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縣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橫縣博物館坐落在風景優美、綠樹成蔭的橫縣縣城西郊海棠歷史文化公園內。館址曾是淮海書院(明代為紀念北宋着名詞人秦觀在橫州設館講學、施教敷文而建)舊址,故博物館同時冠名淮海書院。橫縣博物館館內收藏有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珍貴文物及標本近千件,主要包括石器、骨蚌器、陶瓷器、金屬器、玉石器、民族服飾、書畫[1]等,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16件,三級文物147件,館藏文物質量、數量居南寧市各縣之首。
景點簡介
橫縣博物館於1991年7月動土始建,1992年5月建成開放,是南寧市第一個縣級博物館。該館為二層半鋼筋水泥結構仿古建築,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內設辦公室、陳列廳、文物庫房,是橫縣文物收藏、陳列展覽、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2009年5月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2010年被評為南寧市文明單位。
館藏文物
橫縣博物館館內收藏有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珍貴文物及標本近千件,主要包括石器、骨蚌器、陶瓷器、金屬器、玉石器、民族服飾、書畫等,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16件,三級文物147件,館藏文物質量、數量居南寧市各縣之首。
這是1988年冬在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出土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圖罐,畫中人物表現的是唐朝尉遲恭單鞭救秦王故事,場景闊大壯觀,人物個性鮮麗,圖案唯俏唯妙。這件青花罐,器型大,元代青花特點明顯,造型優美,胎體渾厚,色澤艷麗,用筆瀟灑,色調渾厚華滋,有如濃淡兼施氣韻生動的水墨長卷,反映了我國元代景德鎮陶瓷藝術的高超水平,十分罕見,價值達數億元。元代青花瓷[2]器在全國發現很少,總共出土一百多件。這種畫有人物故事的元代青花罐更為稀少,全世界僅存9件,橫縣博物館就有其中的一件。
陳列展示
目前館內的基本陳列是《橫縣歷史文物展》,展出橫縣境內出土、徵集、收藏的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的各類歷史文物,民族文物精品,展現了橫縣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及其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
遠古的橫縣
展廳櫥櫃裡懸掛的「遺址分布圖」,從圖上可知,在橫縣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共有8處。它們主要分布在鬱江兩岸較平緩的台地上,其中以西津、秋江、江口等貝丘遺址的文化內涵最為豐富,最有代表性。這些遺址都是由蚌殼、螺殼堆積而成,象一座座小土丘,考古學界定名為「貝丘遺址」。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殘片、石器、骨器,同時還發現了較多的墓葬和人類遺骸。人骨標本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8000年。這充分說明,早在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原始族群在鬱江兩岸生息、繁衍,這些原始族群拉開了橫縣歷史的序幕。展廳中還陳列着眾多從橫縣各個遺址中挖掘出來的石器,如石矛、石斧等,其中最着名的是橫縣西津遺址出土的有肩石器,據考證,它的產生年代距今約8000年,比其他地區出現的同類石器的年達要早得多,而另外一件距今約4000年的束腰型精美石鏟,更是叫人過目難忘。
銅鼓的記憶
在該館陳列的數面銅鼓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無疑是一面被稱為「人乘飛獸飾錢紋銅鼓 」 。它是一面飾有四出錢紋、鳥紋、蟬紋的南朝銅鼓,距今有1500多年的歷史 。1989年在橫縣板路鄉圭壁村出土。這面銅鼓鼓體碩大,裝飾繁縟,雕飾獨特,突出反映了南方駱越先民精湛的冶煉技術和藝術創造力,屬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曾被選送到北京參加「聲震神州--滇黔桂大型銅鼓展」展覽。橫縣是嶺南地區發現銅鼓較多的縣份之一,據史料記載,該縣境內歷代都有銅鼓出土。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至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十年間,就出土了十七面,清朝時期也偶有挖得,解放後至今出土了二十多面。
海棠暮雨
這裡向我們展示的是漢文化南傳的歷史。從漢代開始,隨着朝廷不斷派官員到嶺南任職,或執行公務,或貶官流放,中原文化也逐漸傳入我縣縣境,撒播鬱江兩岸,並與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推動橫縣經濟、文化的興盛繁榮。伏波廟、海棠橋、應天寺等文物古蹟就是這段歷史的記憶。我縣境內發現的宋代窯址,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罐、銅權等,都是漢文化南傳的結果。
在櫥櫃裡的《海棠橋圖》,圖上的海棠橋清晰可辨、別具風采。據考證,北宋着名詞人秦觀(號淮海,字少游)編管橫州時,在海棠橋附近設館(淮海書院)講學,施教敷文,留下了「瘴雨過,海棠開,春色又添多少」的詞句,海棠橋因此而名揚四海,成為橫州的象徵。橫州古八景中「海棠暮雨」、「紫水呈祥」、「槎亭秋眺」等名景也集中在海棠橋一帶,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在此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使海棠橋充滿了濃郁的人文氣息,形成了獨特的海棠文化。而博物館館址又是淮海書院舊址,故橫縣博物館同時冠名淮海書院,可謂是館院合一,這又為海棠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
視頻
橫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書畫的魅力 ,搜狐,2017-10-04
- ↑ 青花瓷傳統紋樣及寓意大全,搜狐,201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