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如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梁如浩(1863—1941),男,原名昭濤,字如浩,號孟亭(夢亭),廣東香山人,1874年跟隨容閎赴美留學。1881年回國,任天津兵工廠繪圖員。1883年跟唐紹儀一起作為穆麟德隨員赴朝鮮籌設海關,1885年起為駐朝鮮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凱幕僚。1894年甲午戰事起,隨袁世凱回國,一直在鐵路部門供職。1902年負責接收關外鐵路,經營效益顯著。1907年起歷任山海關道兼關內外鐵路總辦、天津海關道、上海道等職。1908年任外務部右丞(部長助理)。1911年10月袁世凱組閣,任郵傳部副大臣。1912年曾短期任外交總長,因拒絕簽署外蒙條約去職。1922-1923年任接收威海衛委員會委員長,被舉報以公謀私,迫於輿論壓力辭職。退休後定居天津,曾任華洋義賑會會長。1941年去世。[1]

生平經歷

梁如浩,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於廣東香山縣唐家村(今珠海市)。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與唐紹儀、周長齡等第三批幼童赴美留學,先後入讀哈德福中學與史梯芬工學院。

清光緒七年(1881)5月歸國,任天津西局兵工廠繪圖員。清光緒九年(1883),任中國德籍顧問穆麟德隨員,赴朝鮮籌設海關。清光緒十一年(1885),袁世凱任駐朝鮮通商事宜大臣,梁被任為幕僚。清光緒二十年(1894),袁奉召回京,梁隨袁歸國,委為關內鐵路運輸處處長,後升北寧鐵路總辦。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梁受清廷委派,由八國聯軍手中接收關外鐵路。光緒二十八年(1902)5月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7月,任唐山路礦學堂(即後來的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總督(即校長)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派駐荷蘭,後納資捐升候補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梁負責修築京漢鐵路支線(由高碑店至梁格莊)。翌年,先後任奉錦山海關道兼關內外鐵路總辦、天津海關監督、牛莊海關道、天津海關道、上海海關道。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授外務部右參議,復遷升外務部右丞兼署奉天左參贊。

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前夕任袁世凱內閣郵傳部副大臣。武昌起義後,廣東獨立,都督胡漢民任梁為軍政府交通部部長。1912年民國肇建,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曾提名梁為交通總長,未獲參院同意。稍後,任陸征祥及趙秉鈞內閣外交總長,加入國民黨。因派系紛爭,矇事棘手(俄國策動外蒙獨立),乃辭職出走天津。民國10年(1921),梁如浩出任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團高等顧問。翌年,又被北京政府任為「接收威海衛委員會」委員長,幾經談判後於民國12年(1923 )與英國草簽「中英威海衛條約」。民國14年(1925)加入「扶輪社」。退休後居天津。晚年任「華洋義賑會」會長。民國30年(1941)10月在天津去世。

1902年,慈禧太后準備下一年「展謁西陵」,突發奇想,希望乘坐火車前往。西陵位於直隸易縣,當時並無鐵路。上諭在10月份發下,要求從高碑店到梁各莊新築一條支線,在6個月內完工。誰知在聘用哪國工程師這件事上,英、法兩國各不相讓,鬧成了僵局。袁世凱果斷決定由中國人自己修築,命關內外鐵路總辦梁如浩擔任西陵鐵路總辦,以詹天佑為總工程師,用了4個月的時間修建完畢。此線雖然只有短短43公里,卻是第一條由中國人籌建、設計、施工的鐵路。梁如浩、詹天佑名聲大噪。

梁如浩具有出色的經營管理才能。1906年初,袁世凱在奏摺中,對梁如浩接收關外鐵路之後的工作大加稱讚:「經該局總辦道員梁如浩等,督率華、洋員司切實經營,洪纖畢舉,遇事殫心籌劃,設法招徠,使全路一千五百餘里商貨灌輸,貿易往來日見興盛,所收車腳進款,頓形暢旺。除一切開支及按月攤還借款本息外,約共結餘銀一百八十餘萬兩」(《袁世凱奏議》)。梁如浩還馬上從中提取50多萬兩銀子上交給袁世凱。

詹天佑得以出任京張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司,梁如浩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梁、詹兩人是留美同學,本來就十分要好。詹天佑原來跟袁世凱並無交道,梁如浩則不同,從朝鮮時期追隨袁世凱,到此已有超過20年交情。京張鐵路開辦的前提,是不借任何外債,全靠梁如浩管轄的關內外鐵路餘利作為資金來源,這正是梁如浩竭力經營的成果;袁世凱對詹天佑是否具備主持設計、施工的能力並無把握,只有梁如浩對詹天佑知根知底,相信這個老同學能不負眾望。在京張鐵路籌備期間,梁如浩為支持老同學的工作,從關內外鐵路局調出陳西林、鄺景陽等多名工程師支援京張鐵路局。如今詹天佑對京張鐵路的貢獻人所共知,卻往往忽略了梁如浩的作用,殊不公正。

