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一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一峰
夏一峰 現代古琴家
英文名 YiFeng Xia
出生 1883年
江蘇淮安
逝世 1963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原名夏福雲
職業 道士
知名作品 《平沙落雁》
《漁樵問答》
《鷗鷺忘機》
《秋塞吟》等

夏一峰,(1883年—1963年),原名夏福雲。江蘇淮安人。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我國現代着名古琴家,被譽為現代「金陵派」代表人物。琴容端莊,指力緊實,演奏風格穩健細膩,聲情並茂,代表曲目有《平沙落雁》、《漁樵問答》、《鷗鷺忘機》、《秋塞吟》。曾任江蘇省南京市政協委員,南京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南京樂舍」副社長。

個人簡介

夏一峰原名夏福雲。1883年出生於江蘇淮安。少時父母雙亡,家境貧困。光緒二十一年(1895)曾入道觀做道士,學習橫笛崑曲。一次偶然機會遇古琴家楊子鏞在觀內為遊客演奏古琴,遂拜楊子鏞為師,成為楊子鏞的開門弟子。後向喬子衡的女弟子許太太請教琴藝,學習勤奮刻苦,琴技進步快。

1921年遷居南京,加入「青溪琴社」,因而有機會結交各地琴家,博採眾長,逐漸形成自己「穩健細膩,聲情並茂」的演奏風格。 琴藝更臻純熟,但遺憾的是罕有錄音傳世。

30年代以演奏《良宵引》、《靜觀吟》等着稱。

1949年後,夏一峰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曾任江蘇省南京市政協委員,後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江蘇省、南京市政協委員,南京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1954年,夏一峰和甘濤發起組織「南京樂社」,任副社長,與劉少椿王生香等琴家常公演於社會,受到好評。其學生主要有梅曰強、鄧文權、劉正春等,琴家龔一、林友仁、李禹賢亦得到其指點。彼時,夏一峰的演奏指力緊實,音節穩准,氣韻流暢,以《平沙落雁》、《漁樵問答》、《鷗鷺忘機》、《秋塞吟》最為善長。

夏一峰一生清貧,在南京居住時期,平是除教人彈琴以外,曾經在金沙井崇善堂從事慈善工作。解放前生活清苦,妻子幫人家做活,他自己主要是靠從『善堂』中每個月領到的兩斗米維持生計。解放後得到政府的照顧,方始安心研究古琴彈奏技術。

曾與前中央音樂研究所所長、着名民樂家楊蔭瀏合作,將李白詩詞《關山月》配歌,該琴歌深沉悲壯,表現了古代戍邊士卒厭戰思歸的情緒,而被傳唱至今。

1957年,民族音樂家楊蔭瀏為其演奏的古琴曲進行錄音,並協助整理出琴譜17首,編為《古琴曲匯編》第一集,由音樂出版社出版。

《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卷六》收錄了夏一峰彈奏的《靜觀吟》錄音,流傳後世。 夏一峰的《靜觀吟》,堅實流暢,從容淡定,篇幅雖小,但演義得十分精彩。

1963年,夏一峰在南京去世,享年80歲。

1983年,南京市舉辦了「紀念古琴家夏一峰誕辰100周年古琴演奏會」,以表達對他的緬懷與崇敬。

夏一峰超群的琴藝成形於淮安,發展於南京,是淮安琴派最優秀的琴家。由於夏一峰曾師從五位琴家,而這寫琴家分屬不同派別,所以在傳派上難以界定。夏一峰的弟子梅曰強將之歸為金陵派,因其彈琴之時,體態端莊,音節穩准,手勢優美,氣韻流暢,在金陵獨具一格。

人生經歷

小道士成了大琴家——記現代著名古琴家夏一峰(摘選)

出生在淮安,成名在南京,揚名於死後。出身窮苦家庭的他,卻從一個小道士成為了一代古琴名家,他就是現代著名古琴家——夏一峰。
古琴人生

夏一峰彈奏的元代名琴——舌底鳴泉

夏一峰,生於1883年,卒於1963年。原名福雲,淮安市淮安區人。少時父母雙亡,家境貧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即夏一峰十二歲時,入淮安一道觀做小道士,跟隨道師學習吹橫笛和唱崑曲。十五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因其不凡的音樂才能,遇淮安著名琴家楊子鏞在道觀內為遊客操琴,被楊子鏞看中後收為徒弟,傳授古琴演奏技藝,成為楊子鏞的開門弟子。後又向喬子衡的女弟子許老太請教琴藝,學習勤奮刻苦,冬夏不輟,琴技進步迅速。以致於數年後楊子鏞也不由得讚嘆道:「今日夏一峰的彈琴功夫較我為深。」

1921年,夏一峰客居南京,在金沙井崇善堂從事慈善工作。1934年,先生在南京加入「青溪琴社」,由於南京交通便利,南北各地琴家經常相聚於此,因而有機會結交各地琴家,相互切磋,博採眾長,逐漸形成自己「穩健細膩,聲情並茂」的演奏風格,琴藝更臻純熟。

