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如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梁如浩(1863—1941),男,原名昭涛,字如浩,号孟亭(梦亭),广东香山人,1874年跟随容闳赴美留学。1881年回国,任天津兵工厂绘图员。1883年跟唐绍仪一起作为穆麟德随员赴朝鲜筹设海关,1885年起为驻朝鲜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幕僚。1894年甲午战事起,随袁世凯回国,一直在铁路部门供职。1902年负责接收关外铁路,经营效益显著。1907年起历任山海关道兼关内外铁路总办、天津海关道、上海道等职。1908年任外务部右丞(部长助理)。1911年10月袁世凯组阁,任邮传部副大臣。1912年曾短期任外交总长,因拒绝签署外蒙条约去职。1922-1923年任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被举报以公谋私,迫于舆论压力辞职。退休后定居天津,曾任华洋义赈会会长。1941年去世。[1]
生平经历
梁如浩,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珠海市)。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与唐绍仪、周长龄等第三批幼童赴美留学,先后入读哈德福中学与史梯芬工学院。
清光绪七年(1881)5月归国,任天津西局兵工厂绘图员。清光绪九年(1883),任中国德籍顾问穆麟德随员,赴朝鲜筹设海关。清光绪十一年(1885),袁世凯任驻朝鲜通商事宜大臣,梁被任为幕僚。清光绪二十年(1894),袁奉召回京,梁随袁归国,委为关内铁路运输处处长,后升北宁铁路总办。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梁受清廷委派,由八国联军手中接收关外铁路。光绪二十八年(1902)5月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7月,任唐山路矿学堂(即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总督(即校长)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派驻荷兰,后纳资捐升候补道。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梁负责修筑京汉铁路支线(由高碑店至梁格庄)。翌年,先后任奉锦山海关道兼关内外铁路总办、天津海关监督、牛庄海关道、天津海关道、上海海关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授外务部右参议,复迁升外务部右丞兼署奉天左参赞。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前夕任袁世凯内阁邮传部副大臣。武昌起义后,广东独立,都督胡汉民任梁为军政府交通部部长。1912年民国肇建,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曾提名梁为交通总长,未获参院同意。稍后,任陆征祥及赵秉钧内阁外交总长,加入国民党。因派系纷争,蒙事棘手(俄国策动外蒙独立),乃辞职出走天津。民国10年(1921),梁如浩出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翌年,又被北京政府任为“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几经谈判后于民国12年(1923 )与英国草签“中英威海卫条约”。民国14年(1925)加入“扶轮社”。退休后居天津。晚年任“华洋义赈会”会长。民国30年(1941)10月在天津去世。
1902年,慈禧太后准备下一年“展谒西陵”,突发奇想,希望乘坐火车前往。西陵位于直隶易县,当时并无铁路。上谕在10月份发下,要求从高碑店到梁各庄新筑一条支线,在6个月内完工。谁知在聘用哪国工程师这件事上,英、法两国各不相让,闹成了僵局。袁世凯果断决定由中国人自己修筑,命关内外铁路总办梁如浩担任西陵铁路总办,以詹天佑为总工程师,用了4个月的时间修建完毕。此线虽然只有短短43公里,却是第一条由中国人筹建、设计、施工的铁路。梁如浩、詹天佑名声大噪。
梁如浩具有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1906年初,袁世凯在奏折中,对梁如浩接收关外铁路之后的工作大加称赞:“经该局总办道员梁如浩等,督率华、洋员司切实经营,洪纤毕举,遇事殚心筹划,设法招徕,使全路一千五百馀里商货灌输,贸易往来日见兴盛,所收车脚进款,顿形畅旺。除一切开支及按月摊还借款本息外,约共结馀银一百八十馀万两”(《袁世凯奏议》)。梁如浩还马上从中提取50多万两银子上交给袁世凯。
