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林黛玉在死前到底说了什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黛玉在死亡之前到底想说什么

让我们从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天,直接跳到最后一天吧。摁快进键,找到第九十七回,标题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瞧,别人的大喜成了她的大悲。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黛玉的临终遗言有两句,是先后分开说的。

前一句是对丫环紫鹃说的:“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病倒在潇湘馆里的林黛玉想家了,想回老家扬州了,可惜再没有力气了,想回也回不去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尸骨与香魂运回自己出生的地方,也算叶落归根吧。她并没把大观园当成真正的家。她在精神上至死都是半个孤儿、半个流浪儿。短暂的一生是在诚惶诚恐的不安全感中度过。

林黛玉在死前到底说了什么:宝玉你好……

林黛玉的临终遗言应该怎么理解?

黛玉的后一句遗言不完整,是对不在身边的宝玉说的,是直声叫出来的:“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地冷了。“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我年少时读到这一段哭过。

黛玉是伤心而死的,是伤情而死的。是梦碎而死的,是心碎而死的。大家都猜测她未说完的是那个“狠”字,她在责怪宝玉“你好狠”。

我不忍心看她临死前还对宝玉带有误会,以及由误会而引起的怨言。我不忍心看命运阴差阳错而造成的残酷。于是更希望她想说的是“傻”字:“宝玉、宝玉,你好傻!”她对宝玉没有误解。更没有怨恨,只有一声同病相怜的轻叹。否则她就没必要把宝玉的名字重复两遍。她以一声叹息向想像中的宝玉告别。

对林妹妹,宝玉没有那么狠,宝玉不可能那么狠。狠的是命运。命运的狠,使黛玉临死前都无法再看宝玉一眼,使宝玉没能见到垂危的黛玉最后一面。

黛玉死时带着病,也带着怨、带着恨、带着无尽的惆怅。她是误会宝玉了,她是错怪宝玉了。

当她病情发作时,宝玉也生病了,也犯病了。宝玉与黛玉生的是一样的病吗?可以肯定的是,宝玉患的也是心病。他变傻了,他发疯了,他犯糊涂了。延医诊治,服药不效,索性连人也认不明的了。

大观园上上下下对傻里傻气的宝玉撒谎,为让他与宝钗完婚,告诉他娶的是林妹妹,他也信了。揭盖头前还想“林妹妹是爱生气的,不可造次。”

待他得知黛玉与宝钗已被“调包”,自然病得更重了,他病中还哭着喊着要去瞧瞧病着的林黛玉:“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了,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是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间空房子,趁早将我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伏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

连贾母都明知,宝玉的病是为黛玉而起。“各处遍请名医,皆不识病源,只有城外破寺中住着个穷医,姓毕,别号知庵的,诊得病源是悲喜激射,冷暖失调,饮食失时,忧忿滞中,正气壅闭,此内伤外感之症。”

贾宝玉与林黛玉,都是病人,都是心里有病的人,都是有心病的人,同病相怜,同气相求,所以他们能走到一起去,想到一起去。这也是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有独钟,对薛宝钗却爱不起来的原因。薛宝钗太健康了,太茁壮了,太理智了,太清醒了,与性情中人贾宝玉缺乏可以碰撞出火花的共同点。我怀疑薛宝钗连相思病都不会生的。她太像不会生病的女神了。永远光彩照人。

而林黛玉,经常生活在阴影里。她的内心有阴影的。那就是忽明忽暗、忽隐忽现的忧郁。阴影是她内心的病灶。她总是有那么多难分难解的心事。她时常被不确定的因素,不安全的感觉所笼罩,所折磨。就像一枚被沙粒侵入的贝壳,总要忍住痛,忍住恐惧,不断地分泌泪水与血肉去努力包裹伤口。

蚌病成珠,河蚌生了病才可能孕育珍珠的。林黛玉用伤口哺育出的是一颗夜明珠吧?难怪《红楼梦》里传说黛玉是绛珠草所化:“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她的心结绝对比旁人复杂得多,难解得多,连自己开解不开,这就是死结了。黛玉因郁积在内心无法化解的忧伤而死。

其实宝玉心里也有这样的结。黛玉与宝玉,原本有可能替对方解开内心的情结,使之不至于成为死结的。可他们擦肩而过,错失了相爱、相伴、相濡以沫的机缘。

于是黛玉死了。宝玉虽然活着,心也死了。他选择了出家。不是想获得新生,而是苟延残喘。[1]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𫖯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