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时光深处的驳运工(褚月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时光深处的驳运工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时光深处的驳运工》中国当代作家褚月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时光深处的驳运工

位于太湖西岸的宜兴市丁蜀镇,是闻名遐迩的陶都,那儿风景秀丽,依山傍水,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阳羡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块古老而繁盛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乃至更多)的陶制生活日用品出自丁蜀各陶瓷企业。别看这一坨不起眼的陶土或紫泥,经艺人们的巧手抟捏,精工制作,再经过窑炉的高温烧制,就演绎成了一件件艺术品或商品,而这些物件从窑场走向市场的过程,则有赖于驳运工的艰辛劳作,丁蜀人亦俗称他们为“驳货佬”。

驳运工每天天色微亮便要来到货场上,根据调度的指令,用特制的超大板车装满所需配送的窑货运往各码头装船。木质平底大驳货船长约十多米,宽也有三、四米,每艘驳货船上都要装三、四层高的大缸或其他窑货,货船装满窑货后,驳运工习惯性的拿起长长的竹篙在货船的两旁撑开离岸,船身后面有两三个人熟练的摇起橹,看似笨拙的大驳船在驳运工灵巧的双手摇摆下,发出“咿昂、咿昂...”的摇橹声,伴随着水面上溅起层层水花,货船就这样轻轻松松的离开了浜岸,向蠡河深处划去,沿途若是看到岸上行走的熟人还顺便打个招呼,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上几句。

驳运工每天往返于熟悉的水路上,货船摇到停泊站后卸下货堆放到规定的堆货场上,由其他的工人择日搬至客户的商船或车上运往全国各地, 也把“陶都丁蜀”的声望载往到全国各地。驳运工干的都是重力气活,所以从事这一行的都是清一式的中青年男同志,他们每天要从货场往返于水路上几个来回,一天下来是非常辛苦的。当然,驳运工的收入相对其他工种要稍高些,因此下了班的驳运工偶尔也会给自己开个小灶,约上三两个同事,在老字号陶都饭店叫上一盘猪头肉、花生米之类的下酒菜,再来一碗三两的老汤面,吃的是津津有味,也把一天的辛苦消解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时候,从我们老家居住过的蠡墅老屋出来,就有一条并不宽阔的河道,在蠡河的末端河浜岸上,每天天不亮,建陶厂的驳运工们就要把装满大板车的窑货装上驳船,每一辆大板车里的窑货都会有几个品种,有贴花的大龙缸,大小尺寸不一的花盆,砂锅,颜色和花样各异的陶台陶凳,琉璃瓦,陶瓷衣架等。那时候建陶厂最出名的就是陶台和砂锅,成套的砂锅不仅在当地很受欢迎,而且热销到外省多个城市,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烹饪煲汤锅具。釉水光亮、外观漂亮的陶台更非是一般人能买得到的,即使通过熟人开好内部发出的单子还得等上一段时间才能拿到货,一套精美漂亮的陶台配有四张陶凳,摆放在家里的客厅里或是大户人家的庭院里很显气派,八十年代曾有好多人家给出嫁的女儿当嫁妆。

