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棠阴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棠阴镇,隶属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宜黄东南部,宜水中游;东与南源乡相连,南与圳口乡接壤,西与中港镇毗邻,北与凤冈镇交界。全镇总面积179.5平方千米,辖14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2018年末,棠阴镇有户籍人口1.98万人。棠阴镇交通便利,S213省道穿境而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3千米,离昌厦公路39千米,全镇硬质路通路率达94%。棠阴镇保存较完好且具有代表性的赣派建筑有吴家大院、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罗家大院、日字堂、三让遗风、绣花楼等。2019年,棠阴镇完成农业产值1.8亿元,财政总收入1480.1万元。[1]

中文名: 棠阴镇

外文名: Tangyin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 江西省中部偏东,宜黄东南部

面 积: 179.5 km²

下辖地区: 1个社区、14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棠阴

电话区号: 0794

邮政区码: 3444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1.98 万(2018年末户籍人口)

著名景点: 笔架山、桃华山寺

车牌代码: 赣F

历史沿革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因商业隆盛,为江南通商贸易中心地之一。彼时始称棠阴为“镇”。

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年—1820),棠阴已成为江南三处最负盛名的夏布生产、经营集镇。

民国二十八年(1940年),棠阴始定为行政镇。

1958年,棠阴镇改称棠阴人民公社。

1985年,棠阴恢复镇制。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0月,棠阴镇辖1个社区、14个行政村:棠阴社区、解放村、永兴桥村、泉源村、大岚村、硖石村、雷湾村、民主村、建设村、白竹村、君山村、田西村、店前村、小河村、河里村。

交通运输

棠阴镇交通便利,S213省道穿境而过,镇政府驻地距宜黄县城14千米,离昌厦公路39千米。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棠阴镇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宜黄县东南部,宜水中游;东与南源乡相连,南与圳口乡接壤,西与中港镇毗邻,北与凤冈镇交界。全镇面积17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棠阴镇地处武夷山翼,北临赣抚平原,为山区与平原之过渡地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西三面环山,峦峰连绵,北部低山丘陵地起伏,间夹少量冲积平原。属赣东南中低山丘陵区,丘陵占总面积60%,低山区总面积40%。最高处海拔高度720米,最低处海拔高度90米。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较厚,质地中壤至重壤,肥力较高,土质呈微酸性。

气候

棠阴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温、夏热、秋凉、冬冷。年平均温度17℃,年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气温为5.3℃,年最热月份七月平均气温为28.6℃,无霜期为270天左右。年降水量1761毫米,最大降水量为2591毫米(1970年),水量分布春夏多,秋冬少。

自然资源

棠阴镇有耕地面积3.1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93万亩,旱地2301亩,山林面积14.92万亩,其中果木林6204亩,主要有桔子、板栗、杨梅、红枣等品种;活立木总蓄积量22.53万立方米。

人口

2017年末,棠阴镇有常住人口1.63万人。

2018年末,棠阴镇有户籍人口1.98万人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棠阴镇取“甘棠茂荫”之意,改陂坪为棠荫,后又改称棠阴。

文物古迹

棠阴古建筑群建筑类型多样,有祠堂、官邸、店面、门楼、牌坊、砖塔、廊桥、路亭、民居近100处,尤以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罗家大院、官帽厅民居为杰出代表。古建筑群既保存了明清盛时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棠阴镇当地的历史经济文化水平和建造者的审美情趣。被国内建筑学者誉为“明清建筑史的缩影”,是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南方地区古代砖木结构建筑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2019年10月,棠阴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夏布古会馆

夏布古会馆为明清建筑,位于老政府阶下。会馆深60多米,宽30米。馆中有三厅、两厢,原设有收购夏布的客房、办公房和仓库共数十间。当年,下厅为结帐处。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为明代建筑,系吴姓家族宗祠。中堂有四十平米戏台,大柱需二人以上合抱。大厅有200多平米,前有600平米露天鹅石铺的大天井,靠中堂有两口方井。左右两厢有长廊,内有数十间地板房。主厅两边从小园门进,还有数十间。前门还有板楼,十多间房间,面对古街。

罗家宗祠

罗家宗祠为明清建筑,有三个厅,五个天井和一个花园。

承恩坊

承恩坊为明代建筑,系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吴余庆故宅前门坊。上匾额书“承恩坊”三个大字,遒劲混重,为吴余庆丹书。其结构十分奇特、少见。

绣花楼

绣花楼为明清建筑。整个房屋有99间。解放后几十年,原镇政府设在这里,也是王扶林《汤显祖》剧的摄影主景区。

迎恩塔

迎恩塔始建于明朝崇祯六年(1628年)。六面七层,砖石结构。塔高40余米,直径8米。塔内壁有两条螺旋式588级阶梯直通塔顶,分两个门进入,游客分左右入门而上,层层互见补相遇,直到顶层,中有一横木,才能让俩路人相及,结构奇特,属县级保护名胜古迹。

