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繁棕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繁棕编

新繁棕编是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已进入国家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新繁棕编,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早在200多年前就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 新繁棕编的原料主要采用都江堰市(原灌县)、彭州市(原彭县)、大邑县、邛崃县等山区的嫩棕叶。每年四月,是艺人们采集嫩棕叶的最佳时节。采集回来的绿色嫩棕叶,先用针刺篦梳,划制成丝,变成一条条形似绿色挂面的棕丝。然后,艺人们用巧妙的双手把部分棕丝搓成棕绳,再将棕丝、棕绳经过浸泡、硫熏、晒晾断青,或将部分棕丝染成五颜六色,可作棕编制品的特殊装饰。制作过程中的产品造型均使用模型,模型可用木制、泥塑。

简介

中文名:新繁棕编

原 料:都江堰市(原灌县)、彭州市(原彭县)、大邑县邛崃县等山区的嫩棕叶

类 型: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基本内容

新繁 棕编技艺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清代嘉庆末年新繁妇女即有“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在秀丽的乡村和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当地妇女用洁白细腻的棕丝编织着一件件神奇的手工制品。尤其是拖鞋堪称新繁棕编一绝,它具有舒适透气,美观大方,轻便无污染,且防潮耐用的特点,因此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新繁棕编的原料主要采用都江堰市(原灌县)、 彭州市(原 彭县)、 大邑县、 邛崃县等山区的嫩棕叶。每年四月,是艺人们采集嫩棕叶的最佳时节。采集回来的绿色嫩棕叶,先用针刺篦梳,划制成丝,变成一条条形似绿色挂面的棕丝。

然后,艺人们用巧妙的双手把部分棕丝搓成棕绳,再将棕丝、棕绳经过浸泡、硫熏、晒晾断青,或将部分棕丝染成五颜六色,可作棕编制品的特殊装饰。制作过程中的产品造型均使用模型,模型可用木制、泥塑。 新繁棕编的手工技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 胡椒眼技法,即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 纬线穿于菱形四角,依此类推,编织出 窗花般美观规则的图案。第二种为密编法,艺人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这种编织方法通常使用在鞋、扇等产品的编织上。第三种是人字形技法,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或控制 棕编 的经纬走向或构图,这种编织方法通使用在帽、席等生活用品编织上,其特点是美观大方。 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新繁棕编生产的高峰期。艺人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夏季主要生产 凉帽、拖鞋,秋季主要生产工艺棕编 提包。

作为新繁地区妇孺皆知的 民间手工艺,很多农村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据老年人回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新繁妇女如果不会棕编,那么她在寻找婆家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这说明棕编技艺在当地是考验一个妇女是否心灵手巧、聪慧能干的重要标准。就整个编织和加工流程来看,棕编是相当复杂和讲究的,一件产品的完成常常需要划丝、熏蒸、断青、起头、接头、穿边、扯边、 剪边、剃头、着色等十几道工序。以编织凉帽为例,一个手工熟练的艺人,一天仅能编织完成两顶凉帽,可见工艺复杂和细腻程度。 新繁的棕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 清朝后期的同治、光绪、宣统等皇帝都曾戴过新繁人编的棕丝帽。早在清代末年,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将新繁的棕编产品贩卖到东南亚国家。 民国时期,在新繁西门外 观音阁专门开辟了棕编市场,每年农历二月开市,八月罢市。一年约售3.6~3.7万双凉鞋帮。除县境内销售5000~6000双外,其余销往成都、彭县、 简阳、广汉、金堂及云南等地。民国34年(1945年),应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邀请送棕丝制品草帽1顶、凉鞋1双、拖鞋2双、书包1个、棕布4包和模型4种交成都参加手工艺座谈会。[1]

参考文献

  1. 新繁棕编非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