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桃膠 | |
---|---|
桃膠是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等樹皮中分泌出來的樹脂,又名桃油,桃脂,桃花淚,桃樹膠,桃凝。桃膠是桃樹自然分泌,或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傷口而分泌的,有利於桃木傷口自愈。比較粘稠的液體通過太陽曬蒸發,產生固體顆粒桃膠。乾的桃膠呈結晶石狀很硬,看着有點像琥珀。桃膠有足夠的水溶性和適當的粘度,用清水浸泡十多個小時候後泡發變軟。它有清血降脂,緩解壓力和抗皺嫩膚的功效。樹膠的主要組成為半乳糖、鼠李糖、α-葡萄糖醛酸等。[1]
形態特徵
由桃樹上分泌出來的桃樹油經化學反應而製得的淺紅色黃色粘稠液體,經進一步乾燥,粉碎為固體顆粒狀,是一種淺紅色黃色透明的固體天然樹膠。於夏秋採收,其成分與阿拉伯樹膠大致相同,天然桃膠性狀大小不等,有的混有雜質,假桃膠顆粒大小相等,沒有雜質,沒有淡淡的清香,大家注意鑑別。
桃樹枝幹部位出現腫脹,然後流出淡紅色黃色透明樹脂,尤其雨後流膠現象更為嚴重。凍狀膠體顏色逐漸變成淡紅色。如果天氣乾燥,膠狀物轉變成淡紅色堅硬膠塊呈結晶狀,粘附於枝幹表皮。雨後流膠量大並且膠大多數在干後呈淺黃色或白色透明固體,因為暴雨使桃樹吸收大量水分,把體內膠質稀釋後,第一批流出來的膠呈淺黃色或白色透明樹膠,此種膠質營養成分含量低。
桃膠的分泌主要由於桃樹樹幹受損或者被真菌感染產生,是桃樹的自我防衛機制,一般果農稱其為流膠病,高發於每年的6月至8月,其由真菌引,降雨會使病菌擴散,隨着氣溫上升,樹體流膠點增多,病情逐漸嚴重,流膠部位易被腐生菌侵染,使桃樹皮層和木質變褐、腐爛,致使樹勢衰弱,嚴重時,枝幹或全株會枯死。[2]
地理分布
桃膠在我國栽培歷史長,分布區域廣,其中以湖北、山東、浙江、河北、雲南、北京、陝西、山西、甘肅、安徽、河南、江蘇等地栽培較多,桃樹的栽培廣泛。[3]
生長習性
一般在早桃採收後的初夏一直到霜降的桃樹上自然分泌的粘稠狀物品;切記一定要在下雨前採收完畢,遇雨水後自然泡發,且會變黑。
化學成分
加工製作
桃膠是從桃樹上分泌出來的天然膠;桃樹茂盛時,以刀割樹皮,久則有膠溢出,故而採收,有時桃樹也會自己將桃膠分泌出來。用小刀削取上述樹種幹上的膠質物,置於陽光下曬乾,即為桃膠原料。採收桃膠時不傷及樹皮。
桃膠是什麼
食用方法
木瓜燉桃膠
材料:木瓜1隻,桃膠10克。
做法:
1、桃膠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夜(12小時以上)至軟漲,體積能漲到10倍以上,所以別小看這十克桃膠,足夠吃上兩頓的。
2、將泡軟的桃膠仔細反覆的清洗,去除黑色的雜質,掰成小塊兒。
3、桃膠加少許水,隔水先蒸30分鐘左右。4、木瓜對半切開,去籽,將隔水蒸過的桃膠倒入木瓜中,撒上少許冰糖,再繼續蒸20分鐘左右即可。[4]
桃膠銀耳糖水
材料:桃膠15克,雪梨1個(300克),冰糖30克,銀耳5克,
做法:
1、桃膠5克,清水1000毫升。將桃膠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夜(12小時左右)至軟漲,體積大概能漲大10倍。
2、再仔細將泡軟的桃膠表面的黑色雜質去除,用清水反覆清洗後,掰成均勻的小塊。
3、銀耳用清水泡20分鐘變軟後,用手掰成小朵。雪梨去皮切成1cm大小的丁。
4、將桃膠、銀耳和水放入鍋中,大火煮開後改小火繼續煮30分鐘,此時湯汁開始變得有些粘稠。
5、放入梨丁煮5分鐘,再放入冰糖和蔓越梅,邊攪拌邊煮3分鐘,至冰糖徹底融化,湯汁濃稠即可。[5]
桃膠皂角米羹
材料:皂角米、桃膠、玫瑰醬各一勺,紅棗6顆。
做法:
1、桃膠和皂角米分別清洗後用清水浸泡,我浸泡了8個小時,8小時後把桃膠、皂角米簡單沖洗後放進砂鍋里,加上6顆紅棗。
2、砂鍋加足夠的水,大火燒開,轉中小火2個小時就煮好了,期間要時不時的攪拌一下,別糊鍋了。
3、碗裡加1勺玫瑰醬,趁熱把煮好的桃膠、皂角米倒進去攪拌均勻即可。[6]
名家論述
《本經逢原》:"桃樹上膠,最通津液,能治血淋,石淋。痘瘡黑陷,必勝膏用之。"[7]
參考文獻
此條目需要更多頁面分類。請協助為此條目補上適當的頁面分類。參見頁面分類入門。(2019年8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