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朱正元(物理教育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正元(物理教育家)
图片来自36O

朱正元(物理教育家) 朱正元,字善培,1900年12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物理教育家。测定了电离氦λ4686谱线的精细结构。毕生从事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物理教师和优秀人才。另外也有中央民族大学...

基本内容

朱正元,字善培,1900年12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物理教育家。测定了电离氦λ4686谱线的精细结构。毕生从事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物理教师和优秀人才。另外也有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等同名人物。

1900年12月23日 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19—1924年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学习,于1924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1924—1929年 先后任教于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改名为南京女子中学)、私立南京安徽中学。  1929—1934年 任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助教。  1934—1935年 在私立南京钟英中学任教。  1935—1939年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1936年获硕士学位,193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8—1939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研究助理。  1939—1948年 任国立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兼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1948—1952年 任私立江南大学教授、数理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私立之江大学教授(1949—1952)。  1952—1982年 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物理系主任。  1982—1985年 任苏州大学教授、物理系名誉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2月27日 逝世于苏州。

生平经历

  朱正元的父亲是手工业者,从事织绒业。朱正元幼时曾念私塾、小学。中学毕业后,于1919年8月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与严济慈、赵忠尧等为先后同学,就学于胡刚复门下。1924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合并,朱正元获东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经竺可桢介绍,任教于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又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从事普通物理实验教学。在极困难条件下,以最简洁的方法进行直观的教学演示实验,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

电离氦

  1934年暑假,朱正元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生。1935年2月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同窗留学生中有袁家骝、谈家桢等人。赴美留学生中多为20多岁年轻人,而朱正元已年过35岁。作为同学中的年长者,朱正元处处关心与爱护年轻的同学,因而受到年轻同学的尊敬,被年轻人称为“老夫子”、“老先生”。1938年10月,朱正元以“电离氦的λ4686谱线的精细结构”的实验研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于1939年发表。

  在朱正元实验以前,约1932—1934年间,谢玉铭与豪斯顿合作曾研究过氢光谱巴耳末系的精细结构,他们以实验测定了精细结构常数α。结果发现,实验光谱线间距要小于相对论性理论计算值,其差异超出实验误差的可能范围,要解释这种差异,需要将理论计算的α值从1/137改为1/139.9。要作出这么大的修改,在当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对此,谢玉铭及其合作者大胆提出,产生这个差异的根源可能是理论计算中忽略了电子和辐射场之间的相互作用。15年后,兰姆等人以微波共振法证实了谢玉铭及其合作者的提议的正确性。这个提议也是1947—1948年间关于重整化理论的主要发展方向。

教书育人

  1939年朱正元回国,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聘,任教于处在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同时兼任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1944年起,又兼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从此开始,他日愈热心于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工作。

抗战时期,教学与生活条件甚为艰苦。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学生也不甚安心,以为读师范不如读理科,学理科不如学工科。朱正元对学生循循善诱,以身说教,得到学生们的尊敬。在任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期间,从教务到总务,以至校办农场,他都事必躬亲。在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他向教师们提出“认认真真教书,清清白白做人”,也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每逢佳节、除夕,学生们大都无家可归,朱正元总要邀请学生们到他家里吃团圆饭,学生们对老师也倍感亲切。

  40年代末50年代初,朱正元同时执教于江南大学和之江大学,每周往返于无锡和杭州两地,为培养人才而奔波于旅途之中。

  1952年院系调整,朱正元十分重视物理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50年代,在全国普遍通用苏联教材的大潮中,他主张博采苏联和西方教材之长,结合中国实际,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1959年,他组织几位中学教师,编写大学物理教材。他大胆尝试,融合普通物理与理论物理内容,编写并出版了《力学讲义》和《电磁学讲义》。70年代末,有鉴于高考落榜而又立志自学大学课程的青年们缺乏适当的自学书籍,他又编写了《大学物理自学丛书》,一套共7册。在这些教材的编写中,他十分注意物理学的应用,并反映最新科技成就。1959年,鉴于苏联两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他在《力学讲义》中以一定篇幅叙述变质量力学问题;1979年,鉴于静电应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他在《大学物理自学丛书》中,又编进了有关静电测量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章节。

自制仪器

  早在20年代于东南大学念书时,朱正元就对简陋的仪器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胡刚复在东南大学建立了物理实验室,一改过去物理系学生光读书不动手的教学法。在这实验室里,学生们以简便材料自制教具与仪器,进行实验。例如,以普通导线绕制螺线管作磁学实验,以一些导线、磁铁作成电动机教具。这个实验室,影响了朱正元的终生。

20年代后期,当朱正元在南京安徽中学执教时,恰值中国早期教育改革家陶行知任校长。陶行知3次聘任朱正元为教务主任,协助自己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子。陶行知的思想也给朱正元以巨大影响。

  早年的熏陶,使朱正元终生受益。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从事物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和物理实验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他依据国家贫穷落后,农村、山区中学缺乏教具、仪器的特点,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并为此终生以示范作用影响并带动了几代人的教学方法改革工作。

  朱正元历来主张,物理学的教学应当师生动手制教具仪器,加强物理实验。1977年冬,他以毕生的教学实践在教育部召开的物理教学仪器研讨会上报告说:“物理、物理,必需就物论理。离开具体的物,仅凭教师的语言和书本讲抽象的理,学生学到的就只能是口头的和字面上的物理。”他长期倡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强调这种动手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他以为,这是学生进一步学好现代科学技术和在未来工作中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基础。 [1]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