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机械化(宋新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机械化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机械化》中国当代作家宋新明的散文。

作品欣赏

机械化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逐步实现,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土地承包经历了两个20年不变,农户里的年轻人都进城务工挣钱了。我的几个妹妹弟弟,也都在外务工上班,距离远近不一,情况各有不同。相继都成家立业后,帮助老人家经营承包责任田,只能在农忙时节,抽空回家帮助收种。我们考虑到她已经到了不适种地的年龄了,曾经多次好言相劝,转让他人耕种,一生视土地为命根子的她,一年又一年,只好任其“固执己见”。

到了2010年,年逾80的她,仍然舍不得她心爱的庄稼地。我们姊妹几个继续克服困难,在做好各自工作、处理好家庭事务的同时,各尽所能,全力帮助。也不失时机地耕种,施肥浇水,共同参与田间管理。在她的坚持下,到了2017年夏收之后,已是87岁高龄的她,才很不情愿地答应,将责任田交由他人承包,正式跨入土地承包经营对外转让的行列,从此,已经多岁高龄的她,基本上结束了她的农耕田园履历“退休”了。

现实是残酷的。儿女心目中的老人,从一个勤劳能干的“女强人”,到反应迟钝、慢慢腾腾走路的老年人,时间跨度才几十年,却如同昨天,日月催人老,不过弹指间。常年不和老人同住,我和弟弟妹妹们轮流“换防”,回老家陪护做伴,照顾她的生活。那段时间,相对基本独居的她,也没有减轻一家人的思想负担和牵念。让我们几个不在家的时候,总是想象着她倚门望眼欲穿的瞭望,村西头儿桥头树下的等待。最可怕的是乡下医疗条件有限,唯恐出现突发急重疾病闪失。都说老小难同心,上了年纪的人,勉强跟随子女生活,改变习惯,结果会适得其反。想来想去,坚持独居、自食其力的本意是,不想给儿女添“ 麻烦”,蕴藏的却是无瑕母爱,让我们也深切感受、感动这一点,对她更加敬仰,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乐善好施、精气神十足的人。勤劳善良、坦荡真爽,成了一位十里八乡知晓普通人。她虽年愈90高龄,但精神矍铄,仍然独居老家,坚持劳动,“不拖累子女”,且能自己食其力,时常还能帮助友邻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事情,说她是越老越硬朗、越老越有用的人。我时有惹她生气的时候,只要说句好听的,态度好一点,赔个不是,马上就烟消云散了,老人永远是知足乐观的。丰富的阅历,坚毅的性格,以及大公无私、造福子女的初衷,为我们创造了幸福。作为儿子的我,也瞬间变成老年人,她膝下的儿女们也都不年轻了,经常回家还能喊应娘,为她做顿饭,说说话,也感到很是满足。最让人引以为自豪的是,尤其她站在自己经营菜地边,犹如一位沙场点兵的将军,欣赏着绿油油的菜苗、成熟的疏果,心里乐好像乐开了花。

她一向乐善好施、身心健康。多年来,凡遇需要帮扶对象,无论是熟悉的老友,还是萍水相逢的新人,在钱物上,能帮则帮,助以绵薄之力,被接济的人都感恩不尽,过去曾经被她帮扶接济地的人们,现在还总是提及,记忆犹新。义务为人裁剪缝纫和送人的服装,不计其数,令受助者念念不忘,一针一线、一件又一件衣服,是份炽热爱心奉献和沉甸汗水付出,丈量了她的品质高度,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成了她的习惯。

不言苦累、令人佩服的“厉害”人。她是一位峥嵘岁月历练出来的缝纫手艺人,在九十年代之前,众多村民都穿过她缝纫的衣服,成了人们几代美好记忆。作为年迈的老人,头脑清楚,身板硬朗,行动自如。能够料理日常生活,做饭洗衣,穿针引线,缝补衣裳,红白喜丧,乐以前往,打扫庭院侍弄花草养鸡种菜样样还行。尤其难得的是,自从胃病和皮肤痊愈之后,数十年来一直很好,不夸张地说,平时很少感觉冒发热,她也拒绝服药,偶有不恙吃点小药就好了,完全靠个人免疫力自我调节,成为我们全家的笑傲传奇,无不沉浸在家有一老、如获至宝的完美亲情里。

