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元(物理教育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朱正元(物理教育家) 朱正元,字善培,1900年12月23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物理教育家。測定了電離氦λ4686譜線的精細結構。畢生從事大學基礎物理、實驗物理和中學物理教學,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物理教師和優秀人才。另外也有中央民族大學...
基本內容
朱正元,字善培,1900年12月23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物理教育家。測定了電離氦λ4686譜線的精細結構。畢生從事大學基礎物理、實驗物理和中學物理教學,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物理教師和優秀人才。另外也有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等同名人物。
1900年12月23日 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19—1924年 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化部、國立東南大學物理系學習,於1924年獲理學學士學位。 1924—1929年 先後任教於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1927年改名為南京女子中學)、私立南京安徽中學。 1929—1934年 任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助教。 1934—1935年 在私立南京鐘英中學任教。 1935—1939年 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物理學,1936年獲碩士學位,193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38—1939年 任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研究助理。 1939—1948年 任國立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兼浙江大學師範學院理化系主任、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1948—1952年 任私立江南大學教授、數理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兼任私立之江大學教授(1949—1952)。 1952—1982年 任江蘇師範學院教授、物理系主任。 1982—1985年 任蘇州大學教授、物理系名譽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85年2月27日 逝世於蘇州。
生平經歷
朱正元的父親是手工業者,從事織絨業。朱正元幼時曾念私塾、小學。中學畢業後,於1919年8月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化部,與嚴濟慈、趙忠堯等為先後同學,就學於胡剛復門下。1924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國立東南大學合併,朱正元獲東南大學理學學士學位,經竺可楨介紹,任教於江蘇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1929年又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從事普通物理實驗教學。在極困難條件下,以最簡潔的方法進行直觀的教學演示實驗,提出「罈罈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
電離氦
1934年暑假,朱正元考取江蘇省公費留學生。1935年2月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物理學。同窗留學生中有袁家騮、談家楨等人。赴美留學生中多為20多歲年輕人,而朱正元已年過35歲。作為同學中的年長者,朱正元處處關心與愛護年輕的同學,因而受到年輕同學的尊敬,被年輕人稱為「老夫子」、「老先生」。1938年10月,朱正元以「電離氦的λ4686譜線的精細結構」的實驗研究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於1939年發表。
在朱正元實驗以前,約1932—1934年間,謝玉銘與豪斯頓合作曾研究過氫光譜巴耳末系的精細結構,他們以實驗測定了精細結構常數α。結果發現,實驗光譜線間距要小於相對論性理論計算值,其差異超出實驗誤差的可能範圍,要解釋這種差異,需要將理論計算的α值從1/137改為1/139.9。要作出這麼大的修改,在當時是難以令人接受的。對此,謝玉銘及其合作者大膽提出,產生這個差異的根源可能是理論計算中忽略了電子和輻射場之間的相互作用。15年後,蘭姆等人以微波共振法證實了謝玉銘及其合作者的提議的正確性。這個提議也是1947—1948年間關於重整化理論的主要發展方向。
教書育人
1939年朱正元回國,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聘,任教於處在貴州湄潭的浙江大學物理系,同時兼任浙江大學師範學院理化系主任。1944年起,又兼任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從此開始,他日愈熱心於中學物理教師的培養工作。
抗戰時期,教學與生活條件甚為艱苦。浙江大學師範學院學生也不甚安心,以為讀師範不如讀理科,學理科不如學工科。朱正元對學生循循善誘,以身說教,得到學生們的尊敬。在任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期間,從教務到總務,以至校辦農場,他都事必躬親。在浙江大學附屬中學,他向教師們提出「認認真真教書,清清白白做人」,也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幾十年如一日,任勞任怨,兢兢業業。每逢佳節、除夕,學生們大都無家可歸,朱正元總要邀請學生們到他家裡吃團圓飯,學生們對老師也倍感親切。
40年代末50年代初,朱正元同時執教於江南大學和之江大學,每周往返於無錫和杭州兩地,為培養人才而奔波於旅途之中。
1952年院系調整,朱正元十分重視物理教學內容的研究與改革。50年代,在全國普遍通用蘇聯教材的大潮中,他主張博採蘇聯和西方教材之長,結合中國實際,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教材。1959年,他組織幾位中學教師,編寫大學物理教材。他大膽嘗試,融合普通物理與理論物理內容,編寫並出版了《力學講義》和《電磁學講義》。70年代末,有鑑於高考落榜而又立志自學大學課程的青年們缺乏適當的自學書籍,他又編寫了《大學物理自學叢書》,一套共7冊。在這些教材的編寫中,他十分注意物理學的應用,並反映最新科技成就。1959年,鑑於蘇聯兩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他在《力學講義》中以一定篇幅敘述變質量力學問題;1979年,鑑於靜電應用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他在《大學物理自學叢書》中,又編進了有關靜電測量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章節。
自製儀器
早在20年代於東南大學念書時,朱正元就對簡陋的儀器產生了濃厚興趣。當時,胡剛復在東南大學建立了物理實驗室,一改過去物理系學生光讀書不動手的教學法。在這實驗室里,學生們以簡便材料自製教具與儀器,進行實驗。例如,以普通導線繞制螺線管作磁學實驗,以一些導線、磁鐵作成電動機教具。這個實驗室,影響了朱正元的終生。
20年代後期,當朱正元在南京安徽中學執教時,恰值中國早期教育改革家陶行知任校長。陶行知3次聘任朱正元為教務主任,協助自己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子。陶行知的思想也給朱正元以巨大影響。
早年的薰陶,使朱正元終生受益。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他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從事物理學的基礎理論教學和物理實驗工作。在這些工作中,他依據國家貧窮落後,農村、山區中學缺乏教具、儀器的特點,提出了「罈罈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主張,並為此終生以示範作用影響並帶動了幾代人的教學方法改革工作。
朱正元歷來主張,物理學的教學應當師生動手制教具儀器,加強物理實驗。1977年冬,他以畢生的教學實踐在教育部召開的物理教學儀器研討會上報告說:「物理、物理,必需就物論理。離開具體的物,僅憑教師的語言和書本講抽象的理,學生學到的就只能是口頭的和字面上的物理。」他長期倡導學生動手做實驗,強調這種動手能力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他以為,這是學生進一步學好現代科學技術和在未來工作中進行科學實驗和技術革新的基礎。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