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價值 | |
---|---|
價值( value ),來源於自然界,並隨着人類的進化而進化,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價值的終極本原只能是運動着的物質世界和勞動着的人類社會。
價值屬於關係範疇,從認識論上來說,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係,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係的哲學範疇。價值作為哲學範疇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價值 [2]
外文名 value;cost;worth
所屬領域 商業,市場,流通
附屬物 商品、可交換的物品
拼 音 jiàzhí
基本概念
價值是人類對於自我本質維繫與發展,為人類一切實踐要素本體,包括任意的物質形態。價值是定義人本身存在的核心概念,其是人這一存在與發展的本質。人類一切自我解放行為,即本質規律(人性)下對於自我的創造及再創造並最終達成對於這一規律的本質以維持及發展,簡單的表述就是人類一切實踐中具有對於自我的維持及發展所在的本質,一切價值形態都脫離不了此範疇,不能脫離此範疇。價值在很多領域有特定的形態,如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經濟學價值,法律價值等等。這些價值的存在是人在不同領域發展中範疇性規律性本質存在。同時由於意識上存在一些概念化的維繫與發展人類的思想沒有形成實際的物理力量,此類價值單獨定義為名義價值。
價值包涵人的意識與生命的雙重發展,包涵人與外在自然的統一發展。人創造自我世界的一切發展即有價值。價值的核心本質內涵是自由人,人創造自我的存在即為自由人。人本身是價值的根本對象,人即價值本體,人的行為即價值源泉,人的發展既為價值結果。人的發展是人的內在矛盾與外在矛盾的統一發展,是人的意識與人的生命的整體發展,也是人與自然的整體發展。即人內在的自我創造及外在以自然的創造的統一,創造此一自由皆為還有價值行為,那麼整體的說價值就是自由的實現。
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的本質是人類經濟產品、關係發展過程中的人類勞動作用。包涵創造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創造生產關係的勞動價值。《資本論》中的價值概念特指交換價值,即資本關係下的本質。不能以局部範疇的價值代替
一般的價值形態,同時一般的價值形態不等於局部的價值形態。價值的實踐必須以一定的範疇確定。
物理價值
價值最初來源於特殊的物質系統——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運動,「有序化能量」是最原始意義上的「價值」。隨着人類的不斷進化,「有序化能量」進一步發展成為「廣義有序化能量」,才逐漸成為真正人類意義上的價值。總之,價值來源於自然界,並隨着人類的進化而進化,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價值的終極本源只能是運動着的物質世界和勞動着的人類社會。
價值本質
關於價值的本質,存在多種觀點。
「本性說」
這種觀點認為,我們賴以生活的價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內的人類的古老價值,以及後來的愉快、正義和歡樂等價值,都是人類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質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後天獲得的。
「情感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的源泉在於情感:當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對開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幫助我們時,那麼思維的對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幫助。情感是通過我們的感覺釋放的,它幫助我們感知世界和辨認價值。這裡提及的價值是不能測量或計算的價值,只能通過感覺經驗或感知領會,例如美的價值。
「抽象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規範、標準、關係、傾向、愛好、選擇等等,它看不見、摸不着,但是卻時時、處處起作用,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評價某一事物就是來源於並反映了抽象的理想價值。
「奧妙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個深奧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義模糊,其內涵和外延難以把握,其精神實質難以領悟。價值決不是實在,既不是物理的實在,也不是心理的實在。價值的實質在於它的有效性,而不在於它的實際的事實性。價值的最後基礎在於人類的自許,在於人類對世界的冀望,在於人類對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願。
「關係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係範疇,表示客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繫。文德爾班把價值當作是一種聯繫和關係,並認為是諸事物之間的聯繫和關係,而不是專指人類與客觀世界的聯繫和關係,即任何有聯繫的事物之間都可能存在價值,這樣,價值就成了聯繫和關係的代名詞,從而混淆了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區別。
「意義說」或「需要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係範疇,表示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係。然而,這種觀點並沒有解釋「意義」或「需要」本身又是什麼內涵,因此這種觀點只能是兩個名詞之間的「同義反覆」,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屬性說」或「效用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指客觀事物的一種有用屬性。這種觀點把價值等同於事物的功能屬性,忽略了主體特性和介體特性對於價值的決定性作用。
「主體性說」或「態度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覺地、有意識地賦予客體的屬性,它反映了主體對客體的態度。這種觀點把價值與價值的主觀反映混淆起來了。
