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良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良年(1635年-1694年),又名法遠、兆潢,字武曾,號秋錦,晚號芋田叟。浙江秀水人。

李繩遠之弟。先世原籍江陰,後徒居嘉興王店鎮。生於明思宗崇禎八年(1635年),少時曾與鄰女浣衣相愛,「後經年不復相見,張夜夢之」,[1]家貧,以諸生游食四方,曹申吉延入貴州巡撫幕府,後因獲悉朝廷要撤三藩,恐禍亂將作,遂離開貴州。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2]冒名虞兆潢,且未及第。以後不再復出,諳建築,築秋錦山房於長水上梅會里之漾葭灣。[3]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應邀赴徐乾學洞庭山書局,助修《大清一統志》。與沈進等友好,又與朱彝尊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龔翔麟號為浙西六家。[4]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卒,朱彝尊為之作墓誌。有《秋錦山房集》。

良年初娶錢氏,兵科給事中桐鄉錢允鯨之孫,繼娶陸氏。子李潮偕,為國子監生。

懷才不遇李良年

李良年的一生,分為五個階段。

在梅里讀書求學的時期,是一段獨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時期。李良年的祖父李士標是山東海州同知。明崇禎十五年(1642),清軍圍城,李士標親自在城上督守直至戰死。父親李寅只是一名可入國子監讀書的副榜貢生,但卻仗義敢言,很有個性。長輩們忠義、耿直的秉性使李良年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而作為嘉興四大鎮之一的梅里,從明末開始就一直有着優良的詩學傳統。趙懷玉《梅里詞緒序》說:「梅里……人農桑之外,父兄教而子弟率者,舍讀書無他好。」早年良好的家教和鄉里濃厚的讀書氛圍薰染,使李良年取得了自己獨特的詩學成就,更為北上京城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他與朱彝尊志同道合,非常友好,白天爭論詩詞,夜晚同床共寢。李良年還好交四方詩友,有客來訪,必留飲食,並虛心傾聽朋友論詩,豐富自己見識。常與同里詩人王翊、周篔、繆泳、沈進等相互唱和、聯句。他的詩風新穎而又奇特,為詩友所讚賞。

康熙六年(1667),李良年33歲,之後的五年時間,是他交遊最為廣泛和活躍的時期。他先後游京師、客宣府,再入長安,以詩會友,得到了安徽龔鼎孳、河南劉體仁、山東曹申吉、北平孫承澤以及江蘇汪琬、閻爾梅等諸多賢士的賞識,還被人與共游京都的朱彝尊並稱為「朱李」。每次舉行宴會,主人必問:「座中有彝尊、良年嗎?」有一次,龔鼎孳邀請三十多位名士舉行大型詩會,李良年因不慎途中墜馬受傷到會已遲,龔公堅持久候,並宣布「良年未到,決不開宴」。與會詩客都稱讚說:「同良年談論詩,見解心悅誠服。」

康熙十年(1671),李良年37歲,而後的七年時間裡,他知遇貴州,又里居五載。翰林國史院編修曹申吉的賞識並沒有拂去他入幕無聊感傷的心緒。暫居故鄉三年的沉靜時光,反倒使他感到閒適悠然。這段時期是李良年一生轉折的交界點。

康熙十七年(1678),44歲的李良年再上京城、薦征鴻博。是年,清朝政府為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穩定人心,特賜舉試「博學鴻詞」科。一年之間,北京「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李良年與朱彝尊同被推薦,殿試時他所寫的詩賦極為瑰麗,洋洋千言,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博學和才華。在這不足兩年的光陰里,李良年置身於各地賢士聚集薈萃的京城,可是廣泛交遊更多的只是文人間吟詠唱和、詩酒風流的應酬贈答。許多赴京應試博鴻的人主動降低自己的身份,去結交手握生殺大權的考官。而李良年「家貧窮,常以薄粥糊口」,無力打點,更因秉性耿直,不願奉承權貴,最後「與試未用」。博鴻失利,李良年信心再度受挫,好在他的詞名已顯,仁和(現屬杭州)龔翔麟把朱彝尊《江湖載酒集》、李良年《秋錦山房詞》以及李符《耒邊詞》、沈嗥日《柘西精舍詞》、沈岸登《黑蝶齋詞》及自己的《紅藕莊詞》一併刻成《浙西六家詞》鏤版。這個合集的出世,對浙西詞派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康熙十八年(1679)後,李良年幾次入幕,直至去世。「博學鴻詞」應試失利後,鳳陽太守看重李良年的才華,將他聘為幕僚。進士徐幹學開志局修《一統志》於洞庭西山,聘李良年為主分修,朱彝尊有《徵士李君行狀》記其生平。李良年去世後,葬在王店鎮馬王塘橋東北。享年60歲。

