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小種紅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正山小種紅茶誕生於明末清初,產於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的「世界雙世遺產地」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武夷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茶,早在17世紀初就遠銷歐洲,並大受歡迎,曾經被當時的英格蘭皇家選為皇家紅茶,並因此而誘發了聞名天下的「下午茶」。[1]
歷史上的BOHEA就是指「正山小種紅茶」,當時它是中國茶的象徵。
目錄
基本信息
名字由來
「正山小種」紅茶一詞在歐洲最早稱 WUYI BOHEA,其中WUYI 是武夷的諧音;在歐洲(英國)它是中國茶的象徵,後因貿易繁榮,當地人為區別其它假冒的小種紅茶(人工小種或煙小種)擾亂市場,故取名為「正山小種」,「正山」指的是桐木及與桐木周邊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種傳統工藝製作;品質相同,獨具桂圓湯味的統稱「正山小種」,「正山」既指正確正宗的意義,而「小種」是指其茶樹品種為小葉種,且產地地域及產量受地域的小氣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種」又稱桐木關小種。[2]
歷史溯源
起源
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關,就像一塊保留地,內涵雋永卻又無聲無息。明朝中後期,世界紅茶鼻祖——紅茶就誕生在桐木關。 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發展經濟,減輕民眾負擔,下旨罷造團茶,改貢散茶,一向以團茶龍鳳餅著稱的武夷貢茶,在改制散茶時,因其製作散茶的技術落後,生產出來的散茶品質低劣,走入了有史以來最低谷。從清代周亮工的記載:「前朝不貴閩茶,即貢茶亦只備宮中盞之需。「可以看出當時改制散茶後,武夷茶處境的尷尬。
明朝中後期的某年(1568年),在採茶的季節,有一支軍隊路過於此,晚上駐紮於今天的桐木村,當地茶農未曾見過如此動亂場面,當天已採摘的茶青沒有來得及製作茶葉,第二天已經發酵。為了挽回損失,茶農以當地馬尾松乾柴進行炭焙烘乾,並通過增加一些特殊工序,以最大程度保證茶葉成份。製成的茶葉運往鎮上銷售,本是無心之作的茶葉,卻受到大量茶客的歡迎與喜愛,接下來訂單逐年增多,需要整個桐木都全力生產此種茶葉,才可勉強滿足市場的需求,也使得桐木遠近聞名。
16世紀末17世紀初(約1604年),正山小種被遠傳海外,由荷蘭商人帶入歐洲,隨即風靡英國皇室乃至整個歐洲,並掀起流傳至今的「下午茶」風尚。自此正山小種紅茶在歐洲歷史上成為中國紅茶的象徵,成為世界統飲名茶。
正山小種紅茶最輝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據史料記載,嘉慶前期,中國出口的紅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種紅茶的名義,鴉片戰爭後,正山小種紅茶對貿易順差的貢獻作用依然顯著。在正山小種紅茶享譽海外的同時,福建的寧德、安徽的祁門等地也開始學習正山小種紅茶的種植加工技術,正山小種紅茶的加工技藝也逐漸地傳入國內各大綠茶、泉城綠、泉城紅、烏龍茶、普洱茶產區,最終形成了如今聞名全國的工夫紅茶。