风俗民情

棠阴曾是古代赣东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捡漏趁晴天,读书趁少年”,百姓“乐读书而好文辞”,故书院林立,贤能辈出。唐天佑年间官办的“湖山书院”和“山湾书院”就设在杨坊村附近。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启蒙恩师杜子野先生常在此著书立说,大戏剧家汤显祖的惊世之作《临川四梦》,也是在棠阴初演而闻名于世。此外,这里还留存有第四次反围剿时红军活动的大量遗迹,如朱德和林彪的作战指挥所及红军大学遗址、红军战士书写的革命标语等。棠阴街最热闹的日子是正月十五的“承恩花灯”会。承恩花灯会的来历有个传说,明永乐年间,京师大放花灯,明成祖和文武大臣在宫廷楼上饮酒观灯,诗兴大发。皇帝有个习惯,他作的诗一定要吴余庆的手书誊写。当吴余庆被召来时,只见他满面愁容。皇上问他何事发愁,吴余庆回奏,说是自幼丧父而今家中老母卧病冷冷清清,故而悲伤,皇上为吴余庆的孝心感动,特赐宫廷花灯给吴母观赏,从此棠阴的承恩花灯会越来越红火,每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时,还制作“五朝名卿”“纂修大典”“出纳王言”“乡贤名宦”等四座牌灯,以纪念吴余庆的功德。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笔架山

笔架山位于棠阴古镇东7千米田西村东南文家山附近,有三个山峰并列,中间主峰较高,形笔架。

毛竹嵊

毛竹嵊位于棠阴古镇西南侧,东西走向,山脊蜿蜒但起伏不大,犹如一直线,海拔400米。

钓鱼台

钓鱼台位于龟山脚下。原名“角弓函”(又名塔下湾)。其处崖石随山脚延伸至河心,数块平顶崖石沿河岸并列,形似高矮大小不一的台面,台石笔直立于河底,水深数米,碧绿回旋,杂鱼广聚,钓鱼者多坐于台石上垂钓,历代称其为钓鱼台。

仙水巷

仙水巷位于棠阴古镇东13千米田西村干流1里许,有一悬崖峡沟,左右崖壁高70余米,相对垂直而立,构成一条长60米,宽1米许的水巷,全石为底,水深0.4米。

跳泉坑

跳泉坑位于棠阴镇之南4千米宜河西岸,崇山峻岭,杂木丛生,其间有一小溪,水源于山岑崖岭,蜿蜒流至下源山村口与下庄小溪相结合后,再沿两山间峡长山谷直下,途径10余处悬崖陡壁,溪水逐级下跳,流2里许进入一小潭,再平流10余米,汇入鸡冠堰水库。

泉古井

泉古井位于棠阴镇西南8千米崖岭村内,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井旁所立碑文载:此井于宋末元初由肇其祖廖春阳所凿,始名玉芸井。后由张伯琮改名玉泉井。

主要寺庙

桃华山寺

桃华山寺位于棠阴镇白竹村南5千米桃华山上。始建于宋,后废。明末寂庵禅师重修,旧时对寂庵禅师有“日驻桃峰,夜宿石门”之说,清初列为宜黄四大禅林(桃华寺、今古堂、芭蕉寺、石巩寺)之首。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大殿被焚。清末,明海禅师致力重修扩建。寺前下为条石铺砌的两级天井,中立海山、寂庵、雷霆、未也、娄源五座大型碑塔,塔内藏历代和尚骨灰。1984年被列为抚州地区开放寺庙。

石门寺

石门寺又名石门庵。位于棠阴镇鹿源村西南附近,与桃华山寺南北相峙。始建于宋而后废。明末清初,寂庵禅师重修。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遭火焚。民国五年(1916年)竹惠禅师历数年致力兴建。民国十六年(1927年),欧阳竟无为该寺撰写《复兴石门寺碑记》。被列为省重点寺庙。

牛口寺

牛口寺亦称牛首寺,牛首裨林。位于棠阴镇南部3.5千米宜水畔。寺前宜水穿流而过,一巨石屹然如牛口横截临江,风来触发如牛吼声,又波流其侧,往来如涎,故名牛口寺。明代中期,野僧败坏,变卖寺内产业,遂至址废。明末,苦行僧性融、顿悟偕十众住持整顿产业,洪氏仂公又施田乐助,殿宇得以扩建,后又衰落。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正觉寺鹤度上人与亲弟道馀来此复建,得以中兴。此后几经兴废,新中国成立初,苏火生重新修建,“文化大革命”间又废。1993年,释发梅又各方募捐筹资新建。

芭蕉寺

芭蕉寺位于硖石村王板桥东1千米。据县志载:元代欧阳才立创建,始名普光寺,内设书院。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罗汝芳中进士任太湖知县,为其题匾时改称芭蕉寺。大殿正梁上书有“清乾隆年间重造”。宝殿前檐梁上又书“清光绪甲午欧阳必德重建”。现寺内保存有一大石碓口,上凿“皇清康熙甲子”年号,另有大石脚盆、石面盆等原寺内用具。其佛殿长约13米,宽10米余、高8米余,宏大壮观。

荣誉称号

2003年7月,棠阴镇被江西省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7年,棠阴镇获得江西省省级优美乡镇称号。

2011年,棠阴镇获得江西省卫生乡镇称号。

2012年,棠阴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