「勞動量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就是勞動價值,它由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量來決定。這種價值學說是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指定資本化市場下交易的本質,他是一種特定範疇的價值概念。
以上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價值的某些外部或內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價值的哲學本質。
價值哲學
有人提出:「價值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其實,這個問題的提法本身就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因為如果認為價值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這就等於說價值只有其客觀的存在形式,而沒有主觀的反映形式與之相對應,即價值這種客觀事物不能被人類所認識,這就陷入了不可知論的泥潭;相反,如果認為價值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這就等於說價值只有其主觀的反映形式,而沒有客觀的存在形式與之相對應,即價值認識是完全主觀自生的,不是對客觀事物所進行的反映,這又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潭。
事實上,價值既有其客觀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觀的反映形式。主觀價值可分為價值觀與情感兩種具體形式。其中,價值觀是人對絕對價值的認識,或者說是人對價值絕對性的認識;情感是人對相對價值的認識,或者說是人對價值相對性的認識。價值觀(或情感)與價值的關係在本質上就是主觀與客觀的關係:一方面,客觀價值決定和制約着主觀價值,主觀價值是對客觀價值的反映,是以客觀價值為基礎,並圍繞客觀價值上下波動;另一方面,主觀價值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對客觀價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對客觀價值的誘導、強化或限制。
物理定義
價值理論的許多矛盾與爭論,在根本上起源於價值的不同定義,起源於人們對於價值概念的不同理解,從物理學角度定義價值,可以把價值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使之具有高度的精確性、客觀性和公理性,從而使價值理論普遍存在的模糊性、主觀性和歧義性自然而然地得到化解。由於社會事物的一切運動與變化,在本質上都價值關係的運動與變化,因此價值理論是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如果把價值理論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就可以大大促進整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與統一,但同時也使社會科學成為自然科學的附庸。
19世紀存在着兩種對立的發展觀。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依據推演出的退化觀念體系,它認為,由於能量的耗散,世界萬物趨於衰弱,宇宙趨於「熱寂」,結構趨於消亡,無序度趨於極大值,整個世界隨着時間的進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種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的進化觀念體系,它指出,社會進化的結果是種類不斷分化、演變而增多,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功能不斷進化而強化,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向着更為高級、更為有序的組織結構發展。
耗散結構論認為,負熵是維持和發展耗散結構有序化過程的「動力源」,只有不斷地向系統內輸入負熵流,才能抵消其內部所產生的熵增,阻止系統向無序化方向的變化,以維持和發展系統的有序化運動。顯然,這種觀點只是從純「能量交換」的角度來考察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然而,自然界的物質除了具有能量這個最基本的特性以外,還具有許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學特性、生物特性、社會特性、信息特性等,這些非能量的物質特性只要組織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來促進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用來維持和發展人類的有序化,在客觀上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並可按主體的客觀需要折算成相當數量的標準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進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換的情況來決定,還必須由「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換」的情況來決定。由此可見,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廣義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於有序化能量之上,間接地對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程度產生影響。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為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為動物禦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從客觀效應上確實起到了與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樣可以促進着耗散結構有序化發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統一價值論在「耗散結構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如下概念。