明末時期,崇安縣令為重振武夷茶,引進先進的制茶技術,「招黃山僧以松蘿法制建茶」。」松蘿法「是當時綠茶炒青的制茶法,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制茶技術。武夷山在引進」松蘿法「後,卻出現了另一種情況:武夷山的茶農採摘茶青的時間,往往集中在天氣晴朗的上午進行。大量堆積的茶青未能及時處理,自然萎凋後,有些會在堆積中發酵,而萎凋後的茶青炒制後,再烘乾,會出現茶湯色變紅的現象。也可以說,正山小種紅茶技術的發現,是一個巧合過程。 正山小種紅茶繁榮於17世紀,美尤克斯《茶葉全書》的「茶葉年表」記述,1705年,愛丁堡金匠刊登廣告,綠茶(GREEN TEA)每磅售十六先令,紅茶(BLACK TEA)三十先令。英傳記作家瑪麗返藍尼夫人記當時茶價為紅茶(BOHEA)二十至三十先令,武夷(BOHEA),中國福建省武夷(WU-1)山所產的茶,通常用於最好的中國紅茶(CHINA BLACK TEA)。由於正山小種紅茶茶味濃郁、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歡迎,遠銷英國、荷蘭、法國等地。老茶師、英國人諾頓誇獎說:「喝這種茶勝過飲人參湯」。
英國17世紀著名詩人拜倫在他著名的長詩《唐璜》里寫道:「我覺得我的心兒變得那麼富於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於武夷的紅茶;真可惜,酒卻是那麼的有害,因為茶和咖啡使我們更為嚴肅。」稱正山小種紅茶為武夷紅茶,給予富有文學浪漫色彩的贊評。
1734年崇安縣令陸延燦著《[續茶經]]》中即稱:「武夷茶在山者為岩茶,水邊者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種……」 19世紀70年代遠銷歐美各國,年產量2.4萬擔之多。後因戰事頻繁,產量逐減,至1949年產銷幾乎絕跡。50年代後才得到恢復和發展,最高年產量達2萬擔左右。正山小種紅茶又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國內外消費者面前。[3]
振興
正山小種紅茶在桐木關延續了四百年的傳奇。桐木關便是紅茶鼻祖百年傳奇的載體之一。 2005年以前,正山小種紅茶對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而言,只不過是一種紅茶而已。其發源地桐木關在眾多的中國茶村中並無太多的特別之處,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正山小種紅茶每公斤售價不足20元,山上茶園荒蕪,生產工藝瀕臨失傳。在正山小種紅茶處於最低谷時,倉庫里積壓着上百萬元的茶葉無人問津,茶青無人採摘,制茶季節幾乎聞不到茶香,有的村民甚至改種毛竹。但就是那看似普通的幾萬顆茶芽徹底地改變了桐木村、徹底地改變了正山小種紅茶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2005年,村民在正山小種紅茶傳統工藝基礎上研發出的金駿眉,更是帶動了整個紅茶產業的發展,掀起了中國紅茶的復興。[4]
正山小種有機紅茶湯色紅亮,滋味甘醇,具有天然的桂圓味及特有的松煙香。由於其產於原始森林內,野生採集,傳統工藝製作,茶葉具有獨特的保健功效,長期飲用保健養身,英國的一位老茶師曾說:「喝這種茶勝過飲人參湯」。英國17世紀著名詩人拜倫在他的著名《唐璜》(長詩)里深情的寫道:我覺得心兒變得那麼富於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於武夷的紅茶(BOHEA)/可酒卻是那麼的有害/因為茶和咖啡使我們更為嚴肅!由於其獨特的品質,使其成為響譽世界的紅茶LAPSANG SOUCHONG。
功效
利尿功效
在紅茶中的咖啡鹼和芳香物質聯合作用下,增加腎臟的血流量,提高腎小球過濾率,擴張腎微血管,並抑制腎小管對水的再吸收,於是促成尿量增加。如此有利於排除體內的乳酸、尿酸(與痛風有關)、過多的鹽分(與高血壓有關)、有害物等,以及緩和心臟病或腎炎造成的水腫。
消炎殺菌功效
紅茶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具有消炎的效果,再經由實驗發現,兒茶素類能與單細胞的細菌結,使蛋白質凝固沉澱,藉此抑制和消滅病原菌。所以細菌性喇疾及食物中毒患者喝紅茶頗有益,民間也常用濃茶塗傷口、褥瘡和香港腳。
解毒功效
據實驗證明,正山小種紅茶中的茶多酚能吸附重金屬和生物鹼,並沉澱分解,這對飲水和食品受到工業污染的現代人而言,不啻是一項福音。
'提神消疲功效