詹天佑得以出任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司,梁如浩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梁、詹两人是留美同学,本来就十分要好。詹天佑原来跟袁世凯并无交道,梁如浩则不同,从朝鲜时期追随袁世凯,到此已有超过20年交情。京张铁路开办的前提,是不借任何外债,全靠梁如浩管辖的关内外铁路馀利作为资金来源,这正是梁如浩竭力经营的成果;袁世凯对詹天佑是否具备主持设计、施工的能力并无把握,只有梁如浩对詹天佑知根知底,相信这个老同学能不负众望。在京张铁路筹备期间,梁如浩为支持老同学的工作,从关内外铁路局调出陈西林、邝景阳等多名工程师支援京张铁路局。如今詹天佑对京张铁路的贡献人所共知,却往往忽略了梁如浩的作用,殊不公正。
1907年,梁鼎芬上奏折攻击袁世凯,同时也指斥袁所任用的亲信,说“梁如浩、蔡绍基、刘燕翼等,以行贿而任关道,纲纪荡然。恐自是以后。人知有奕劻、袁世凯、不知有我皇太后、皇上矣。”梁鼎芬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标在奕劻、袁世凯,拉梁如浩等人出来“陪绑”。袁世凯揽权有之,并不为个人积蓄私财;梁如浩、蔡绍基以归国留学生出任负责对外交涉的海关道,正是用其所长。慈禧正依靠袁世凯办事,结果将梁鼎芬臭骂一通:说他“有意沽名,摭拾空言。肆意弹劾,尤属非是。着传旨申饬。”(《德宗实录》)但1908年慈禧去世,下一年袁世凯罢官,梁如浩也称病辞去外务部右丞职务。
辞职抗议沙俄侵略蒙古
1911年武昌事起,清廷被迫启用袁世凯,袁的班底又纷纷复出。梁士诒被袁世凯授为邮传部大臣,但梁士诒事务繁多,只能请梁如浩出山担任邮传部副大臣,目的似是减轻梁士诒的负担。此时梁如浩在广东原籍,又被广东都督胡汉民提名为广东省交通部长。后唐绍仪组阁,提名梁如浩为交通总长,未获参议院通过。
1912年9月,袁世凯任命梁如浩为外交总长。梁如浩上任时,按上一任外长陆徴祥的先例,发一份通告给各国驻京公使,说本总长已经接任,希望贵公使于某日某时来署,“以便接见”。外交素重级别、礼仪,总长地位高于公使,此举本属正常。乃外交使团开会,挑剔措辞,说前清外务部尚书上任都是先拜会各公使,不知清末一直都是庆亲王奕劻任外务大臣,外务部尚书只是庆亲王的辅助官,情形有所不同。各公使复函只说知悉此事,并不来会见。因此梁如浩上任一个多月,除跟法国公使见过一面外,跟其他各国竟然没有联络,消息也不灵通。沙俄趁机瞒着中国,偷偷在外蒙加快动作。(《黄远生遗著》)
当清廷解体之际,沙俄在外蒙古已经深度介入,到此时袁世凯缓过劲来,沙俄的势力已经坐大。11月3日,俄国私自与蒙古活佛签订《俄蒙协约》,梁如浩于7日提出抗议,谓“蒙古为中国领土,现虽地方不靖,万无与各外国订条约之资格。兹特正式声明,无论贵国与蒙古订何种条款,中国政府概不承认。”(《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第一册,第93页)11月8日,俄国驻华公使库朋斯齐面见梁如浩,将《俄蒙协约》及《商务专条》递交,声称“俄国与之订立条约,惟措词甚慎,始终并未提及蒙古脱离中国之语”,要求“中国在外蒙不殖民、不驻兵、不派官。”梁如浩震惊之余,作出强硬声明:“中华民国继承前清之权力,外蒙古仍为中国之一部分,不能擅与外国订约”,“外蒙之事,全属内政问题。”梁如浩主张在民国刚刚建立之时,对外采取强硬路线,但无法说服袁世凯等人,只得出走天津,提出辞呈。袁世凯立即任命陆徴祥接替。政府和国会忙着对内争权,对外事务毫无布置,等到事到临头,总是找个外交总长当替罪羊。民国前期的对外交涉,多是这种情形。
谈判
1922年9月,梁如浩被任命为“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吴应科、吴佩光为委员;英国政府相应派出翟尔士为委员长,白伦特、高玲斯为委员,双方组成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
10月2日,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在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开始谈判。会谈进行了五轮,双方在威海卫将来关闭与开放、英军舰将来能否在刘公岛停泊避暑等问题上发生分歧。因英方所提条件过于苛刻,谈判毫无结果。
1923年3月至5月31日,谈判重新在北京举行,经34次会议,双方拟定《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公布后,全国各地纷纷表示反对。山东省议会、山东旅京同乡联合会、山东各界联合会、山东学生会、威海卫商会联合会等团体,纷纷上书北京政府,要求无条件收回威海卫,严惩卖国贼。威海卫商会在呈送国会的请愿书中称:“乃我政府任命梁如浩督办接收事宜,至今开会数月,梁等事事退让,英国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阳还其名,阴据其实,使交还等于不交还,遂订成一种确定断送之条约,以陷威海卫于万劫不复……。敝会等生斯长斯,痛痒相关,惊闻梁如浩等秘订此丧权卖国条约,心所谓危,不忍缄默,所以恳请贵院咨行政府速将中英交涉经过情形付审查,并通知英国公使,告知此案未得国会同意,签字无效各缘由,呈请公决。”
视频
梁如浩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梁如浩:民国第二任外交总长_民国外交次长,蒲公英文摘,20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