有序化虛能:物質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對於主體起着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從而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有序化能量,稱為有序化虛能,用Qx來表示。
廣義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實能Qs與有序化虛能Qx之代數和,稱為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g來表示,即
Qg=Qs+Qx
上述的廣義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其內涵已經與建立在社會科學基礎上的價值的內涵基本相同,由此從物理學角度對「價值」進行如下定義。
價值:對於確定的主體,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價值,用Qg來表示(為了簡便起見,可用Q來表示)。
根據價值的物理學定義,不難得出如下結論:
1、價值的度量單位與能量單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價值的標準度量單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個最基本的特徵,那就是目標性。不同的主體有着不同的目標性,同一事物對於不同主體將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必須首先確定主體。
3、由於主體的目標性不僅隨着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且隨着主體內部狀態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還必須確定環境條件和主體的內部狀態。
4、由於有序化能量的計算是以「標準有序化能量」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價值會因選取的標準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數值,因此要確定事物的價值,還必須確定「標準有序化能量」。
價值起源
人類的進化大致經歷了從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高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低等動物、高等動物等具體過程。價值現象伴隨着人類的發展而發展,而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價值,消除價值理論界存在的諸多爭議,就必須了解價值的起源。人類是由低等動物進化過來的,價值現象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它有自己的起源,並隨着人類的進化而進化。
世界萬物是不斷運動着的,在物質的一切屬性中,運動是最基本的屬性,其他屬性都是運動屬性的具體表現。例如:空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廣延性體現;時間屬性是物質運動的持續性體現。物質的運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於每一個具體的物質運動形式存在相應的能量形式,例如:與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動能;與分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熱能;與原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化學能;與帶電粒子的定向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電能;與光子運動對應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當運動形式相同時,兩個物體的運動特性可以採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學量來描述和比較。例如,兩個作機械運動的物體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動量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兩股作定向運動的電流可以用電流強度、電壓、功率等物理量來描述和比較。但是,當運動形式不相同時,兩個物質的運動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運動着的物質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運動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對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學定義。
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質運動規模的統一的客觀尺度。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的大腦及機體也是物質世界高度進化的產物,也是物質的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的一切經濟的、政治的與文化的運動是一般物質運動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類一切社會運動的運動規模的統一客觀尺度也必然是能量。人類社會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綜合國力、戰鬥力、權力等)最終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維持和推動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動力源——價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複雜的表現形式。
事實上,人類的發展過程在本質上是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消費過程,其物理學意義就是直接或間接的能量有序化過程,它需要以直接或間接的有序化能量為動力源。總之,一切價值起源於能量,都是能量的具體表現。
價值進化
人類和生物的價值關係是一個逐漸進化的過程,生物對於價值關係的反應方式也是一個逐漸進化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價值關係與反應方式的進化是同步進行的,共分為五個具體的進化階段。
單因素價值
