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景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朱景文
國籍 中國
職業 法學家

朱景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法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 1979-1982,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研究生,法學碩士;
  • 1996-1997,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法學院富布賴特高級訪問教授(Fulbright,美國富布賴特項目);
  • 1999.10-12,荷蘭萊頓大學歐洲中心高級訪問教授(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
  • 1998-2008,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法學院中國法暑期班講授「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onstitution"


研究領域

法理學、法社會學、比較法學、法律與全球化、當代西方後現代法學

社會兼職

1.中國法學會理事;

2.中國法理學會副會長;

3.國際社會哲學和法律哲學協會中國分會副會長;

4. 中國立法學會常務副會長

榮譽獎勵

1. 2011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結構、特色和趨勢》獲第二屆中國法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2. 2010年《中國法律發展報告:數據庫和指標體系》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

3. 2009年《中國訴訟分流的數據分析》獲的司法部第三屆法學教材和科研成果一等獎;

4. 2009年《中國法律發展報告:數據庫和指標體系》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5.2008年《全球化條件下的法治國家》獲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6.2008年《法理學》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7.2006年《法社會學》獲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8.2006年《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9.2002年《比較法社會學的框架和方法》獲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10.2002年《比較法社會學的框架和方法》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1.2002年《法理學》獲教育部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12.1997年《法理學》沈宗靈等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13.1996年《比較法導論》獲中國人民大學科研成果獎;

14.1992年《法學基礎理論》與孫國華等人獲國家教委二等獎;

代表性成果

著作

  • 2013,Research report on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d., enrich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 2013,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2: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化,主編,[1]
  • 2012,中國法律法制報告2011:走向多元化的法律實施,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1,中國法律發展報告2010:中國立法60年,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報告,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08,比較法總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08,法社會學(第二版),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08,法理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07,中國法律發展報告:數據庫和指標體系,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06,全球化條件下的法治國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06,跨越國境的思考——法理學講演錄,[2]
  • 2006,法理學研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04,法律和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主編,[3]
  • 2002,當代西方後現代法學,主編,法律出版社
  • 2001,比較法社會學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1999, Final Report for Institutionalizing Legal Training in China(中國法律培訓制度化研究報告),submitted to the Asia Development Bank,by IDLI,Shen Yuanyuan,Zhu Jingwen
  • 1996,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主編,[4]
  • 1994,現代西方法社會學,法律出版社
  • 1986,法的一般理論,翻譯,[5]
  • 1996,中國社會發展報告(1994-95),法制部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論文

