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時光深處的駁運工(褚月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時光深處的駁運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時光深處的駁運工》中國當代作家褚月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時光深處的駁運工

位於太湖西岸的宜興市丁蜀鎮,是聞名遐邇的陶都,那兒風景秀麗,依山傍水,人文薈萃,是著名的陽羨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那塊古老而繁盛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數以萬計(乃至更多)的陶製生活日用品出自丁蜀各陶瓷企業。別看這一坨不起眼的陶土或紫泥,經藝人們的巧手摶捏,精工製作,再經過窯爐的高溫燒制,就演繹成了一件件藝術品或商品,而這些物件從窯場走向市場的過程,則有賴於駁運工的艱辛勞作,丁蜀人亦俗稱他們為「駁貨佬」。

駁運工每天天色微亮便要來到貨場上,根據調度的指令,用特製的超大板車裝滿所需配送的窯貨運往各碼頭裝船。木質平底大駁貨船長約十多米,寬也有三、四米,每艘駁貨船上都要裝三、四層高的大缸或其他窯貨,貨船裝滿窯貨後,駁運工習慣性的拿起長長的竹篙在貨船的兩旁撐開離岸,船身後面有兩三個人熟練的搖起櫓,看似笨拙的大駁船在駁運工靈巧的雙手搖擺下,發出「咿昂、咿昂...」的搖櫓聲,伴隨着水面上濺起層層水花,貨船就這樣輕輕鬆鬆的離開了浜岸,向蠡河深處划去,沿途若是看到岸上行走的熟人還順便打個招呼,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上幾句。

駁運工每天往返於熟悉的水路上,貨船搖到停泊站後卸下貨堆放到規定的堆貨場上,由其他的工人擇日搬至客戶的商船或車上運往全國各地, 也把「陶都丁蜀」的聲望載往到全國各地。駁運工乾的都是重力氣活,所以從事這一行的都是清一式的中青年男同志,他們每天要從貨場往返於水路上幾個來回,一天下來是非常辛苦的。當然,駁運工的收入相對其他工種要稍高些,因此下了班的駁運工偶爾也會給自己開個小灶,約上三兩個同事,在老字號陶都飯店叫上一盤豬頭肉、花生米之類的下酒菜,再來一碗三兩的老湯麵,吃的是津津有味,也把一天的辛苦消解到了九霄雲外去了。

時候,從我們老家居住過的蠡墅老屋出來,就有一條並不寬闊的河道,在蠡河的末端河浜岸上,每天天不亮,建陶廠的駁運工們就要把裝滿大板車的窯貨裝上駁船,每一輛大板車裡的窯貨都會有幾個品種,有貼花的大龍缸,大小尺寸不一的花盆,砂鍋,顏色和花樣各異的陶台陶凳,琉璃瓦,陶瓷衣架等。那時候建陶廠最出名的就是陶台和砂鍋,成套的砂鍋不僅在當地很受歡迎,而且熱銷到外省多個城市,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烹飪煲湯鍋具。釉水光亮、外觀漂亮的陶台更非是一般人能買得到的,即使通過熟人開好內部發出的單子還得等上一段時間才能拿到貨,一套精美漂亮的陶台配有四張陶凳,擺放在家裡的客廳里或是大戶人家的庭院裡很顯氣派,八十年代曾有好多人家給出嫁的女兒當嫁妝。