對於單因素價值的反應方式是趨性。趨性是指生物對單一環境因素的刺激所產生的選擇傾向性,是生物對外部刺激的定向反應形式,包括趨向性與避離性兩種基本形式。趨向性有趨光性、趨熱性、趨濕性、趨地性、喜氧性等。避離性有避光性、避熱性、避濕性、厭氧性等。如草履蟲的趨酸性、臭蟲的趨熱性和昆蟲的趨光性等。趨性是低等生物細胞、生物組織和原生動物常見的反應方式。趨性是生物體內一連串的內部感應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機地組合起來,以形成有序化結構,並對外部單一環境因素形成單一的反應,使生物機體與外部環境之間產生功能上的相干作用,以加快機體的有序化發展。當這一連串的感應性按正向的方式組合起來,就形成正趨性——趨向性。當這一連串的感應性按反向的方式組合起來,就形成負趨性——避離性。總之,趨性是低等生物對單因素價值的外界事物最初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
多因素價值
對於多因素價值的反應方式是剛性本能。剛性本能(又稱非條件反射)是指若干不同的趨性按一定的方向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形成完整反射弧的反應模式,它是低等動物先天形成的、對確定外部刺激所產生的相對固定的反應形式。剛性本能是生物體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逐步形成的被動適應環境的一種低等生存方式,它是生來就有的、由遺傳因素所決定的、無需後天訓練即可出現的反應。例如,腔腸動物和節肢動物的機械刺激反射;新生兒的抓握反射、吮吸反射及成人的膝跳反射、抓癢反射等。剛性本能是趨性的發展形式,是對來自某一具體事物的複合刺激的綜合性反應,它使生物體與外部環境產生更高層次的相干性,形成更高級的有序結構。總之,剛性本能是較低等生物對多因素價值的外界事物較初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趨性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趨性具有更多的目的性,是得到升華的趨性。
可變性價值
對於可變性價值的反應方式是彈性本能。彈性本能(又稱條件反射)是有機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隨條件而變化的反射,是在一定條件下無關刺激成為非條件刺激物的信號所引起的反射。它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機體在生存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建立於非條件反射基礎之上的反射。條件反射可以使動物學習和記憶與非條件反射有關的、但又完全不同的新的反射活動。條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大腦皮層在機能上暫時聯繫的建立或接通,它建立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之上。有了條件反射,動物不僅能反映具有直接生理學意義的事物,而且能反映那些具有間接生理學意義的事物。彈性本能使動物能夠針對變化了的事物來調整自己的本能行為,使之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比剛性本能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目的性,而且機體通過條件反射可以在刺激本身未到來之前即做出相應反應,使機體活動具有更多的預見性和主動性。總之,彈性本能是較高等生物對可變性價值的外界事物較高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剛性本能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剛性本能具有更多的目的性和靈活性。
多樣性價值
對於多樣性價值的反應方式是知性。知性(包括概念與形象)是高等動物在眾多條件反射基礎上形成的更為普遍、更為抽象的條件反射,它是人對事物的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所產生的抽象認識。其中,人對事物內部聯繫的抽象認識就形成了概念,人對事物外部聯繫的抽象認識就形成了形象。概念與形象是對學習得來的東西所做的歸納與總結,使人的行為模式具有更多的系統性和目的性,使人不僅能夠適應複雜的生存環境,而且還能主動地選擇環境。由於學習得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往往是零碎的、無規律的和盲目的,人們經常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無法自覺地運用,只有形成概念和形象以後,才會從中理出一條「主線」來,並按照這條「主線」所確定的邏輯方向將學習得來的東西排列起來。通過抽象與形象,人既可以對不同刺激事物採取相同的反應方式,也可以對同一刺激事物採取不同的反應方式,使人的反應方式多樣化、靈活化和目的化。例如,同樣是有害物,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別採用逃避、攻擊或防護等多種反應方式。總之,知性是很高等生物(如猿猴、猩猩等)對多樣性價值的外界事物很高級的有序化反應方式,是對彈性本能所作的修正、擴展和綜合,使彈性本能具有更多的目的性。
多層性價值
對於多層性價值的反應方式是理性。理性(包括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是高等動物(目前已知僅限於有智能的人類)在知性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反應方式,它藉助於語言、文字或圖像將知性所形成的各種基本概念或基本形象以第二信號系統形式固定在人的大腦之中,並在大腦內部對其進行更為複雜的、更長系列的、更深層次的「趨性」、「剛性本能」、「彈性本能」和「知性」等形式的反應。其中,人對各個基本概念之間聯繫的認識就形成了抽象思維,人對各個基本形象之間聯繫的認識就形成了形象思維。理性是人類對第二信號系統所進行的「反射」式的反應活動,它能找出各個基本概念或基本形象之間更普遍的內在聯繫與本質區別,從而發現事物之間更普遍、更抽象的運動與變化規律。例如,人們通過生產與生活的實踐,形成了「水」、「向……去」、「低處」、「流動」等名詞、介詞、形容詞、動詞的概念,這些概念之間通過某種特定形式的條件反射建立了一種相互聯繫,從而得出了「水往低處流」這麼一條邏輯法則。
綜上所述,從生物角度來看,價值起源於能量,經歷了單因素價值、多因素價值、可變性價值、多樣性價值和多層次價值等五個具體的進化階段。
價值分類
價值的形式千差萬別、複雜多樣,可以根據它的不同特點進行具體分類。
1、根據變化方向的不同,價值可分為正向價值與負向價值。
2、根據作用主體類型的不同,價值可分為個體性價值、集體性價值和社會性價值。個人性價值是指事物對於個人所產生的價值;集體性價值是指事物對於集體所產生的價值;社會性價值是指事物對於社會所產生的價值。
