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繁棕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繁棕編

新繁棕編是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已進入國家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的新繁棕編,起源於清代嘉慶末年,早在200多年前就已走出國門,遠銷東南亞。 新繁棕編的原料主要採用都江堰市(原灌縣)、彭州市(原彭縣)、大邑縣、邛崍縣等山區的嫩棕葉。每年四月,是藝人們採集嫩棕葉的最佳時節。採集回來的綠色嫩棕葉,先用針刺篦梳,劃製成絲,變成一條條形似綠色掛麵的棕絲。然後,藝人們用巧妙的雙手把部分棕絲搓成棕繩,再將棕絲、棕繩經過浸泡、硫熏、曬晾斷青,或將部分棕絲染成五顏六色,可作棕編製品的特殊裝飾。製作過程中的產品造型均使用模型,模型可用木製、泥塑。

簡介

中文名:新繁棕編

原 料:都江堰市(原灌縣)、彭州市(原彭縣)、大邑縣邛崍縣等山區的嫩棕葉

類 型: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

基本內容

新繁 棕編技藝起源於清代嘉慶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據文獻記載,清代嘉慶末年新繁婦女即有「析嫩棕葉為絲,編織涼鞋」的傳統。在秀麗的鄉村和農家小院,隨處可見當地婦女用潔白細膩的棕絲編織着一件件神奇的手工製品。尤其是拖鞋堪稱新繁棕編一絕,它具有舒適透氣,美觀大方,輕便無污染,且防潮耐用的特點,因此受到消費者的普遍歡迎。 新繁棕編的原料主要採用都江堰市(原灌縣)、 彭州市(原 彭縣)、 大邑縣、 邛崍縣等山區的嫩棕葉。每年四月,是藝人們採集嫩棕葉的最佳時節。採集回來的綠色嫩棕葉,先用針刺篦梳,劃製成絲,變成一條條形似綠色掛麵的棕絲。

然後,藝人們用巧妙的雙手把部分棕絲搓成棕繩,再將棕絲、棕繩經過浸泡、硫熏、曬晾斷青,或將部分棕絲染成五顏六色,可作棕編製品的特殊裝飾。製作過程中的產品造型均使用模型,模型可用木製、泥塑。 新繁棕編的手工技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叫 胡椒眼技法,即將棕絲等距排列的經線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兩根 緯線穿於菱形四角,依此類推,編織出 窗花般美觀規則的圖案。第二種為密編法,藝人採用疏密相同、距離相等且重複的方法進行細密的編織。這種編織方法通常使用在鞋、扇等產品的編織上。第三種是人字形技法,即以人字圖案來設計或控制 棕編 的經緯走向或構圖,這種編織方法通使用在帽、席等生活用品編織上,其特點是美觀大方。 每年夏季和秋季是新繁棕編生產的高峰期。藝人們會根據季節的變化和需求進行靈活調整,夏季主要生產 涼帽、拖鞋,秋季主要生產工藝棕編 提包。

作為新繁地區婦孺皆知的 民間手工藝,很多農村婦女都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藝。據老年人回憶,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個新繁婦女如果不會棕編,那麼她在尋找婆家時就會遇到很大困難,這說明棕編技藝在當地是考驗一個婦女是否心靈手巧、聰慧能幹的重要標準。就整個編織和加工流程來看,棕編是相當複雜和講究的,一件產品的完成常常需要劃絲、熏蒸、斷青、起頭、接頭、穿邊、扯邊、 剪邊、剃頭、着色等十幾道工序。以編織涼帽為例,一個手工熟練的藝人,一天僅能編織完成兩頂涼帽,可見工藝複雜和細膩程度。 新繁的棕編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據有關史料記載, 清朝後期的同治、光緒、宣統等皇帝都曾戴過新繁人編的棕絲帽。早在清代末年,就有一些有識之士將新繁的棕編產品販賣到東南亞國家。 民國時期,在新繁西門外 觀音閣專門開闢了棕編市場,每年農曆二月開市,八月罷市。一年約售3.6~3.7萬雙涼鞋幫。除縣境內銷售5000~6000雙外,其餘銷往成都、彭縣、 簡陽、廣漢、金堂及雲南等地。民國34年(1945年),應中國國際救濟委員會邀請送棕絲製品草帽1頂、涼鞋1雙、拖鞋2雙、書包1個、棕布4包和模型4種交成都參加手工藝座談會。[1]

參考文獻

  1. 新繁棕編非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