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牡丹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牡丹亭:一般是指「牡丹亭(明朝劇作家湯顯祖代表作)」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長生殿》《桃花扇》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牡丹亭

創作年代: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文學體裁:南曲劇本

表現形式:戲劇 崑曲 宜黃腔

作品別名:牡丹亭還魂記

作品出處:《杜麗娘慕色還魂記》

作者: 顯祖

後世影響:該劇標誌着明代傳奇發展的最高峰

內容簡介

女主人公杜麗娘長得天生麗質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華,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卻為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不能得到自由和愛情。

忽一日,她那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即把杜麗娘心中的情絲觸動了。

數日後。杜麗娘到後花園踏春歸來,睏乏後倒頭睡在了床上。不一會見一書生拿着柳枝來請她作詩,接着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雲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

此後她又為尋夢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不憂悶。漸漸地這思戀成了心頭病,最後藥石無治竟然死去了。

其父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將女兒葬在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成「梅花庵觀」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

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問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結親之事,便准許放她回返人間。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臥病住進梅花庵中。

病癒後他在庵里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

不久,此事為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

考完後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時被杜巡撫盤問審訊,柳夢梅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為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因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現在能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髮掘,因而判了他斬刑。

在審訊正吊打之時,朝廷派人伴着柳夢梅的家屬找到杜府上,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了。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並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於是寫了奏本讓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

於是下旨讓這父子夫妻都相認,並着歸第成親。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2]

創作背景

牡丹亭

湯顯祖自幼心性靈慧,才華卓越,但因時運不濟、兼得罪權貴而四次科舉考試失利,使湯顯祖對科舉制度的弊端與權貴以勢壓人、惡意報復的醜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認識,人生之路上的磨難未能改變湯顯祖堅持自我、重視德行的做人準則,反而造就了他堅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風格。

不久,身處官場險途的湯顯祖慢慢消減了其經世致用的雄心壯志,上疏貶官事件後,湯顯祖下定決心告別官場,將滿腔報國熱情投注於戲曲創作之中。

重情重義的湯顯祖始終將「情」與「志」緊密相聯,並指出「萬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開始嘗試以言情主題為核心開展戲曲創作。而湯顯祖與好友之間「夢生於情」、「情生於適」的友情互動帶給了他特別的感情體會,最終促使湯顯祖走上「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創作之路。

萬曆二十八年(1598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江西臨川縣的鄉村閒居。這一年他49歲。他在生活中耳聞目儲了一些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這些經歷激起了他的創作感情。

回鄉不久,他就開始了《牡丹亭還魂記》的寫作。《牡丹亭還魂記》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改編而成。

在明朝初期,由於各地方語言、風俗以及傳統音樂的差異,傳奇劇可以說是諸腔競作,包括了大量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

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為盛行的四大聲腔為:「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崑山腔」。

嘉靖、隆慶年間,以魏良輔為代表的一批戲曲音樂家,對崑山腔進行了全面改進。在唱曲的板眼、宮調等方面,伴奏方面,氣韻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將崑山腔進行重新的規劃整理,創立了一種清新典雅的聲腔風格,時稱「水磨調」、「冷板曲」。 《牡丹亭還魂記》就採取了由海鹽腔衍化而來的宜黃腔為基礎寫作。

人物介紹

杜麗娘

女,16歲,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兒,自幼深得父母寵愛。生得花容月貌、嬌美無比,性情中有溫文爾雅、堅韌執著的一面,也有柔腸百結、多愁善感、痴心重情的一面。

與嶺南書生柳夢梅夢中幽會,醒後思念成疾。香消玉隕,後在柳夢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人、神的幫助下,還魂復生,並與柳生歷經重重磨難終成眷屬。

她雖深居閨閣,接受封建禮教的薰陶,骨子裡卻蘊藏着對傳統禮法的叛離意識和對殘酷現實的反抗精神,內心燃燒着掙脫封建牢籠、粉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美好愛情的強烈願望。

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既是一個被封建時代扼殺的悲劇人物,又有一段被藝術塑造的浪漫人生。

柳夢梅

原名春卿,男,20歲,嶺南書生,唐代詩人柳宗元後裔,英俊瀟灑,氣質非凡,博學多才,志向遠大,卻時運不濟,父母早亡,舉目無親,僅靠先柳宗元的僕人郭橐駝之後郭駝經營果園花圃供養,儘管生活窘迫,仍心志高遠,堅持發奮苦讀,既有報國之志,卻又懷才不遇,後歷經磨難,終於實現抱負,高中狀元。