3、根據價值的層次的不同,價值可分為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和自我實現類價值四大類。
4、根據作用社會領域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經濟類價值、政治類價值和文化類價值。
5、根據個人作用過程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生活資料價值和生產資料價值,其中,生活資料作用於人的消費過程,生產資料作用於人的生產過程。生產資料價值包括「死」的生產資料價值(即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和「活」的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即勞動價值)兩種具體形式。
6、根據作用方向的不同,價值可分為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其中,使用價值反映客觀事物對於人的作用,勞動價值則反映人對於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7、根據作用效果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生存類價值和發展類價值。
8、根據作用事物類型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真假感、善惡感和美醜感三種。真假類價值是指思維性事物(如知識、思維方式等)對於主體所產生的價值;善惡類價值是指行為性事物(如行為、行為規範等)對於主體所產生的價值;美醜類價值是指生理性事物(如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等)對於主體所產生的價值。
9、根據價值的主導變量的不同,價值可分為主體性價值、客體性價值和介體性。當主導變量是人類主體(個人、集體和社會)時,該價值就是主體性價值;當主導變量是客觀事物時,該價值就是客體性價值;當主導變量是環境時,該價值就是介體性價值。
10、根據價值的作用時期的不同,價值可分為追溯性價值、現實性價值和期望性價值。追溯性價值是指過去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現實性價值是指現實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期望性價值是指未來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
11、根據價值的動態變化的不同特點,可分為確定性價值、概率性價值。確定性價值是指確定性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概率性價值是指不確定性事物對於主體的價值。
12、根據表現方式的不同,價值可分為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
13、根據作用方式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直接性價值和間接性價值;
14、根據作用時間範圍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眼前性價值和長遠性價值;
15、根據作用空間範圍的不同,價值可分為局部性價值和整體性價值;
16、根據載體類型的不同,價值可分為物質性價值和精神性價值;
經濟形態
目前價值理論存在着一個重大失誤,這就是政治經濟學把「勞動價值」概念抽象化、神秘化了,把它與使用價值對立起來,提出「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勞動價值」、「價值或勞動價值是由勞動者凝聚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的」等觀點,這些觀點造成了政治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學(即西方經濟學)的嚴重對立。
價值的物理學定義就是事物對於主體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顯然,這裡的「事物」本身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一般的事物,另一類就是人類主體。與此相對應,價值也相應地分為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兩大類。
使用價值:一般事物對於主體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該事物的使用價值,用Qu來表示。
勞動價值:就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某個主體對於另一主體所具有、所釋放的廣義有序化能量,用Qv來表示。
由此可見,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是勞動者或勞動力所具有、所釋放的使用價值,而使用價值是指一般事物所具有、所釋放的價值。
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是價值的兩種基本形式,這兩者都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分別代表着兩個不同的作用方向:使用價值反映了客觀事物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的作用程度,勞動價值則反映了人對於客觀事物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基本目的的反作用程度。
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相互轉化。勞動價值是由人類自身機體所產生的,是人的勞動能力的價值體現,是由人在勞動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顯然,人類機體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生活資料的消費,人的勞動能力的形成、維持與發展,必須以消費一定數量、一定質量、一定形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為前提。一般情況下,人在勞動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時間越長,勞動強度越大,勞動複雜度越高,為補償這些勞動耗費所需消費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量就越多。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一般勞動者的勞動量耗費與「社會必要的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由此可見,勞動價值來源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並最終又會轉化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的相互轉化可分為三個過程。一是使用價值向勞動潛能的轉化(消費階段),二是勞動潛能向勞動價值的轉化(勞動階段),三是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生產階段)。由此可知,一種使用價值經歷消費階段、勞動階段與生產階段後,完成了一個周期性運動,轉化為另一種新的使用價值,整個周期性運動可表示為
