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棠陰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棠陰鎮,隸屬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地處江西省中部偏東,宜黃東南部,宜水中游;東與南源鄉相連,南與圳口鄉接壤,西與中港鎮毗鄰,北與鳳岡鎮交界。全鎮總面積179.5平方千米,轄14個行政村,123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2018年末,棠陰鎮有戶籍人口1.98萬人。棠陰鎮交通便利,S213省道穿境而過,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3千米,離昌廈公路39千米,全鎮硬質路通路率達94%。棠陰鎮保存較完好且具有代表性的贛派建築有吳家大院、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羅家大院、日字堂、三讓遺風、繡花樓等。2019年,棠陰鎮完成農業產值1.8億元,財政總收入1480.1萬元。[1]

中文名: 棠陰鎮

外文名: Tangyin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江西省中部偏東,宜黃東南部

面 積: 179.5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4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棠陰

電話區號: 0794

郵政區碼: 3444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98 萬(2018年末戶籍人口)

著名景點: 筆架山、桃華山寺

車牌代碼: 贛F

歷史沿革

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因商業隆盛,為江南通商貿易中心地之一。彼時始稱棠陰為「鎮」。

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年—1820),棠陰已成為江南三處最負盛名的夏布生產、經營集鎮。

民國二十八年(1940年),棠陰始定為行政鎮。

1958年,棠陰鎮改稱棠陰人民公社。

1985年,棠陰恢復鎮制。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棠陰鎮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棠陰社區、解放村、永興橋村、泉源村、大嵐村、硤石村、雷灣村、民主村、建設村、白竹村、君山村、田西村、店前村、小河村、河裡村。

交通運輸

棠陰鎮交通便利,S213省道穿境而過,鎮政府駐地距宜黃縣城14千米,離昌廈公路39千米。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棠陰鎮地處江西省中部偏東,宜黃縣東南部,宜水中游;東與南源鄉相連,南與圳口鄉接壤,西與中港鎮毗鄰,北與鳳岡鎮交界。全鎮面積17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棠陰鎮地處武夷山翼,北臨贛撫平原,為山區與平原之過渡地形。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東南西三面環山,巒峰連綿,北部低山丘陵地起伏,間夾少量沖積平原。屬贛東南中低山丘陵區,丘陵占總面積60%,低山區總面積40%。最高處海拔高度720米,最低處海拔高度90米。土壤以紅壤為主,土層較厚,質地中壤至重壤,肥力較高,土質呈微酸性。

氣候

棠陰鎮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溫、夏熱、秋涼、冬冷。年平均溫度17℃,年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氣溫為5.3℃,年最熱月份七月平均氣溫為28.6℃,無霜期為270天左右。年降水量1761毫米,最大降水量為2591毫米(1970年),水量分布春夏多,秋冬少。

自然資源

棠陰鎮有耕地面積3.16萬畝,其中水田面積2.93萬畝,旱地2301畝,山林面積14.92萬畝,其中果木林6204畝,主要有桔子、板栗、楊梅、紅棗等品種;活立木總蓄積量22.53萬立方米。

人口

2017年末,棠陰鎮有常住人口1.63萬人。

2018年末,棠陰鎮有戶籍人口1.98萬人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棠陰鎮取「甘棠茂蔭」之意,改陂坪為棠蔭,後又改稱棠陰。

文物古蹟

棠陰古建築群建築類型多樣,有祠堂、官邸、店面、門樓、牌坊、磚塔、廊橋、路亭、民居近100處,尤以八府君祠、迎恩塔、承恩坊、羅家大院、官帽廳民居為傑出代表。古建築群既保存了明清盛時的建築風格,又體現了棠陰鎮當地的歷史經濟文化水平和建造者的審美情趣。被國內建築學者譽為「明清建築史的縮影」,是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南方地區古代磚木結構建築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2019年10月,棠陰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夏布古會館

夏布古會館為明清建築,位於老政府階下。會館深60多米,寬30米。館中有三廳、兩廂,原設有收購夏布的客房、辦公房和倉庫共數十間。當年,下廳為結帳處。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為明代建築,系吳姓家族宗祠。中堂有四十平米戲台,大柱需二人以上合抱。大廳有200多平米,前有600平米露天鵝石鋪的大天井,靠中堂有兩口方井。左右兩廂有長廊,內有數十間地板房。主廳兩邊從小園門進,還有數十間。前門還有板樓,十多間房間,面對古街。

羅家宗祠

羅家宗祠為明清建築,有三個廳,五個天井和一個花園。

承恩坊

承恩坊為明代建築,系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吳餘慶故宅前門坊。上匾額書「承恩坊」三個大字,遒勁混重,為吳餘慶丹書。其結構十分奇特、少見。

繡花樓

繡花樓為明清建築。整個房屋有99間。解放後幾十年,原鎮政府設在這裡,也是王扶林《湯顯祖》劇的攝影主景區。

迎恩塔

迎恩塔始建於明朝崇禎六年(1628年)。六面七層,磚石結構。塔高40餘米,直徑8米。塔內壁有兩條螺旋式588級階梯直通塔頂,分兩個門進入,遊客分左右入門而上,層層互見補相遇,直到頂層,中有一橫木,才能讓倆路人相及,結構奇特,屬縣級保護名勝古蹟。

