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正泉老师的教育情结(王世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正泉老师的教育情结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杨正泉老师的教育情结中国当代作家王世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杨正泉老师的教育情结

杨正泉老师陕西白水县人,是我在靖边中学读高中时,给我们班代课的两位语文教师之一。另一位是郭延龄老师。两位老师后来都走上大学的教授和领导岗位,传道授业解惑,督教著书立说。

郭老师上课温文尔雅,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有演戏的风格。杨老师讲课,标准的普通话,引经据典,风趣幽默,条理严密,高低抑扬,语言精炼,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杨老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我担任班长,接触较多。当时的教学环境不好,带班难度大,但只要杨老师提出要求,无论是守纪律的学生,还是调皮的学生,都自觉服从。其中的秘诀,就是一半靠知识,一半靠师德。

他经常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是这样讲的,更是这样做的。杨老师上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有一次上课,他发现有的学生打瞌睡,就把讲课的话峰一转,问同学们是否知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没有偷”的来历,同学们说不知道。这大声的一问一答,惊醒了打瞌睡的同学。接着他是这样讲这个故事的:从前有个吝啬小心的财主,把钱放在什么地方都不放心,担心被隔壁的王二偷走,后来把钱埋在树园的地下,还不放心,就写了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牌子插到埋钱的地方。隔壁的王二很了解财主的习性,判断财主肯定把钱埋在插牌子地方。就写了个“隔壁王二没有偷”的牌子,在夜深人静之时,到财主插牌子的地方挖走钱(旧时硬币),带上“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牌子,之后把自己写好的“隔壁王二没有偷”的牌子插在原地。

第二天早上,财主发现自己插的牌子不翼而飞,插着“隔壁王二没有偷”的牌子,再一看钱也被人偷走,断定肯定是王二所为。就到县衙门报案,称王二偷走了自己埋在地下的钱。县官问有什么证据?财主说有王二亲手写的牌子为证,并出示了王二书写的牌子。于是县官传唤王二到厅,发问偷财主的钱放在哪里?王二禀告:财主根本没有在地下埋钱,谎报案情。县官问有何证据?王二出示财主写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牌子,并辩称是财主自己写的无钱的牌子,插在原地的。县官发问财主,牌子是不是自己写的,财主回答是自己写的。于是县官枉断财主谎报案情,唤人拉出去罚50大棒教训。他把这个典故用笑话故事的方式讲完了,同学们的精神也在朗朗的笑声中振作起来,杨老师又转入讲课。

杨老师不仅教学艺术高超,而且善于对症下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班级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他就集体教育引导;对一度时期产生的倾向性问题,他专题教育引导;对学生的隐私问题,他就相机个别引导;对个别女生存在的问题,他叫到室外个别谈话;对于个别男生存在的问题,他约到办公室谈话……按照当时的政策,高中第二学年要转入专业课学习,我们班编为文艺班,我向杨老师提出调班的请求,杨老师想了想对我说,虽然分专业,但还是以文化课为主,你们班干部已经有人提出调班,你调了影响大家思想稳定,还是留下来吧。听了杨老师的一席话,我愉快地打消了调班念头。

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他也想方设法解决。高中快毕业时,我父亲患病住院,需要买一斤白糖,但当时白糖凭票供应,杨老师得知后,帮我到副食公司买到了白糖。

我高中毕业后,也走上老师岗位,对于未受过专业培训的我,备课时杨老师讲课的影子就岀现在眼前,我是模仿杨老师的讲课而备课和讲课的。

后来我参军离开家乡,但杨老师“师生之交是贫贱之交,永生难忘”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杨老师在靖边工作期间,我每次休假回去都要前去拜访。他调离靖边后,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是我们都关注彼此。

2013年秋天,杨老师和夫人白老师赴青海看望大学同学。他依然保留着自身要求极严的专家型领导作风,去青海前即在网上订了西宁宾馆的房间。我知道后,前去看望,并动员他住在分区招待所。他怕给我添麻烦,一再推辞,在我再三邀请下,两位老师方同意我的邀请。