我们姊妹几个,整天也奔波于工作学习、忙碌于经营各自的家庭生活,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顾此失彼。每次换防离开家的时候,心情沉重而复杂,实在是迈不开脚步,真是难舍难分,而母亲的表现则从容自然。总是催促说,我身体硬硬朗朗,心气比你们高,有啥不放心,能活一百多。强大的内心世界里盈满了博大母爱,亲情主线凝聚着我们的家庭,是大家熟悉、儿女们佩服的“厉害人”。

守望故土,乐在朋友圈混的人。她不能愉快地接受随同我们一起生活的要求,曾一度被我视为任性固执,或说是“不识时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现在我再也不说老人过于自我了。实际上,她偶有出门稍住时,总觉得不是自己的家,生活圈受到局限,好像心焦得彻夜难眠,度日如年。我能理解,她从小到至今一直在我姥姥家这个村子里生活,知道的事情都在哪儿,外边的精彩与否,她似乎不太关心。在这里有她朝夕相处且生活习惯相当、喜好相仿的左邻右舍,聊天共鸣熟悉的面孔。她人不在家的时候,和邻居们彼此间,都是掐指计算过日子。一回到村里,一反常态地像注入活力而脚步轻快,相互招呼,开心地回应着频频示好。每当晚上,我看到她收看类似《梨园春》的戏曲电视节目时,她那安然的样子,应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诗句,乡下老屋才是她踏实心安地方。

无声奉献,造福全家的人。近年来,虽然不摆弄庄稼地了,茶余饭后,到田间地头转转看看,累了就席地而坐歇歇,是她不变的自由生活习惯。农作物不种了,又在房前屋开垦出蔬果园,浇水施肥,锄草打药,闲暇采摘,自得其乐,玉米大豆,果蔬豆角,花花草草,一院子的姹紫嫣红、瓜果飘香。饲养的家禽,不分淡旺季节地下蛋,膝下的儿孙们敞开供应,尽享口福。栽培的大石榴、樱桃、梨杏、红枣果树,也盈满枝头,春华秋实。我们每次从家里回来时,总是首先唠几句好好工作,对她一万个放心的话语之后,就让把她提前准备好的“土特产”带上,让我们不劳而获地满载而归。

直面现实,顺其自然的人。看着她渐渐老去的背影,行路也不像以往那样稳健了,说起话来也已开始语无伦次了,从前的记忆,一直定格在她忙碌的身影;言传身教的严厉,催促我们学习、劳动、拾柴、下地干活、清扫院落的絮叨……等等,琐碎的家庭生活平实画面。也难忘俺姊妹几个,有时有违她的意愿时,大发雷霆,甚至伤心落泪的样子,这些是我们记忆中的惭愧遗憾、无以弥补的事情,对管教我们的严厉,老人的苦衷理解不够。一晃她很快到了不能照顾自己的年纪,无奈跟随儿女们过上了“流浪生活”,一改火爆气慢而慢云淡风轻起来。面对生老病死的现实问题,也能够坦然正视,习以为常,从容接受生命轮回的自然现象。无论轮流到谁家,都很乐意,有空了还能适时带她出去玩玩,看看风景,慢慢地进入乡村到城市的转变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现在的生活。欣慰的是,在她年逾九十之际,身体条件还允许儿女们带着她重返了板桥水库“战地”,重新目睹了她五十年代曾经用镐铣挖掘、人拉肩抬修筑,七十年代机械化重建的雄伟大坝,碧波荡漾,让她激动不已。有趣儿的是,她还不时还向库区游玩的人们介绍说这里曾是她战斗过地方,“炫耀”过后是掌声,让老人家收获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现在,我的母亲已经是90多岁的功勋级老人了,四世同堂的“总司令”,健康长寿是心底的默默祝福。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她做好颐养天年的“家庭作业”,知恩图报,愿随所愿。

[1]

作者简介

宋新明,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