使用價值→勞動潛能→勞動價值→新的使用價值
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的辯證關係:
1、使用價值是基礎,如果沒有使用價值為基礎,勞動者就不能形成勞動能力,就不能產生勞動價值;
2、勞動價值是主導,如果沒有勞動價值,使用價值就不能產生增值,就不能發展起來。勞動價值是勞動者通過消費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來形成的勞動潛能,並通過勞動過程將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價值;
3、勞動價值既來源於使用價值,又是使用價值的源泉,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是一種能夠創造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它是由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通過消費過程)轉化而來,又服務於使用價值的增值過程。
價值層次
由於勞動價值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使用價值,因此價值的層次結構取決於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
由於使用價值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大類型,而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最終目的在於間接地創造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因此價值的層次結構取決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
人們消費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那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層次結構在根本上取決於人的需要的層次結構。
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更多形式和更多層次的客觀需要。然而,是什麼原因引起了人與動物之間的這種差異?人類的需要層次應該怎樣來客觀地劃分?各個需要層次之間到底有什麼內在邏輯關係?許多學者都對此進行過大量研究並得出了許多不同的結論,但幾乎所有結論都是憑主觀經驗和直觀感覺得出的,不遵循任何的邏輯程序,因而無法判斷和檢驗其正確性。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這些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純主觀性問題,不會有任何客觀的、統一的答案。
目前,人們普遍接受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50年代提出的「人的動機理論」。他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然而,馬斯洛並沒有論述為什麼要這樣劃分,他的這種劃分方法並不是建立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上,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感性經驗上,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人們無法用理論根據來肯定它或否定它,只能根據實踐經驗和直觀感覺來判斷它。不難發現,這種劃分方法主要是依照不同需要在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不同外部特徵參量(如重要性、持久性、廣泛性和深刻性)來進行的,而這些外部特徵參量的差異並不能準確地反映各種需要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
在總體上講,人們消費各種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主觀動機在於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而客觀動機(即客觀需要)在於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勞動能力,更直接的客觀動機在於為自身機體積累必要的勞動潛能。實踐表明,不同類型的生活資料分別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客觀需要,分別形成不同層次的勞動潛能,並分別服務於不同層次的勞動能力。理論證明: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共分為四個基本層次:溫飽類價值、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它們分別在人體內形成四個基本層次的勞動潛能:生理化勞動潛能、個體化勞動潛能、社會化勞動潛能、理性化勞動潛能;最終產生四個基本層次的本質力量:生物化學反應能力、個體化勞動能力、社會化勞動能力、理性化勞動能力。
政治理解
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產品價值。馬克思還將價值分為使用價值(use value)(給予商品購買者的價值)某個物品使用的價值(多麼有用)如水有高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exchangable value)(給予商品提供者的價值)可交換其他商品的價值(多麼值錢)如黃金有高交換價值。(出自資本論第一卷Capital volume I)。
馬克思的價值理論繼承和發展了古典主義尤其是亞當斯密以及大衛李嘉圖的價值概念。