七十年代,是丁蜀陶瓷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各个陶瓷单位的驳运工们每天从自己所在的窑货场上,清货人员提前划分出正品或疵品来,然后清点好货物一件件搬上大板车,堆放整齐后检查平稳了一车车运送到每条小河的河浜岸边。把货装到大板车上是个技术活,每一车要利用最有效的大板车上的盛放空间,尽量装上最多的货物,而且要保证运送途中货物的安全。驳运工的工作非常辛苦乏味,但偶尔也会私自进行装货比赛,比谁装货快,比谁装得多,比谁滚大缸快,也比谁抛接货物准…从师傅们滚缸时发出的“哐啷哐啷”的清脆声中寻找一丝乐趣。这些只有了解驳运工生活的人才能看出名堂,看出精彩来。当然,驳运货物也有危险的时候,陶瓷品打碎后,每一块陶瓷碎片都象刀子一样锋利,倘若不小心碰到碎片后轻者划伤,重者会致残。从前的路没有水泥地,更没有柏油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遇上下雨天单单走路都难,更何况要用双手拖着装满货物的大板车行走。雨水打湿了一张张日经风霜,憨厚黝黑的脸,也让紧抓住板车手柄的双手打滑,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稍有坡度就更难走了。因为一到下雨天地上到处都是泥浆水,稍不注意脚下便会打滑甚至连人带车侧翻在地。八十年代以前的陶都丁山是以陶瓷生产为主要产业的,大大小小一共有十几个厂,如建陶厂,红旗厂,红星厂,大新厂,红卫厂等。烧制陶器都是用煤炭和木柴等,大晴天空气里就像雾霾一样散发着煤烟和泥土的味道,大风一吹尘土飞扬,嘴边都能舔到泥土的细沫。到了下雨天脚下踩着泥泞的路是非常难走的,小孩子去学校上学身边如果没有大人牵着小手恐怕随时都会摔跤。更何况那些穿着衣徒手拉车的驳运工们,长年累月这样干活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由于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有的老师傅在晚年该享清福的时候身体上出现了各种疾病,特别是腰腿痛病,每到阴雨天浑身发伤疼得厉害,这些都是年轻时就开始长期干重活而落下的职业病。

丁蜀的每一个陶瓷单位里都有适合烧制自己产品的窑炉,从远古时期的龙窑到后来的隧道窑烧制陶瓷产品,每一件产品都需经过一线成型工人生产出各种陶瓷半成品后,经过烘房烘干成形,检验,装窑工小心翼翼的把一件件产品完好装进窑炉,在窑温表上显示升温到设置好的高温数据后,一炉窑一炉窑烧制,经高温定型后的清货脱颖而出。早年没有现代化仪表检测窑温时,都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用烧窑工具来检测烧制程度,很是令人佩服。经烧制好的成品,再由开窑工把清货一窑车一窑车用铁长钩拉出窑洞等待冷却,再检验出合格的产品和疵品,检验陶瓷产品的工人每天也起的很早,他们检验产品的过程就像在敲击着美妙的乐器,有经验的人从“叮叮当当”敲打出的清脆悦耳的“音乐"声中就听出了产品的等级,那些在烧制过程中有瑕疵的产品敲打出来的声音是沉闷的,当然也不好听。

每到冬季阴冷天或雨雪天,当载满产品的窑车从滚烫的窑炉里拉出来停放在一边等候冷却的那档口,很多当了奶奶外婆的人会带着洗干净的宝宝衣服和尿布拿到窑车上去烘干,有的人甚至会把从家里带去的已经洗干净的山芋用铁丝缠住送往窑车中间烘烤熟,烘烤熟的山芋味道很香非常好吃,如果有人要问世上最好吃的食品是什么,我可以告诉他,那就是在窑车上烘烤熟的山芋。

依稀还记得小时候曾经在建陶厂学工的旧事,那时候为了响应学校号召到工厂去到农村去锻炼,十几岁的我们哪里会干什么重活,每天看着师傅们在忙碌着,在一旁也帮不上忙,于是约上三两个同学一起去厂里的一个个车间转悠,等师傅们到了下班回家时间时我们也早就走的没了影。冬天的时候我们偶尔会偷偷跑去窑炉边一边烤着火一边吃着师傅们送给我们已经烤熟的山芋,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依然很温暖。尽管这些陈年往事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建陶厂的原址也早已变成了热闹非凡的大统华购物中心,但每到华灯初上的夜晚,偶尔也会看到一些以前在这片土地上工作过的老人们在步行街散步闲逛,累了就在购物中心的椅子上休息闲聊,他们对这片土地怀有很深的感情,因为这里曾经是他们的家。[1]

作者简介

褚月华,笔名:楚悦,又名月亮姐姐,江苏宜兴人,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