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刘鄩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梁书·刘鄩传出自《梁书》,此史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1]
原文
末帝①遣鄂屯兵魏县。庄宗②入魏,鄩以为晋兵悉从庄宗赴魏,而太原可袭,乃结草为人,执以旗帜,以驴负之往来城上,而潜军出黄泽关袭太原。晋兵望梁垒旗帜往来,不知其去也,以故不追。鄂至乐平,遇雨,不克进而旋,急趋临清,争魏积粟,而周德威已先至,鄩乃屯于莘县,筑甬道及河以馈军。
久之,末帝以书责鄂日:“阃外③之事全付将军,河朔诸州一旦沦没,今仓储已竭,飞挽④不充,将军与国同心,宜思良画!”鄩报日:“晋兵甚锐,未可击,宜待之。”末帝复遣问鄩必胜之策,鄩日:“臣无奇术,请人给米十斛,米尽则敌破矣!”末帝大怒,诮鄩日:“将军蓄米,将疗饥乎?将破敌乎?”乃遣使者监督其军。鄩召诸将谋日:“主上深居禁中,与白面儿⑤谋,必败人事。今敌盛,未可轻动,诸君以为如何?”诸将皆欲战,鄩乃悉召诸将坐之军门,人以河水一杯饮之,诸将莫测,或饮或辞。鄩日:“一杯之难犹若此,滔滔河流可尽乎?”诸将皆失色。
是时,庄宗在魏,数以劲兵压鄩营,鄩不肯出,而末帝又数促鄩,使出战。庄宗与诸将谋曰:“刘鄩学《六韬》,喜以机变用兵,本欲示弱以袭我,今其见迫,必求速战。”乃声言归太原,命符存审守魏,阳为西归,而潜兵贝州。鄩果报末帝日:“晋王西归,魏无备,可击。”乃以兵万人攻魏城东,庄宗自贝州返趋击之。鄩忽见晋军;惊日:“晋王在此邪!”庄宗与符存审为两方阵夹之,鄩为圆阵以御晋人。兵再合,鄩大败,南奔。
朱友谦叛,陷同州,末帝以鄩为河东道招讨使,行次陕州,鄩为书以招友谦,友谦不报,留月余待之。尹皓、段凝等素恶鄩,乃谮之,以为鄩与友谦亲家,故其逗留以养贼。及兵败,诏归洛⑥,鸩杀之。
【注】①末帝:指朱友贞,后梁皇帝,帝号末帝。②庄宗:指李存勖,晋王李克用的长子,后唐王朝的建立者。③阃外:城外。④飞挽:指迅速运送粮草。⑤白面儿:白面书生。⑥洛:洛阳。
译文
杨师厚死,分相、魏为两个镇,梁末帝怕魏兵作乱,派刘郡率兵屯驻魏县。 魏兵果然作乱,劫持贺德伦向晋投降。 唐庄宗进入魏,刘郡认为晋车全部跟随唐庄宗去魏,因而叮以袭击太原,于是编成草人,让草人扛上旗帜,用驴背着在城上来往,军队却暗中取道黄泽关袭击太原。
晋军望见梁的营垒旗帜来往穿梭,不知道梁军已离去,因此没有追赶。刘郭到达乐平,遇上下雨,不能前进而返回,急赴临清,争夺魏屯积的粮食,但周德威已经先到,刘郡于是驻扎在莘县,修筑甬道至黄河以便供应军需。过了很久,梁末帝用书信责备刘郡说:“军中之事全部托付给你,河朔各州一下子全部丧失。如今仓库中的储备已尽,军粮运送也不足,你和国家同心,应当想个好办法!”刘郡回答说:“晋军锐不可挡,不能出击,应等待时机。”梁末帝又派人向刘郭询问必胜敌军的计策,刘郭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请每人供给十斛米,米吃完敌人就被打败了!”梁末帝大怒,讥讽刘郭说:“你储备粮食,是准备充饥呢?还是准备破敌?”于是派遣使臣监督刘郡的军队。
刘郭召见众将领商议说:“皇上深居宫禁之中,和白面书生谋划,一定会坏事。如今敌人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各位认为怎么样?”将领们都想作战,刘郡于是召集全部将领坐在军门上,每人拿一杯黄河水给他们喝,将领们不知其意,有的喝有的推辞,刘郡说:“喝一杯水还这样作难,滔滔黄河水喝得完吗?”将领们脸色都变了。唐庄宗和将领们商议说:“刘郭学遇《六韬》,喜欢靠机谋权变打仗,原想先显示弱小再袭击我,现在他被逼迫,一定会寻求速战速决。”于是声称要返回太原,命令符存审守魏,假装西归,在贝州埋伏军队。刘郡果然报告梁末帝说:“晋王已经西归,魏没有防备,可以出击。”于是率兵一万人进攻魏城束,唐庄宗从贝州急速返回袭击他们。
刘郡忽然看见晋军,惊慌地说:“晋王在这里呢!”军队稍稍退却,追到旧时的元城,唐庄宗和符存审布成两个方阵夹击他们,刘郭布成圆阵抵御晋军。两军再次交锋,刘郭大败,向南逃跑,从黎阳渡过黄河,退保滑州。 朱友谦反叛,攻陷同州,梁末帝任命刘郡为河东道招讨使,行进到陕州,刘郡写信招降朱友谦,朱友谦没有回音,在此停留一个多月等待他。尹皓、段凝等人一向讨厌刘郡,于是诬告他,认为刘郡和朱友谦是亲家,因此才逗留不前以便贼军羽翼丰满。
不久刘郡的军队多次被打败,于是罢免刘郡,让他返回洛阳,用毒酒杀了他,时年六十四岁,赠官中书令。[2]
作者简介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姚思廉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陈书》的撰写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