20世紀30年代,夏一峰就以演奏《良宵吟》、《靜觀吟》等著稱於世,贏得古琴界好評。

新中國成立後,夏一峰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江蘇省、南京市政協委員,南京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1954年12月,他和民族音樂家甘濤(南京人)發起組織「南京樂社」,任副社長,與劉少椿、王生香、趙雲青等琴家常公演於社會,受到好評,對發展和延續古琴藝術多有貢獻。

1956年,楊蔭瀏先生在《古琴曲匯編》第一集中說到,夏一峰「常住南京,生平除教人彈琴以外,在一個『善堂』中任管理員。解放前生活很苦,妻幫人家做活,他自己主要是靠從『善堂』每月領到的兩斗米過活。解放後得到政府照顧,才真能安心研究古琴技術。」

夏先生一生清貧,所幸是最後得到了「善終」。據梅曰強(夏一峰弟子,廣陵派第十一代宗師)回憶:「頭一天我們還在老師家彈琴,第二天又去老師家,師母就跟我們講,『你們老師昨個晚上睡得好好的,今早就沒有起床了』……」其時為1963年,享年80歲。

1983年,南京市舉辦了「紀念古琴家夏一峰誕辰100周年古琴演奏會」,以表達對他的緬懷與崇敬。
名曲傳世

夏一峰琴容端莊,指力緊實,音節穩准,氣韻流暢,在65年的琴藝生涯中,先生精於琴曲二十餘首,而以《秋塞引》、《風雷引》、《長門怨》、《漁歌》、《普庵咒》、《鷗鷺忘機》、《平沙落雁》為最。20世紀40年代,其琴曲《良宵吟》被灌成唱片在國內發行。

1956年,楊蔭瀏曾為他演奏的古琴曲進行錄音,編為《古琴曲匯編》第一集,由音樂出版社出版。《古琴曲匯編》第一集共收17首琴曲,其一是侯作吾演奏譜,其餘16首皆為夏一峰先生演奏的古琴曲,計有《關山月》、《良宵吟》、《平沙落雁》、《靜觀吟》、《漁樵問答》、《鷗鷺忘機》、《長門怨》、《水仙操》、《普庵咒》、《漁歌》、《秋江夜泊》、《憶故人》、《風雷引》、《陽關三疊》等。

其中,《靜觀吟》被認為是夏一峰的代表曲目,他演奏的《靜觀吟》錄音被收入《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老八張)卷六中,流傳於後世。據《抄本琴譜》載,所謂「靜觀」,禪境也。凡入禪者,先需凝神,靜慮,止觀,沉浸到自身的心靈之中,才能由「靜定」而生「慧觀」,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和真正的「觀」的智慧。唐代詩人王維一生參禪,其詩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即是詩境和禪境在「靜觀」二字的融合化一。《靜觀吟》相傳為唐代李勉所作,曲意說明,冷靜客觀地觀察事物,自然能認識事物的實質。樂曲短小,恬靜平淡,表現了「靜觀」的意境。所以《靜觀吟》一曲雖小,寄意卻深,其中有禪境、有琴境、有詩境,而最重要的,全都歸於心境。夏一峰演奏的《靜觀吟》,從容淡定,十分精彩,聽之以靜心觀萬物,其若即若離,不着心跡之妙,用語言難以盡述。

《良宵吟》是夏一峰先生彈奏的又一首代表曲目。《天聞閣琴譜》載,此曲為賀若弼所作,描繪月白風清、萬籟俱寂的秋夜情思。此曲雖較短小,卻有器樂化的特點,蘊含着籟靜窗虛、懷人不見及尾聲兩鬢秋霜的情境,是一曲美好夜晚的讚歌,「起承轉合,井井有條,濃淡合度,意味深長」。

夏一峰先生還曾與前中央音樂研究所所長、著名民族音樂家楊蔭瀏合作,將李白詩詞《關山月》配歌,琴歌深沉悲壯,表現了古代戍邊士卒厭戰思歸的情緒,一直傳唱至今。
桃李天下

南京樂社成立時的夏一峰(中排左起第五人)

夏一峰作為一代古琴大家,金陵琴派的代表性人物,卻為人正直厚道,淡泊名利,生活清苦,一生粗茶淡飯,終日穿着粗布衣衫,執着古琴事業,終生熱愛古琴。夏先生十分惜才,許多青年人都曾得到他的悉心指教,而且數十年間他不顧風雨寒暑均徒步上門傳授琴藝,從不向人索取分文,為中國古琴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琴家,而梅曰強、龔一、李禹賢等古琴大家是其中的佼佼者。

梅曰強(1929~2004),字南移,出生於南京。1952年拜夏一峰先生為師,精研廣陵派琴藝,琴藝大進,成為「廣陵派」第十一代宗師。

龔一,曾師從夏一峰學習古琴,藝貫五個琴派。其演奏瀟灑超脫,卓然成派,自成一體、獨樹一幟,搜集、整理了大量傳統琴曲,並對琴曲進行了大膽而穩健的改造。現任中國琴會副會長、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

李禹賢(1937~2011),山東桓台人,當代著名古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古琴學會榮譽會長、福建古琴研究會會長。李禹賢16歲開始學琴,啟蒙於張正吟,後師從夏一峰等人。[1]

視頻

夏一峰先生作品——靜觀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