經由醫學實驗發現,紅茶中的咖啡鹼藉由刺激大腦皮質來興奮神經中樞,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進而使思維反應更形敏銳,記憶力增強;它也對血管系統和心臟具興奮作用,強化心搏,從而加快血液循環以利新陳代謝,同時又促進發汗和利尿,由此雙管齊下加速排泄乳酸(使肌肉感覺疲勞的物質)及其他體內老廢物質,達到消除疲勞的效果。
生津清熱功效
夏天飲紅茶能止渴消暑,是因為茶中的多酚類、醣類、氨基酸、果膠等與口涎產生化學反應,且剌激唾液分泌,導致口腔覺得滋潤,並且產生清涼感;同時咖啡鹼控制下視丘的體溫中樞,調節體溫,它也刺激腎臟以促進熱量和污物的排泄,維持體內的生理平衡。
抗氧化、延緩衰老功效
研究結果表明,綠茶和紅茶中的抗氧化劑可以徹底破壞癌細胞中化學物質的傳播路徑。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血管流行病學主任墨里?密特爾曼醫生說:「紅茶與綠茶的功效大致相當,但是正山小種的抗氧化劑比綠茶複雜得多,尤其是對心臟更是有益」。美國雜誌報道,紅茶抗衰老效果強於大蒜頭、西蘭花和胡蘿蔔等。
養胃護胃功效
人在沒吃飯的時候飲用綠茶會感到胃部不舒服,這是因為茶葉中所含的重要物質--茶多酚具有收斂性,對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空腹的情況下刺激性更強。而紅茶就不一樣了。它是經過發酵烘製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發生酶促氧化反應,含量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性就隨之減小了。紅茶不僅不會傷胃,反而能夠養胃。經常飲用加糖、加牛奶的紅茶,能消炎、保護胃黏膜,對治療潰瘍也有一定效果。
抗癌症功效
關於茶葉具有抗癌作用的說法很流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也對此做過許多的探索,但是一般認為茶葉的抗癌作用主要表現在綠茶方面,但是現在有了新的進展。研究發現,紅茶同綠茶一樣,同樣有很強的抗癌功效。
舒張血管功效
美國醫學界最近也有一項研究與紅茶有關。研究發現,心臟病患者每天喝4杯紅茶,血管舒張度可以從6%增加到10%。常人在受刺激後,則舒張度會增加13%。 此外,紅茶還具有防齲、健胃整腸助消化、延緩老化、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抗癌、抗輻射等功效;紅茶還是極佳的運動飲料,除了可消暑解渴及補充水分外若在進行需要體力及持久力的運動(如馬拉松賽跑)前喝,因為茶中的咖啡鹼具有提神作用,又能在運動進行中促成身體先燃燒脂肪供應熱能而保留肝醋,所以讓人更具持久力。
誕生
相傳,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因時局動亂不安,且桐木是地外入閩的咽喉要道,因而時有軍隊入侵。有一次,一支軍隊從江西進入福建過境桐木,占駐茶廠,茶農為躲避戰爭逃至山中。躲避期間,待制的茶葉因無法及時用炭火烘乾,過度發酵產生了紅變。隨後,茶農為挽回損失,採取易燃松木加溫烘乾,形成既有濃醇松香味,又有桂圓乾味的茶葉品種,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紅茶,又稱之為"正山小種紅茶"。
榮譽
2002年獲得中國原產地保護產品註冊,2000年至今連年獲得德國BCS,日本JAS和美國NOP國際有機認證。並榮獲得中國(蕪湖)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中國廈門國際茶文化節「五星級國際茶王」獲;「國際名優茶葉」獲;中國武夷山首屆茶文化藝術節獲「正山小種」茶王獎。
視頻
參考文獻
- ↑ CNKI知網空間.2009,引用日期2014-12-12
- ↑ 京江晚報,引用日期2015-05-27
- ↑ [[6] 鄒新球. 關於正山小種紅茶名稱的演變及其歷史背景[J]. 福建茶葉. 2007(03)]
- ↑ 東南快報數字報,引用日期20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