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世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桂世民(1953年1月– ),江蘇南京人, 現任中國古琴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金陵派傳承人 [1]。
桂世民1971年拜古琴家梅曰強先生為師,成為金陵派一代宗師夏一峰先生的再傳弟子,完整地繼承了金陵派傳統的風格技法,代表曲目和獨特的風範氣度。在早期學藝期間,還得到程午加、張正吟、鄧文權等指點,並游訪當時各地老一輩琴家如劉景韶、吳兆基、凌啟正等,由此兼習川、浙、廣陵等派經典曲目。經三十餘春秋的藝術實踐,最終形成了以金陵派為主幹,同時兼采眾長的琴風,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又有發展,創新,使金陵派在新的歷史時期涌動出新的活力與生機[2]。
由於金陵派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故而特具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範,盡顯皇家風範。桂世民先生秉承了金陵派古琴之清婉綿延技法,左手不僅造型舒朗美觀,並且變化豐富,吟、揉、綽、注等多種細微的變化盡現指尖。
在琴曲表現中,指法之間的銜接動則如行雲流水,靜則如淵停岳峙,起止一氣呵成,綿綿不斷,能給觀者以極大的美感享受。右手控弦時根據琴曲表現的需要則可重可輕,重若高山墜石,輕若春風拂面。左右兩手配合無間,輕重緩急錯落有致,加以近四十年深湛功力,更使得演奏效果具有了非凡的感染力與震撼力。使人聽之觀之難忘。
與古琴的相遇,是一場宿命
桂世民和古琴結緣的50年裡,他用時光浸潤出琴音中的內斂與厚重。苦練11年出師,他只學了 5 首琴曲。桂世民與古琴的相遇,是一場宿命。
上世紀 70 年代,十七八歲的桂世民對畫畫非常着迷,有人給他介紹了一位老師,名叫梅曰強。" 去拜訪老師的時候,我還沒進門,就聽到了美妙的琴聲。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古琴聲,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桂世民當下就改變了主意,還是要拜梅曰強為師,但不是學畫,而是學琴。
" 那時候,全南京連我在內只有 3 個年輕人在學古琴,卻有十幾位老師,甚至好幾位都是劃時代的古琴大師。老師都是搶着教的,有兩代人教過我。" 桂世民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良宵引》是他學會的第一首琴曲,也是金陵琴派的入門曲[3]。
跟老師學了 11 年,桂世民才出師,只學了 5 首琴曲。" 都是時間磨出來的,一個音,老師延續了六個循環,我只延續了三個循環,就要繼續練,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糾,一天做不到,就不繼續教。"
視頻
參考資料
- ↑ 當代古琴人物《桂世民》介紹. [2021-09-02 ].
- ↑ 桂世民. 2020-06-02 [2021-09-02].
- ↑ 現代快報+ZAKER南京. 11年出師,8年再現古曲《離騷》,他用時光浸潤金陵琴音. 2020-05-02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