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基本因素之一。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換 ,如 1隻羊之所以會有20尺布的交換價值,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着某種共同的、可以比較的東西。這種共同的、可以比較的東西就是商品生產中的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無差別的人類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就形成了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值表明:①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才會有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存在的物質承擔者。②價值是由抽象勞動而不是具體勞動形成的,具體勞動和自然物質相結合創造出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才成為價值。③價值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它只有在商品交換中,通過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相互對等、相互交換的關係才能表現出來;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④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互相交換勞動的社會關係。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着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少,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小;反之,情況相反。所以,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這一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價值在經濟中是商品的一個重要性質,它代表該商品在交換中能夠交換得到其他商品的多少,價值通常通過貨幣來衡量,成為價格。 根據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經濟學理論),物體的價值就是該物體在一個開放和競爭的交易市場中的價格,因此價值主要決定於對於該物體的需求,而不是供給。有些經濟學者經常把價值等同於價格,不論該交易市場競爭與否。而古典經濟學則認為價值和價格並不等同。
其它理解
關於價值的解釋和說明,還有下面一些資料:
1、《貝儂亂談》中的「價值」概念:定義:事物的價格P與其價格存在時間T的乘積(PT)。價值是標量,用符號W表示。一般,價值的單位為元·小時。價值的最大值為無窮,最小值為零。價值與事物本身無直接關係。事物的價值高低由其價格與價格存在時間決定。價值為零並非表示事物本身的終結或消失,而是事物價格的消失。價格存在時間(T)是指一個事物從它因為人的需要而產生價格開始,到它的價格被實現而消失所經歷的時間段。事物本身的終結將導致價格的消失,價格的消失不一定是因為事物的終結或消失。價值為零和無價格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在這裡,我們可以把價值理解成為一段視頻,價格就是這段視頻中的幀。如一個人的價值是科學劃出一時間段,工資乘於相應的時間分段連續累加得到的數值。即為這一時間段的價值。
2、「後理論經濟學」之《價值場論》範疇,也是傳統經濟學範疇。價值有「二重性」,即使用價值和價值。傳統經濟學認為,價值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在「必要勞動時間」里創造出來的,有時也把它稱為「一般人類勞動價值」。在《價值場論》里,它是能力的體現。有狹義價值、廣義價值之分別。在「狹義價值」中,包括「狹義勞動價值」、「廣義勞動價值」,還包括「創造性勞動價值」、「非勞動價值」、「狹義非勞動價值」、「廣義非勞動價值」和「供求價值」等等。
3、一種事物,能夠滿足另一種事物的某種需要的屬性,我們稱之為「價值」,即物的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屬性,即是該物的價值。
4、在生命世界裡,價值的標準定義:物質世界中的事物(包括一切物體、動作、事件或現象,包括精神世界中的一切思維,以及這些思維的有形或無形的產品),因為生命的需求而產生的,能滿足生命的存在、延續(即新陳代謝)、或發展進化等等其中某一種需求的屬性,即稱為該事物的「價值」!
5、價值的特性:勞動並不能創造價值,而是生命創造了價值;事物的價值產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生命的需求產生的過程,它們的具體體現就是生命體的日常生理消耗活動的過程;價值產生以後,到價值被生命消耗的過程,我們稱為價值的實現過程。價值的實現過程,一般包含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獲取過程」;第二階段,「消耗過程」;任何事物的價值,都是在被消耗的過程中實現的;價值的出現,必須以生命和事物的同時出現為前提。缺了生命和事物兩者中的任何一個,價值都不可能存在;價值本身具有非常強的不定形性。它的具體的價值形態,根據生命對它的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對一個事物,它的價值從產生開始,到被消耗的過程,我們稱為一個「價值的生命周期」,(簡稱價值周期);一件事物,從它因為被生命需要而產生價值開始,到它的價值被實現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價值的一個生命周期」。簡稱「價值周期」。在事物的一個價值周期里,事物的形態或存在狀況本身在價值實現後可能發生變化,也可能不發生變化,但事物的價值都只具有一次性。這個價值隨着自身的被實現而消失;在價值的生命周期的三步結構中,每一步之間是不可逆的。它們之間具有固定的先後順序,具有不可逆轉的特性。即:第一步,價值產生;第二步,價值被獲取;第三步,(也是最後一步),價值實現(被消耗);價值量的最大值為無窮大,價值量的最小值為零。世界上不存在小於零的價值;在同一個價值周期中,價格的變化,不會影響到價值的變化。這就是「價值的量的穩定性的第一定律」;價值是由生命對事物的需求產生的。因此,在一個事物所具有的物理量所能實現的價值的最大限度內,生命對事物的需求越大,事物的價值就越高。在同一個量度單位下,一個事物所能具有的價值量的最大量,等同於它自身所具有的物理量的最大量。當生命對事物的需求量大於事物本身具有的最大物理量時,事物所能具有的最大價值量與事物本身的最大物理量相等,不再隨需求的增加而增大。
6、價值的多元性:價值是需要的體現,需要的多樣性必然導致價值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