風俗民情

棠陰曾是古代贛東文化發源地之一,這裡民風淳樸,尊師重教,「撿漏趁晴天,讀書趁少年」,百姓「樂讀書而好文辭」,故書院林立,賢能輩出。唐天佑年間官辦的「湖山書院」和「山灣書院」就設在楊坊村附近。北宋大文豪王安石的啟蒙恩師杜子野先生常在此著書立說,大戲劇家湯顯祖的驚世之作《臨川四夢》,也是在棠陰初演而聞名於世。此外,這裡還留存有第四次反圍剿時紅軍活動的大量遺蹟,如朱德和林彪的作戰指揮所及紅軍大學遺址、紅軍戰士書寫的革命標語等。棠陰街最熱鬧的日子是正月十五的「承恩花燈」會。承恩花燈會的來歷有個傳說,明永樂年間,京師大放花燈,明成祖和文武大臣在宮廷樓上飲酒觀燈,詩興大發。皇帝有個習慣,他作的詩一定要吳餘慶的手書謄寫。當吳餘慶被召來時,只見他滿面愁容。皇上問他何事發愁,吳餘慶回奏,說是自幼喪父而今家中老母臥病冷冷清清,故而悲傷,皇上為吳餘慶的孝心感動,特賜宮廷花燈給吳母觀賞,從此棠陰的承恩花燈會越來越紅火,每年正月十五鬧花燈時,還製作「五朝名卿」「纂修大典」「出納王言」「鄉賢名宦」等四座牌燈,以紀念吳餘慶的功德。

風景名勝

自然景觀

筆架山

筆架山位於棠陰古鎮東7千米田西村東南文家山附近,有三個山峰並列,中間主峰較高,形筆架。

毛竹嵊

毛竹嵊位於棠陰古鎮西南側,東西走向,山脊蜿蜒但起伏不大,猶如一直線,海拔400米。

釣魚台

釣魚台位於龜山腳下。原名「角弓函」(又名塔下灣)。其處崖石隨山腳延伸至河心,數塊平頂崖石沿河岸並列,形似高矮大小不一的台面,台石筆直立於河底,水深數米,碧綠迴旋,雜魚廣聚,釣魚者多坐於台石上垂釣,歷代稱其為釣魚台。

仙水巷

仙水巷位於棠陰古鎮東13千米田西村幹流1里許,有一懸崖峽溝,左右崖壁高70餘米,相對垂直而立,構成一條長60米,寬1米許的水巷,全石為底,水深0.4米。

跳泉坑

跳泉坑位於棠陰鎮之南4千米宜河西岸,崇山峻岭,雜木叢生,其間有一小溪,水源于山岑崖嶺,蜿蜒流至下源山村口與下莊小溪相結合後,再沿兩山間峽長山谷直下,途徑10餘處懸崖陡壁,溪水逐級下跳,流2里許進入一小潭,再平流10餘米,匯入雞冠堰水庫。

泉古井

泉古井位於棠陰鎮西南8千米崖嶺村內,據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井旁所立碑文載:此井於宋末元初由肇其祖廖春陽所鑿,始名玉芸井。後由張伯琮改名玉泉井。

主要寺廟

桃華山寺

桃華山寺位於棠陰鎮白竹村南5千米桃華山上。始建於宋,後廢。明末寂庵禪師重修,舊時對寂庵禪師有「日駐桃峰,夜宿石門」之說,清初列為宜黃四大禪林(桃華寺、今古堂、芭蕉寺、石鞏寺)之首。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大殿被焚。清末,明海禪師致力重修擴建。寺前下為條石鋪砌的兩級天井,中立海山、寂庵、雷霆、未也、婁源五座大型碑塔,塔內藏曆代和尚骨灰。1984年被列為撫州地區開放寺廟。

石門寺

石門寺又名石門庵。位於棠陰鎮鹿源村西南附近,與桃華山寺南北相峙。始建於宋而後廢。明末清初,寂庵禪師重修。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遭火焚。民國五年(1916年)竹惠禪師歷數年致力興建。民國十六年(1927年),歐陽竟無為該寺撰寫《復興石門寺碑記》。被列為省重點寺廟。

牛口寺

牛口寺亦稱牛首寺,牛首裨林。位於棠陰鎮南部3.5千米宜水畔。寺前宜水穿流而過,一巨石屹然如牛口橫截臨江,風來觸發如牛吼聲,又波流其側,往來如涎,故名牛口寺。明代中期,野僧敗壞,變賣寺內產業,遂至址廢。明末,苦行僧性融、頓悟偕十眾住持整頓產業,洪氏仂公又施田樂助,殿宇得以擴建,後又衰落。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正覺寺鶴度上人與親弟道餘來此復建,得以中興。此後幾經興廢,新中國成立初,蘇火生重新修建,「文化大革命」間又廢。1993年,釋發梅又各方募捐籌資新建。

芭蕉寺

芭蕉寺位於硤石村王板橋東1千米。據縣誌載:元代歐陽才立創建,始名普光寺,內設書院。明嘉靖三十二年(1554年),羅汝芳中進士任太湖知縣,為其題匾時改稱芭蕉寺。大殿正樑上書有「清乾隆年間重造」。寶殿前檐樑上又書「清光緒甲午歐陽必德重建」。現寺內保存有一大石碓口,上鑿「皇清康熙甲子」年號,另有大石腳盆、石面盆等原寺內用具。其佛殿長約13米,寬10米餘、高8米餘,宏大壯觀。

榮譽稱號

2003年7月,棠陰鎮被江西省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2007年,棠陰鎮獲得江西省省級優美鄉鎮稱號。

2011年,棠陰鎮獲得江西省衛生鄉鎮稱號。

2012年,棠陰鎮獲得「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