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晋书·陆玩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书·陆玩传出自于《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陆玩字士瑶。器量淹雅,弱冠有美名,贺循每称其清允平当,郡檄纲纪①,东海王越辟为掾,皆不就。元帝引为丞相参军。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玩。玩对曰:“培缕②无松柏,薰莸③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导乃止。玩尝诣导食酪,因而得疾。与导笺曰:“仆虽吴人,几为伧鬼④。”其轻易权贵如此。

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 。敦平,尚书令郗鉴议敦佐吏不能匡正奸恶,宜皆免官禁锢。会温峤上表申理,得不坐。复拜侍中,迁吏部尚书,领会稽王师,让不拜。转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及苏峻反,遣玩与兄晔俱守宫城。玩潜说匡术归顺,以功封兴平伯。转尚书令。

寻而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朝野咸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以玩有德望,迁侍中、司空,给羽林四十人。玩既拜,有人诣之,索杯酒,泻置柱梁之间,咒曰:“当今乏材,以尔为柱石,莫倾人梁栋邪!”玩笑曰:“戢卿良箴。”既而叹息,谓宾客曰:“以我为三公,是天下为无人。”谈者以为知言。

玩虽登公辅,谦让不辟掾属。成帝闻而劝之。玩不得已而从命,所辟皆寒素有行之士。玩翼亮⑤累世,常以弘重为人主所贵,加性通雅,不以名位格物,诱纳后进,谦若布衣,由是缙绅之徒莫不隆其德宇。后疾甚,上表曰:“臣年向中寿,穷极宠荣,终身归全,将复何恨!”惟愿陛下崇明圣德,弘敷洪化,曾构祖宗之基,道济群生之命。臣不胜临命遗恋之情,贪及视息,上表以闻。”薨年六十四,谥曰康,给兵千人,守冢七十家。太元中,功臣普被减削,司空何充等止得六家,以玩有佐命之勋,先陪陵而葬,由是特置兴平伯官属以卫墓。 (《晋书•列传四十七》) 注:①纲纪:官职名,指州郡的主簿。②培缕(1ǒu):小土丘。③薰莸: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④伧鬼: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轻蔑称呼。⑤翼亮:辅佐。

译文

陆玩字士瑶,才识气度宽博儒雅,二十岁就有好的名声,贺循经常称赞他清白公允、公正、正直。郡里用檄文传他担任主簿之职,东海王司马越征召他做掾属,陆玩都没有去就任。元帝召他做丞相参军。当时王导刚到江东,想得民心要结纳人情,就向陆玩请求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回答说:“小土丘上没有松柏,香草臭草不能同处一个器皿。我虽然不才,也不能成为违背常理的开端。”王导就作罢了。陆玩曾受邀到王导家里吃酪,并因此得了疾病,于是陆玩就给王导写信说:“我虽然是吴地人,也差点成了北方之鬼。”他对权责的轻视就是这个样子。

陆玩的官职逐渐升迁至奋武将军,后被朝廷征召授予侍中之职,他因身体有病拒绝了,王敦请他担任长史,并用军令逼迫,陆玩没有办法,就听从了命令。后王敦被平定,尚书令郗鉴认为王敦的佐吏不能纠正王敦的奸恶行为,应该全部免官予以拘禁。恰逢温峤上表章给朝廷申辩道理,陆玩才能够不受牵连治罪。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侍中,升迁为吏部尚书,并兼管会稽的朝廷军队,陆玩都推辞不去就职。后来转任尚书左仆射,并兼任本州大中正的官职。等到苏峻叛乱时,朝廷就派陆玩与兄长陆晔共守宫城。陆玩则暗中说服苏峻改变策略归顺朝廷,陆玩也凭借功劳被封为兴平伯。转任尚书令。

不久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朝廷内外都认为三位贤良去世之后,国家人才就匮乏了(或“国家就困顿了”),因陆玩在朝廷中德高望重,于是就任命陆玩为侍中、司空,并且赏给羽林军四十人。陆玩就任后,有人前去拜访他,向他索要一杯酒,倒在梁柱之间,并祝祷说:“当今朝廷缺乏人材,只好用你作朝廷柱石,你可不要倾覆人家的栋梁啊!”陆玩笑着说:“我接受您的忠告。”然后长长地叹息,对宾客说:“以我为三公,天下确实是没人才了。”论者认为他的话很有见识。

陆玩虽然担任朝廷公辅之职,但却谦虚地不任用属员。成帝听说后劝他。陆玩不得已才听从了皇帝的命令,他所任用的都是出身寒门平素有德行的人。陆玩辅佐过几位皇帝,常常因弘博端重受到皇上的尊崇,加上性情通达儒雅,从来不凭借名声地位来纠正人的过失,乐于推许扶持年轻人,对人谦虛如同平民一样,因此,缙绅大夫没有不尊重他的德行风度的。后来陆玩病重,就上表说:“我已年近中寿,享尽了皇帝的宠爱和富责荣华,能最终保全自身,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只愿陛下宜明圣德,弘扬教化,扩大祖宗的基业,救助民众。我禁不住临终的遗恋之情,趁一息尚存,上表以闻。”

终年六十四岁。谥号为康,赏賜给兵丁千人,守冢人家七十家。太元年间,朝廷功臣的待遇普遍被削减,连司空何充等只剩六家,因陆玩有辅佐创业的功绩,先是陪先帝陵墓而葬,朝廷因此特别设置兴平伯官属用以保卫他的墓地。[2]

作者简介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在随李世民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龄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