1907年,梁鼎芬上奏摺攻擊袁世凱,同時也指斥袁所任用的親信,說「梁如浩、蔡紹基、劉燕翼等,以行賄而任關道,綱紀蕩然。恐自是以後。人知有奕劻、袁世凱、不知有我皇太后、皇上矣。」梁鼎芬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標在奕劻、袁世凱,拉梁如浩等人出來「陪綁」。袁世凱攬權有之,並不為個人積蓄私財;梁如浩、蔡紹基以歸國留學生出任負責對外交涉的海關道,正是用其所長。慈禧正依靠袁世凱辦事,結果將梁鼎芬臭罵一通:說他「有意沽名,摭拾空言。肆意彈劾,尤屬非是。着傳旨申飭。」(《德宗實錄》)但1908年慈禧去世,下一年袁世凱罷官,梁如浩也稱病辭去外務部右丞職務。

辭職抗議沙俄侵略蒙古

1911年武昌事起,清廷被迫啟用袁世凱,袁的班底又紛紛復出。梁士詒被袁世凱授為郵傳部大臣,但梁士詒事務繁多,只能請梁如浩出山擔任郵傳部副大臣,目的似是減輕梁士詒的負擔。此時梁如浩在廣東原籍,又被廣東都督胡漢民提名為廣東省交通部長。後唐紹儀組閣,提名梁如浩為交通總長,未獲參議院通過。

1912年9月,袁世凱任命梁如浩為外交總長。梁如浩上任時,按上一任外長陸徴祥的先例,發一份通告給各國駐京公使,說本總長已經接任,希望貴公使於某日某時來署,「以便接見」。外交素重級別、禮儀,總長地位高於公使,此舉本屬正常。乃外交使團開會,挑剔措辭,說前清外務部尚書上任都是先拜會各公使,不知清末一直都是慶親王奕劻任外務大臣,外務部尚書只是慶親王的輔助官,情形有所不同。各公使復函只說知悉此事,並不來會見。因此梁如浩上任一個多月,除跟法國公使見過一面外,跟其他各國竟然沒有聯絡,消息也不靈通。沙俄趁機瞞着中國,偷偷在外蒙加快動作。(《黃遠生遺著》)

當清廷解體之際,沙俄在外蒙古已經深度介入,到此時袁世凱緩過勁來,沙俄的勢力已經坐大。11月3日,俄國私自與蒙古活佛簽訂《俄蒙協約》,梁如浩於7日提出抗議,謂「蒙古為中國領土,現雖地方不靖,萬無與各外國訂條約之資格。茲特正式聲明,無論貴國與蒙古訂何種條款,中國政府概不承認。」(《中華民國外交史資料選編》第一冊,第93頁)11月8日,俄國駐華公使庫朋斯齊面見梁如浩,將《俄蒙協約》及《商務專條》遞交,聲稱「俄國與之訂立條約,惟措詞甚慎,始終並未提及蒙古脫離中國之語」,要求「中國在外蒙不殖民、不駐兵、不派官。」梁如浩震驚之餘,作出強硬聲明:「中華民國繼承前清之權力,外蒙古仍為中國之一部分,不能擅與外國訂約」,「外蒙之事,全屬內政問題。」梁如浩主張在民國剛剛建立之時,對外採取強硬路線,但無法說服袁世凱等人,只得出走天津,提出辭呈。袁世凱立即任命陸徴祥接替。政府和國會忙着對內爭權,對外事務毫無布置,等到事到臨頭,總是找個外交總長當替罪羊。民國前期的對外交涉,多是這種情形。

談判

1922年9月,梁如浩被任命為「接收威海衛委員會」委員長,吳應科、吳佩光為委員;英國政府相應派出翟爾士為委員長,白倫特、高玲斯為委員,雙方組成協議交收威海衛之委員會。

10月2日,協議交收威海衛之委員會在威海衛行政長官署開始談判。會談進行了五輪,雙方在威海衛將來關閉與開放、英軍艦將來能否在劉公島停泊避暑等問題上發生分歧。因英方所提條件過於苛刻,談判毫無結果。

1923年3月至5月31日,談判重新在北京舉行,經34次會議,雙方擬定《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接收威海衛協商意見書》公布後,全國各地紛紛表示反對。山東省議會、山東旅京同鄉聯合會、山東各界聯合會、山東學生會、威海衛商會聯合會等團體,紛紛上書北京政府,要求無條件收回威海衛,嚴懲賣國賊。威海衛商會在呈送國會的請願書中稱:「乃我政府任命梁如浩督辦接收事宜,至今開會數月,梁等事事退讓,英國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陽還其名,陰據其實,使交還等於不交還,遂訂成一種確定斷送之條約,以陷威海衛於萬劫不復……。敝會等生斯長斯,痛癢相關,驚聞梁如浩等秘訂此喪權賣國條約,心所謂危,不忍緘默,所以懇請貴院咨行政府速將中英交涉經過情形付審查,並通知英國公使,告知此案未得國會同意,簽字無效各緣由,呈請公決。」

視頻

梁如浩 相關視頻

珠海唐家灣,唐家村史館,了解歷史才是旅行的意義
廣東省珠海市唐家鎮,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故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