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莊(盛忠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舊莊》是中國當代作家盛忠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舊莊
初次來到這個村莊,覺得一切都新奇,比如一間老房子,一棵古樹,甚至一株野花。這其實也是一種緣份,遇見就是有緣,不管遇見的是人或者物,還是事情。
我們跟這個村莊的緣份,是因為董邦達。
董邦達歷史上名聲響亮,他的名聲來自三個字:官、才、廉。做官講究的是被朝廷賞識,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三天見不到董邦達,心裡會失落許久,所以董邦達時常陪伴乾隆皇帝左右,那份榮耀無須張揚。董邦達的才學當然厲害,他的書畫可以說位列歷史上書畫界的頂端,被譽為「三董」之一,跟董源、董其昌並列,價值連城,被歷代書畫界視為珍品。至於他為官清廉,嘉慶皇帝有詩讚嘆:「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莊田。」嘉慶皇帝贊的是董邦達和他兒子董誥,兒子董誥也相當厲害,曾官居文華殿大學士(即宰相)。父子倆在清代歷史上被譽為:「一門兩丞相」,由此可見董邦達、董誥父子的聲譽,在清代歷史上的顯赫程度。
村莊名「舊莊」,大概存在了很久很久,所以才取名舊莊。在我們心中凡是能稱為「舊」的東西,必定歷史長遠,且有許多故事傳說。從路牌中可以確認,舊莊村屬於桐廬新合鄉,這倒有趣,新合鄉里有舊莊,好像一位新人肚子裡有許多舊故事,讓人憑空產生想去一探究竟的心思。
眼前是一條乾淨清爽的山路,不知道彎了幾道彎,一條明淨的溪流始終陪伴着蜿蜒前行。兩旁是俊秀的山峰,柴禾茂盛,青蔥碧綠。天藍得透心,幾片白雲懸浮,讓人感覺舒爽。
舊莊終於呈現,但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陳舊。村莊白牆黛瓦,在青山綠水間給人以親切感。當它以整個乾淨整潔清新亮麗的形象展現在面前時,好像是一個老親戚穿着精心打扮的衣着,站立門口迎接,露出笑容,伸手歡迎,讓人感到格外親切。
就是這樣一個村莊,我敢肯定一直以來就靠着那條唯一的出路,維繫着跟外面的聯繫,當然還有一條溪流。但溪流只是向外流動着從舊莊各個山峰滲出來的泉水而已,且一去不復返。村路不同,它可以出去,也可以進來,但估計想出去的多,畢竟外面的世界不同于山溝溝的境界。
也有例外,比如董邦達。董邦達來到這個山村,是為了謀生。估計他當時家裡也屬於底層,生活艱難,又沒背景。不是底層又有背景的話,估計也會到富陽或者大一點的私塾去教書,不會來這樣的窮山溝。董邦達未達功名前,曾經有一大段時光以教書為業,整個富春江南岸廣大地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許多地方至今都有他的故事傳說,或者留有他的詩文、書畫筆跡。仔細想來,如果擱在今天,他或許是個代課老師,或者校外培訓機構的老師。不然解釋不了,他居無定所的教學生活。
董邦達來到舊莊,不知道他途經哪裡,是走桐廬還是走壺源。但我覺得是沿着壺源溪一路而上,因為壺源溪流域有許多有關他的傳說故事。至於董邦達在舊莊呆了多少時光,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在舊莊留下了「朱印青蛙」的故事,他還在窈口一帶留下了《題壺源山照壁》的詩文。其實從這些故事和詩文里,董邦達還是表露出他的理想抱負,他不會甘心于山野教書。
終於,董邦達還是走了。他離開了舊莊、離開了壺源溪,甚至離開了富春江。最後他來到了夢想中的京師,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終極理想。
一座雕塑呈立於村莊路口,反映的是董邦達在舊莊私塾的教學場景。董邦達站立於案桌前,右手拿着書卷,左手反背,神情微嚴,目光慈愛。他的面前有三孩童學習,其中一個站在董邦達先生面前,雙手捧着翻開的書本,似是在先生面前朗誦詩文;兩個坐在課桌上,認真地看着念着書中內容。整個雕塑惟妙惟肖,人物逼真栩栩如生。雕塑後面是一個小公園,種着花載着樹,前面是小水潭,水潭中一大石碑,上面刻有董邦達先生生平介紹,還有「水印青蛙」的傳說故事。看來邦達先生雖然走了,從此再也沒有來過舊莊,但舊莊的人們不會忘記他在這裡教書的點滴往事。