七十年代,是丁蜀陶瓷生產發展的鼎盛時期,各個陶瓷單位的駁運工們每天從自己所在的窯貨場上,清貨人員提前劃分出正品或疵品來,然後清點好貨物一件件搬上大板車,堆放整齊後檢查平穩了一車車運送到每條小河的河浜岸邊。把貨裝到大板車上是個技術活,每一車要利用最有效的大板車上的盛放空間,儘量裝上最多的貨物,而且要保證運送途中貨物的安全。駁運工的工作非常辛苦乏味,但偶爾也會私自進行裝貨比賽,比誰裝貨快,比誰裝得多,比誰滾大缸快,也比誰拋接貨物准…從師傅們滾缸時發出的「哐啷哐啷」的清脆聲中尋找一絲樂趣。這些只有了解駁運工生活的人才能看出名堂,看出精彩來。當然,駁運貨物也有危險的時候,陶瓷品打碎後,每一塊陶瓷碎片都象刀子一樣鋒利,倘若不小心碰到碎片後輕者劃傷,重者會致殘。從前的路沒有水泥地,更沒有柏油路,都是坑坑窪窪的石子路。遇上下雨天單單走路都難,更何況要用雙手拖着裝滿貨物的大板車行走。雨水打濕了一張張日經風霜,憨厚黝黑的臉,也讓緊抓住板車手柄的雙手打滑,每走一步都非常艱難,稍有坡度就更難走了。因為一到下雨天地上到處都是泥漿水,稍不注意腳下便會打滑甚至連人帶車側翻在地。八十年代以前的陶都丁山是以陶瓷生產為主要產業的,大大小小一共有十幾個廠,如建陶廠,紅旗廠,紅星廠,大新廠,紅衛廠等。燒制陶器都是用煤炭和木柴等,大晴天空氣里就像霧霾一樣散發着煤煙和泥土的味道,大風一吹塵土飛揚,嘴邊都能舔到泥土的細沫。到了下雨天腳下踩着泥濘的路是非常難走的,小孩子去學校上學身邊如果沒有大人牽着小手恐怕隨時都會摔跤。更何況那些穿着衣徒手拉車的駁運工們,長年累月這樣幹活是多麼的不容易,他們由於常年從事重體力勞動,有的老師傅在晚年該享清福的時候身體上出現了各種疾病,特別是腰腿痛病,每到陰雨天渾身發傷疼得厲害,這些都是年輕時就開始長期乾重活而落下的職業病。

丁蜀的每一個陶瓷單位里都有適合燒制自己產品的窯爐,從遠古時期的龍窯到後來的隧道窯燒制陶瓷產品,每一件產品都需經過一線成型工人生產出各種陶瓷半成品後,經過烘房烘乾成形,檢驗,裝窯工小心翼翼的把一件件產品完好裝進窯爐,在窯溫表上顯示升溫到設置好的高溫數據後,一爐窯一爐窯燒制,經高溫定型後的清貨脫穎而出。早年沒有現代化儀表檢測窯溫時,都有經驗豐富的老工人用燒窯工具來檢測燒製程度,很是令人佩服。經燒制好的成品,再由開窯工把清貨一窯車一窯車用鐵長鈎拉出窯洞等待冷卻,再檢驗出合格的產品和疵品,檢驗陶瓷產品的工人每天也起的很早,他們檢驗產品的過程就像在敲擊着美妙的樂器,有經驗的人從「叮叮噹噹」敲打出的清脆悅耳的「音樂"聲中就聽出了產品的等級,那些在燒制過程中有瑕疵的產品敲打出來的聲音是沉悶的,當然也不好聽。

每到冬季陰冷天或雨雪天,當載滿產品的窯車從滾燙的窯爐里拉出來停放在一邊等候冷卻的那檔口,很多當了奶奶外婆的人會帶着洗乾淨的寶寶衣服和尿布拿到窯車上去烘乾,有的人甚至會把從家裡帶去的已經洗乾淨的山芋用鐵絲纏住送往窯車中間烘烤熟,烘烤熟的山芋味道很香非常好吃,如果有人要問世上最好吃的食品是什麼,我可以告訴他,那就是在窯車上烘烤熟的山芋。

依稀還記得小時候曾經在建陶廠學工的舊事,那時候為了響應學校號召到工廠去到農村去鍛煉,十幾歲的我們哪裡會幹什麼重活,每天看着師傅們在忙碌着,在一旁也幫不上忙,於是約上三兩個同學一起去廠里的一個個車間轉悠,等師傅們到了下班回家時間時我們也早就走的沒了影。冬天的時候我們偶爾會偷偷跑去窯爐邊一邊烤着火一邊吃着師傅們送給我們已經烤熟的山芋,這種感覺現在想起來依然很溫暖。儘管這些陳年往事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建陶廠的原址也早已變成了熱鬧非凡的大統華購物中心,但每到華燈初上的夜晚,偶爾也會看到一些以前在這片土地上工作過的老人們在步行街散步閒逛,累了就在購物中心的椅子上休息閒聊,他們對這片土地懷有很深的感情,因為這裡曾經是他們的家。[1]

作者簡介

褚月華,筆名:楚悅,又名月亮姐姐,江蘇宜興人,無錫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