  • 2013,比較法研究中的中國法,法學研究(3)
  • 2013,關於完善我國立法機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0)
  • 2013, 法治基礎的系統性思考,人民論壇(403)
  • 20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結構、特色和趨勢,中國社會科學(3)
  • 2011,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Structure, Feature and Trends,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 XXXII, No.3. August 2011
  • 2011,法學研究的社會學方法:應用、局限及其克服,法學研究(6)
  • 2011,提高立法質量與科學理髮民主立法,光明日報2-24
  • 2010,全球化是非國家化嗎?法制與社會發展(6)
  • 2010,在法理學爭論背後——什麼是人民大學的特色,法學家(4)
  • 2010,Trend and Retrospection of Legalizati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5No2,June 2010
  • 2009,Date analysis of flow of litigation into different channel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Vol. III, No.1
  • 2008,中國法律工作者的職業化分析,法學研究(5)
  • 2008,中國訴訟分流的數據分析,中國社會科學(3)
  • 2008,中國法律發展的理論反思,合著,法學家(1)
  • 2007,中心與邊緣——法律發展的全球視角,《新視野》(1)
  • 2007,中國古代的朝貢制度和古羅馬的行省制度,《法學雜誌》(3)
  • 2006,服務大局與「法學家的幻想」,《法學家》(6)
  • 2006,當代中國立法中的法律移植,《法理學與法史學》(10)
  • 2005,關於立法發展趨勢的幾個問題,《法學雜誌》(6)
  • 2005,歐盟法對東亞的意義,《新視野》(1)
  • 2005,法律是一種規則政治,《學習與探索》(5)
  • 2004,leg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judicature: employing foreign law in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Autume 2004.
  • 2004,法治中的悖論,載夏勇等主編《法治與21世紀》,[6]
  • 2004,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和建設的馬克思主義法學,載孫國華主編《馬克思主義法學與當代》,中國金融出版社
  • 2004,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政治思想工作研究》(6)
  • 2004,國內司法中運用外國法的比較法思考,《法學》(1)
  • 2004,解決爭端方式的選擇——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分析,《新華文摘》(1)
  • 2003,解決爭端方式的選擇—一個比較法社會學的分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
  • 2003,國際標準和中國法律改革,2003年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年會宣讀,《法學家》(3)
  • 2003,法治和關係:是對立還是包容——從韋伯的經濟與法律之間的關係的理論談起,2002年香港亞洲法哲學大會宣讀論文,《環球法律評論》2003/春季號
  • 2003, 關於律師職業發展的幾個問題,2002年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基地「法律職業共同體研討會」宣讀論文,載張文顯等主編:《司法改革報告:法律職業共同體研究》,法律出版社
  • 2003,言論自由及其界限,2002年愛爾蘭中國-歐盟人權對話會議發言,中央黨校《學習時報》,
  • 2003年2月24日
  • 200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條鐵則,《北京日報》2003年2月13日
  • 2002,「法律和全球化——實踐背後的理論」研討會紀要,《法學家》(6)
  • 2002,2001年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第1期
  • 2002,由前蘇聯法學界的一場爭論談起,《法學家茶座》(1)[7]
  • 2001,全球化和中國法制的回應,《法制與社會發展》第4期;
  • 2001,歐盟法對法律全球化的意義,《法學》第12期
  • 2001,從比較法、法社會學到比較法社會學,《環球法律評論》第1期;
  • 2001,中國共產黨與比較法的發展,《法學家》第3期;
  • 2000,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w-making in the PRC, in Jan Michiel Otto, and others, Law-Mak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gu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礎和社會內容,《法理學論叢》第2卷;
  • 2000,關於法理學向何處去的幾點意見,《法學》2000年第1期;
  • 2000,關於立法的公眾參與的幾個問題,《浙江社會科學》第1期;
  • 2000,歐盟法性質的法理學思考,《人大法律評論》2000卷第1輯;
  •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礎和社會內容,《法制現代化研究》(第6卷),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0,中國立法的公眾參與,《法理學與比較法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0,1999年法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法學家》第1期;
  • 1999,世界與中國框架中的比較法,《新視野》第4期;
  • 1999,Formalization and Informalization of Law:On the Strategy of Legal Development in China,《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二);
  • 1998,關於法律和全球化的幾個問題,《法學》(3);
  • 1998,法律和全球化的理論啟迪,《檢察日報》7月20日第3版;
  • 1998,關於比較法社會學的對話,合著,《比較法研究》(1);
  • 1996,法治是一個歷史範疇,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法制出版社;
  • 1996,法制建設的正規化和非正規化,《法學評論》增刊,
  • 1996,中國立法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1期;
  • 1996,中國法律適用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2期;
  • 1996,中國法律職業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3期;
  • 1996,中國法學教育發展趨勢,《法律文化》(日文)第4期;
  • 1995,對西方法律傳統的挑戰——評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中國法學》(4);
  • 1995,法制發展的內在矛盾,《探索與爭鳴》第7期;
  • 1995,關於法制和法治的幾個問題,《中外法學》(5);
  • 1994,Comment on Functional Comparison,1Asia Pacific Law Review;
  • 1994,關於法和法律意識的幾個理論問題,合著,《中外法學》(6);
  • 1994,關於法律關係的概念的幾個問題,《中國法學》第3期;
  • 1993,從規範的比較到功能的比較,《法學家》第2期;
  • 1993,論布萊克的純粹法社會學,《當代法學》第3-4期;
  • 1993,認真對待意識形態——批判法學對德沃金法學的批判,《外國法譯評》(4);
  • 1993,法制建設的正規化和非正規化,合著,《政治與法律》(1)
  • 1992,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之我見——兼論改革與法制不矛盾,合著,《法學》(11),
  • 1991,法和現代化:兩種對立的理論解釋,《比較法研究》(2)
  • 1989,當前美國法理學發展的主要趨勢,《中國人民大學學報》(6)
  • 1989,對傳統法律觀的挑戰——美國批判法律研究和中國法學理論更新的比較,《比較法研究》(4)
  • 1986,試論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原則的體系,《法律學習與研究》(3)
  • 1985,論法的社會公共職能,合著,《浙江法學》(3)
  • 1982,試論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合著,《法學研究》(5)

代表性項目

1. 法治評估創新及其在中國的推廣應用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2-)

2. 中國法律發展報告,中國人民大學發展報告系列,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標誌性項目(2010-)

3.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研究,中國法學會十大專項重大項目(2010-2013)

4.中國法律發展報告(洪範法律與經濟研究所福特基金會資助項目)(2004-2007);

5.全球化條件下的法治國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重點項目)(2002-2006);

6.WTO和法律全球化研究(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基地教育部重大項目)(2003-2006)

7.比較法社會學:框架和方法(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九五重點項目)(1996-2000);

8.美國批判法律研究運動(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八五項目)(1991-1994);

9.歐盟法與成員國法之間關係研究(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1999-2000);

10.比較法社會學(美國富布萊特項目)(1996-1997);

11.當代西方後現代法學(國家教育部博士點項目)(1998-2000);

12.中國法律培訓的制度化(國際發展研究學院項目,提供亞洲開發銀行)(1998-1999)

其它

email: zhujwruc@gmail.com;zhujw@ruc.edu.cn[8]

參考資料

  1.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 北京大學出版社
  3. 法律出版社
  4. 檢察出版社;
  5. 遼寧人民出版社
  6.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 山東人民出版社
  8. 朱景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