不知道董邦達先生在舊莊的學生,有沒有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地出山過,或者回來過。更不曉得在後來的董邦達心裡,有沒有一絲舊莊的回憶。但我覺得在董邦達這麼多的山水畫裡,肯定能尋覓到一絲痕跡,起碼有壺源溪的蛛絲馬跡。
尋一個空擋,我悄悄地走了村莊周圍的幾個角落,發現整個村落人影稀少,偶爾發現一兩個也是年紀有些大了。我問原因,說,年輕人都出去了。我決定不再進入村子,但我發現村子非常乾淨整潔,說是舊莊,沒有一點陳舊的感覺。空氣,山色,村道,民居,包括那些留存在村裡的老人,都似乎帶着醇厚的笑意,仿佛自家老親。
如果,我是說如果,董邦達現在能再來一次,我敢肯定他會壓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再次激發出靈感,創作一幅美麗的畫捲來。
二
第二次到舊莊時,天氣已然是深秋。
陽光燦爛,白雲懸掛於藍天之上。舊莊四周山色玄幻,色彩斑斕。在這樣的天氣里,來到一個曾經來過的且被烙印於心底的地方,可以想象得出,一定會產生許多不一樣的感觸。
我們一群人,頂着「董邦達、董誥研究會」的名頭,冠冕堂皇地再次來到這個董邦達曾經生活過的山村,目的是探究、挖掘、發現「二董」的一些隱秘過往。
我覺得我要深入一番,我要彌補第一次來時的匆忙,得好好看看舊莊的今生來世。
我佩服於桐廬人對文化的執着,就像一個鄉野女子對於自家山上一朵野花的專注。舊莊,或許在桐廬來說屬於最偏遠的一個村落,但它的文化內涵卻極其豐富,至少我這麼認為。
我們行走於舊莊村的一些角落,我們本意是懷着對董邦達先生的崇敬而來。但我們許多同伴,卻被曬滿於村中一些地方的索麵而驚嘆,這些索麵在太陽底下絲絲縷縷,疊疊排排,非常壯觀,形成了村落里一道道美麗非凡的風景。據說這些索麵還上過央視,是一款流行全國的網紅美食,真當不簡單,有同伴決定回時帶走一點,給親朋好友嘗嘗這些網紅食品。
我記不起那幢破房子的名稱,聽講是董邦達曾經講學之處。二層小樓,檐爛瓦碎,牆角和石門檻上長滿了青苔,讓人看了心酸。我低頭尋覓,思想着能發現一點蛛絲馬跡,哪怕一丁點的逝痕。然而,我失望了,除了斷磚殘瓦,蒼苔雜草,剩下的就是一股發霉腐朽的味道。我只能仰起頭,或者低下首,靠自己的思維去想象邦達先生的神韻,或者去聆聽邦達先生的教誨和他的學生那一陣陣稚嫩的朗誦。
我依舊沒有發現有關董邦達先生的任何遺存。失望間,帶我們的一位村人,說不遠處有一座望梅橋,橋名是董邦達所題,這引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
望梅橋在環繞舊莊村的溪邊,橋的這邊是舊莊村落,那一邊是一彎農田,其間一條寬敞的馬路橫亘於小溪和村落之間。望梅橋是一座拱橋,不大,僅可供幾個人行走而已,也看不出有任何梅樹立於其旁。橋身上倒有「望梅橋」三個字,我不懂書法,也看不出門道,有人說不像董邦達的筆跡。村中老人灼灼而言,還搬出幾個傳說來佐證,我們只得頻頻點頭。我覺得我們不必苛求於村人,不管怎麼樣,有這些傳說的留存,對於當地來說本身也是一種很美的文化傳承。
在望梅橋邊,我們看不到梅花朵朵,想象中古老梅樹的曲折嶙峋,沒有呈現於我們眼中。但我們看到了古老的梅樁,我們小心翼翼地走下橋頭石坎,在茂密的草叢之中,一坨碩大的樹篰頭露了出來。也許是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又或許經過千萬次的溪水沖刷,梅樁歷經幾百年,沒有腐爛,恰似邦達先生的神骨,傳奇般地遺留了下來。
我們終於相信那些故事,而那橋上「望梅橋」三個字似乎真的成了邦達先生的手跡。看着溪水清澈,汩汩濤濤,放佛邦達先生從那遙遠的清代款款而來。
其實,董邦達先生與舊莊的故事,在舊莊村,在新合鄉,甚至在桐廬縣,還有在富春江兩岸被到處傳頌着。他和他的兒子董誥,似乎成了富春江文化的一個符號。舊莊村里,至今還在講述着另一個傳說,那就是董誥曾經私訪舊莊的故事。說得神乎其神,還演繹出了一段關於舊莊一帶的非遺往事。
如果,我又說的是如果,有機會有興趣,不妨去舊莊轉轉,那裡一定會有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在等待。[1]
作者簡介
盛忠民,杭州富陽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杭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富陽區作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