李良年一生行跡萬里,卻充滿着荊棘坎坷,他的心路歷程更是複雜心酸,然而正是這樣,他的一生才顯得多姿多彩。康熙七年(1668)春,李良年在京師請他的好友、明代畫家文徵明後裔文點為他作《武曾灌園圖》。「年非欲為名高者也,年母老矣,蓋將歸而求數畝之地發遂吾養焉」,意思是說,他請人畫此圖不為名利,只是奉母承歡、回家澆菜園罷了。李良年的確受母親顧孺人的影響甚深,存在這種朝夕侍奉之志也是人之常情,那麼這種「養母」的聲明到底是心志嚮往還是另有隱情呢?《武曾灌園圖》圖成之後,共有朱彝尊等20位名士為之題詠,其中任戶部主事的汪琬四次在圖尾作跋,其中一首長詩說:「李郎家無卓錐地,規作菜過非老計。即拋儒服荷長鋤,去逐園丁謀種藝。黃花紫萼交加開,繞籬蛺蝶爭徘徊。日斜剛抱溪頭饔,恰值前山暮雨來。數畝方畦差自給,底用攜筐拾茅粟。聞來學煮東坡羹,蘆菔蔓菁皆可食。西鄰種禾苦未收,催租縣吏紛誅求。李郎獨飽園蔬味,夏稅秋糧百不憂。」。汪輯在題詠中指出了李良年隱孝之思背後的無奈抉擇,點出了他懷才不遇與不肯折腰逢迎的性格特徵。

《武曾灌園圖》載滿了李良年灌園養母的閒情高志,但他終是一生漂泊,導致灌園難謀,養母未遂。這種個人願望與社會期待的相違,使得他頻頻嘆息辜負了這灌園之志,以至在夢中也感嘆自己息游不止。直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他51歲時才「築秋錦山房於長水上梅會裡之漾葭灣」,並將其中一間屋捨命名為「息游草堂」。此後,他都在這裡「歸治耕稼,閒藝蔬果」,直到終老。

《武曾灌園圖》後來與朱彝尊的《煙雨歸耕圖》和陳維崧的《迦陵先生填詞圖》合稱為康熙時期傳世的三大名畫。

詩詞

懷顧寧人處士

藏書滿天下,之子獨間關。襆被穿雲往,殘碑拓險還。

羊腸疑漢史,鳥跡辨嵩山。嘆息草元者,棲棲蓬戶間。

暫歸南村題山房左壁 其一

特立人千載,平生酒數卮。水清閒釣手,園小負花師。

招鶴從初好,聽鶯已後時。向來湖海意,寂寞短筇知。

暫歸南村題山房左壁 其二

溪南三折水,近亦號滄浪。竹外斜通渡,梅邊側置房。

寧甘老圃學,欲買異書藏。抱膝非孤坐,春風到草堂。

暫歸南村題山房左壁 其三

斜日明墟落,花時步屟過。遊人不醉少,好鳥未歸多。

發白耽幽事,山青對獨歌。百年身世感,俯仰舊庭柯。

八達嶺

丹梯直北通榆木,拂袖山煙百折登。河注黃花銜二口,天低白草見諸陵。

行人尚憶迴鑾曲,磧岸曾移照妓鐙。舊跡荒寒非一概,不因六月有堅冰。[5]

注釋

  1. 李良年:《詞壇紀事》
  2. 光緒《嘉興府志》卷四六「選舉表」載李良年「應康熙十八年己未博學鴻詞科。」
  3. 《清稗類鈔》卷一〈李良年諳建築〉:「秀水李良年,字武曾。康熙己未被舉宏博時,薦牘姓名為虞兆潢,且落第,歸而築秋錦山房於長水上梅會裡之漾葭灣。其南曰觀槿,東曰剩舫,北曰息游草堂,坐臥其中。弟子著錄者日眾。生平精心計,諳建築,其為草堂也,欂櫨、柱枅、瓴甓之屬,一經鳩度,立匠人圬者於前,分授之,斧斤既施,不爽尺寸。」
  4. 沈皞日《瓜虛詞序》提到: 「余少從秀水游,學為倚聲之學,好讀玉田、白石諸作,偶有所作,按拍而謳。有《江樓合選》一刻,有《浙西六家詞》一刻。……」;《四庫全書總目·浙西六家詞提要》: 「所選為國朝朱彝尊、李良年、沈皞日、李符、沈岸登、龔翔麟之詞。翔麟,仁和人。其五人皆嘉興人。故稱浙西六家。」
  5. 李良年的詩文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