词正文

白话译文

学着将两鬓梳得薄如蝉翼且试穿新裙,因为听说出嫁成婚的佳期就在今春。

由于想妆扮得更好反而疑惑不定,背着父母将装扮合适不合适去请问旁人。

词句注释

⑴上头:按古代社会风俗,女子十五岁时要通过一定的仪式,以簪束发,表示成年,名"加笄",俗称上头。

⑵蝉鬓(bìn):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两鬓薄如蝉翼。

⑶佳期:指女子出嫁成婚之日。

⑷爱好多:特别爱美。心转惑:心里转而疑虑。

⑸偏:背着。宜称:好坏,合适与否。

作品鉴赏

韩偓这首诗,以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和细致生动的心理刻划,写得颇有情趣和富于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写这位姑娘新近才上了头,而因为古代通行早婚,所以就在这个春天,又要做新娘子了。既然已有消息,佳期在即,所以更有必要习惯于这种成人的妆束,于是学着梳那种薄如蝉翼的鬓发,试着穿新制的衣裙。少女们总是爱好的,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在游园时,曾唱道:"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真是古今中外所有少女的心声,韩偓诗中这位新上头的姑娘也不例外。正因初试新妆,爱好心切,自己看来看去,反而疑虑起来,这种妆扮,究竟对自己是否合宜、相称。实在把握不定,就只好去遍问旁人了。诗歌很短小,但却一波三折,诗情婉转,读来生动有味。

诗人用富有特征性的举止,来生动地刻画这位姑娘的形象。先是像电影一样地推出一个特写镜头:一位年青的姑娘正在对镜梳妆打扮,反反复复,不厌其烦。这位姑娘这样装扮自己,原来是为了迎接一生中重要的"上头"佳期的到来。这两句是因果倒装,逆笔推挽,不仅使诗句显得跌宕多姿,更重要的是突现了这位姑娘认真装扮自己的动作,同时,第二句又暗用春天来衬托年青姑娘的朝气蓬勃,使这个形象充满生机,写出了活泼可爱的精神状态。三句"为爱好多心转惑",是全诗的关键,这一转折,不仅是绝句"起承转合"的需要,同时也根据主人公心理的逻辑变化。

这位姑娘开始一意爱好,然而求之过急、过深,难免"转惑",不知怎样才好了。对于一个只有十五岁的还是少不更事、缺乏主意的姑娘来说,这种变化十分自然。作者通过细腻的刻划,不仅进一步写活了这位女子,同时也指出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而最后一句"遍将宜称问傍人",又是这种疑惑心理的延伸。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首《闺意献张水部》的绝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位新婚女子,就与这位才刚要"上头"的姑娘不一样,心中虽然也有点"惑",但她决不去"遍将宜称问傍人",而只是"低声问夫婿",不同年龄、不同情境的人,即使遇到类似情况,也各有不同的心理。两诗对照,可见其中道理,而更饶风趣。

作者简介

韩偓[2](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

聪敏好学,十岁能诗,得到姨父李商隐赞誉[3]。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绝草诏起复前任宰相韦贻范。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词藻华丽,人称"香奁体"。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病逝于南安县龙兴寺,安葬于葵山。[4]

视频

最美古诗词 韩偓《夕阳》”

.

晚唐诗人韩偓系列故事

.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