他雖一身書卷之氣,卻又不乏正義豪邁之心,且又有血氣方剛、年少輕狂之氣,常常仗義執言,打抱不平。他與杜麗娘因夢生情,忠貞不渝,真情不移,痴心不改,為麗娘的重生冒殺頭之險掘墳救人,用自己敢作敢為的行動成就了一段絕世愛情。

杜寶

男,50多歲,杜麗娘父親,唐代詩人杜甫後裔,歷任南安太守、淮揚安撫使、平章軍國重事(相當於丞相),文武雙全,有百步穿楊之絕技。

封建統治階級內正派人物的典型代表,性格古板固執,思想頑固僵化。一方面他視封建禮教為天經地義,信奉「存天理,去人慾」的理法教條;另一方面又清名惠政,恪盡職守,上憂國家安危,下重百姓疾苦,不取民間分毫,頗著聲名,深受皇帝器重和百姓愛戴。

陳最良

男,杜麗娘的家庭教師,年過六十,他滿腦子仁義道德,滿口之乎者也,一心一意要把這位年輕美貌的女學生,教成一個賢妻良母式的典範。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牡丹亭還魂記》中,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遊園中入夢與風雅文士柳夢梅相遇,並得成雲雨之歡。夢醒後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

三年後,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遊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於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

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着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往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在湯顯祖的《牡丹亭還魂記》中,至情化身的杜麗娘形象,在作品中呈現出「生而有情,因情成夢」的生命存在狀態,這種深厚、真摯而堅定的情感使杜麗娘的形象綻放出思想解放與生命自由的人性主義光輝。

自幼在嚴苛管教與約束中成長的杜麗娘,雖然鮮少與外界接觸,但來自書籍中男女相戀的故事仍然使杜麗娘這位青春少女因憧憬愛情這一自然情感而萌動春心。

由此可見,封建禮教統治下的封閉式教育妄圖壓制摧殘人的天然欲望的目標,在人性光輝的照耀下是很難達成的。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識不僅造就了杜麗娘青春意識與情感意識的覺醒,更是在杜麗娘的精神世界引發動盪,促使麗娘走上打破封建禮教束縛、追求自由愛情的個性解放之路。

湯顯祖人文主義情懷的體現正是隨着杜麗娘對愛情不懈追求而逐漸深刻的。如果湯顯祖僅僅將杜麗娘塑造成偶然「慕色懷春」的少女的話,恐怕《牡丹亭還魂記》的藝術高度將會大打折扣。

杜麗娘最可寶貴之處就在於即使肉身已死、香消玉殞,但仍在死後執着地尋覓追求自己所堅持的愛情理想。湯顯祖再次用超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刻畫了生而死、死而生仍追求愛情的杜麗娘形象,而這一形象是對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詮釋。

藝術特色

《牡丹亭還魂記》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

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藝術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淒涼枯燥。

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同時作品呈現着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

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到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劇中的曲文,表現了作者在藝術語言上的成就。特別在抒情方面,在描繪人物性格、刻畫杜麗娘的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細緻真實。[3]

後世影響

該劇標誌着明代傳奇發展的最高峰。《牡丹亭還魂記》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使其成為中國戲劇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牡丹亭還魂記》的積極浪漫主義的表現方法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作者運用大膽的想象、藝術的誇張和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將現實社會同陰曹地府統一起來,將人與鬼統一起來,從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完成了反封建禮教的主題。

《牡丹亭還魂記》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高度統一,使《牡丹亭》成為後來文人學習、借鑑的一個典範。沈璨曾受湯顯祖的影響改編《牡丹亭》為《同夢記》。

還有臧懋循的《牡丹亭》、馮夢龍的《風流夢》、徐日羲附《牡丹亭》等劇作,都是《牡丹亭還魂記》的續寫。

在Daniel S.Burst編著的《100部劇本:世界最著名劇本排行榜》中,《牡丹亭還魂記》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選的中國劇本。[4]

作品評價

明代雜劇家呂天成:「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明代戲曲理論批評家沈德符《顧曲雜言》:《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5]

附: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

早有才名,21歲中舉人,34歲進士及第。先後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等。

因上奏《論輔臣科臣疏》,激烈抨擊朝政,謫廣東徐聞縣典史。

兩年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抑制豪強,關心民生疾苦,頗多善政。

49歲棄官還鄉,致力戲曲創作。湯顯祖深受「左派王學」影響,反對程朱理學,批判擬古主義的文學,追求個性解放。

其創作成就主要在戲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詩文有《玉茗堂全集》等。[6]

精美劇照

相關視頻

1、《伶人王中王》第三季第一期 鄧宛霞崑曲《牡丹亭·驚夢》

詩集 第一季:蔣勤勤讀《牡丹亭·驚夢》

2、詩集 第一季:蔣勤勤讀《牡丹亭·驚夢》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