师生相见,有说不完的话。在随后几天中,我陪同他们上日月山,重温文成公主进藏途经此地留下的千古“山名”故事;去青海湖,领略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期间我向他汇报了我的工作历程,我们畅谈了各自的家史,他还赠我一本自己的新作。

这次和老师在青海相遇,加之读了他的著作,使我进一步地了解了他的详细经历。

杨老师是1963年秋季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并分配到榆林靖边县任教。当年,榆林尚未通火车,去靖边只能乘汽车。时值秋季,陕北下雨较多,西安至靖边的道路冲垮,公共客车停运。他们一起分到靖边的5名同学商定,从西安乘火车到兰州,再从兰州乘火车到银川,之后转汽车去靖边。可是,到银川后方知,银川到靖边的公路也被洪水冲毁,汽车停运,只好在银川住下等车。他们每天去车站了解道路修复情况,直至第五天才通车。买票时,售票员告诉他们,由于跨省、区,车票只能买到定边,再从定边到靖边。就这样,现在四个小时即可到达目的地的路程,他们走了近10天,到靖边后随身携带的钱和粮票几乎用尽,囊中羞涩。

到靖边中学报到后,靖中的校长李善庄经考察谈话,安排杨老师讲授初中毕业班语文课。杨老师说,让他代毕业班语文课,当时的心情喜忧掺半。喜的是,当初报考师范大学并经过4年苦读,终于实现了到老区教师资源缺乏的中学任教的夙愿,走上了梦寐以求的讲坛。忧的是,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唯恐难以胜任。于是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给艰苦地区的教育事业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一线教学的实践历炼,加之他对改变老区教育事业落后面貌的责任担当,走上教师岗位后,很快成为靖边中学、靖边县乃至榆林地区的教学骨干,曾经多次为教师培训班主讲教学观摩课、教学法演示课,有的课程讲授被县教育系统评定为样板课。

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老区学子的一往情深,促使他不仅在靖边立业,而且在靖边成家。

教育体制改革后,杨老师的精神唤发岀勃勃生机,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一边给高中代课,一边给高考补习班上课;还担任榆林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更大范围内贡献才智。

杨老师工作的几十年间,从来没有离开过教学。一段时间,为发挥他的优长,县上调他在教研室上班,但他依然给高师函授讲授古代汉语;后来回靖中做校长,也兼课;到县政府任副县长,还在假日给电大上外国文学课;之后在所有学校里担任领导职务,他都没有离开过课堂。

杨老师在靖边县政府担任副县长期间,主管教育和工业,他视野开阔,大胆改革,带领干部到深圳考察学习,创办企业;大胆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棘手问题,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理顺教育体制,广纳贤才担任老师;外出考察观摩,组织调研论证,超前谋划决策,制定教育和工业长远发展规划……干了很多有意义的事业,靖边干部、群众至今赞不绝口,业绩载入第二故乡史册。

杨老师业余爱好广泛,在学校还担任民乐演奏教师和乒乓球教练,为省、市、县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1965年,他带队的靖边中学乒乓球队,在榆林地区比赛中,男队第二名,女队第四名;之后,他培养的队员薛保勤、李星斌、李明、李晓英等曾荣获榆林地区男女冠军,有的学生成为省属高校的体育老师。

常年的辛勤工作,使他的体质每况愈下。1989年6月16,他在绥德师范学校的校长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肌梗塞,住院治疗。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住院期间,榆林地区召开首届劳动模范大会,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表彰为劳模。

杨老师患心脏病后,身体已不适应在高原地区工作,时任地委书记李凤扬得知情况后,挽惜地派专人去渭南联系,将他调到渭南教育战线工作。在渭南,他先后任几个师范专科学校校长、渭南教育学院的党委书记兼院长、渭南师范学院教学专家督导组组长、教授等职。每每听到杨老师赴薪,我心里都充满喜悦。

昔日的陕北师生,在青海高原格桑花盛开的季节相见,听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声,叙旧长谈,使我又受到了老师的教诲,获益匪浅。杨老师一如既往乐观向上的心态风貌,激励着我坚守高原,建功岗位。

这次相遇,也是我们师生间,在新的高地继续关注彼此的愉快开端

杨老师特别叮嘱我:不要称呼他的行政职务,还是称老师亲切,自豪![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