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香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毛香粑 |
中文學名:毛香粑 |
毛香粑
毛香粑,口感香,味鮮色美,為安徽大別山區地區著名的小吃,傳說每年農曆三月三日三巴節,陰陽之界大開,這一日民間有食用毛香粑可巴魂。
中文名 毛香粑
別 稱 蒿子粑粑 主要原料鼠麴草嫩芽,麵粉或米粉,臘肉,熱水
是否含防腐劑 否
適宜人群 男女老少 飲食文化 三巴節特色食品
簡介
植物原料為山間常見的一種鼠麴草,於春初農曆二三月間長出嫩芽。當地人民俗稱毛香,常三五成群出外採摘新長出來的嫩芽回來食用。用毛香嫩莖葉,米粉或麵粉以及臘肉,做成墨綠色的毛香粑,口感咸香軟糯,風味獨特。
經查證,實為鼠麴草(又稱鼠曲,其莖葉入藥,為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等),在安慶地區細葉的稱為水曲,寬葉的稱為毛香
製作步驟
1、新采的新鮮毛香,洗淨。
2、將洗淨後的毛香,通過絞碎機碾磨成稠糊狀,也可以用布包好,用捶打的方式,製成稠糊狀;直接揉碎也可。
3、將捶打好的毛香,和炒熟的碎臘肉一起入米粉或麵粉和勻。粉菜比例可視個人喜好而定。
4、直接從麵團上掐下適當大小的小麵團,可做成各種不同形狀,也可以加餡料製成類似包子之類的食物,上蒸籠或烤箱皆可。
5、大火蒸上半個小時即可。
毛香粑口感獨特,味鮮色美,為皖南(安慶、黃山、六安)地區特產。每年農曆三月三,相傳是三巴節。唐人李白《宣城見牡丹花》 詩中尚有「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月三日憶三巴。」之說。
但年深日久,節日習俗也逐漸沒落。其他與三巴節相關的事情也已經湮沒不聞,而今只剩下吃毛香粑這一個習俗。
神鬼傳說
「鬼節」毛香粑 傳說在遠古時期,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不像現在這樣的森嚴。在特定的日子裡,死人離世的的魂魄可以回到陽間遊玩,而生者的魂魄也同樣可以去往陰間,陰陽兩界交通往來如同凡間互走親戚一般方便。
一年當中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最為寬鬆。每年三月初三的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着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華非人間的春節無可比擬。
因而在這天晚上,生者的魂魄由於經受不住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他們或遊走於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或閒坐於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或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
也有少數遊魂樂而忘返的,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親人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家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喚魄。然而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只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遊魂,還有一些玩性大的,
待到七天之後留在陽間的軀體腐爛之後,就無法還魂復生了。因此,農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然而無論人們如何地恐懼不安,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要照常光臨。
「鬼節」前夕,人們都擁到廟裡燒香磕頭,祈求神靈庇佑。人間濃烈的香火,直衝到觀音菩薩的蓮花座前。觀音掐指一算,得知人間燒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託夢給一個老奶奶:「我乃南海觀音菩薩,得知人間有難,特來搭救。
我贈你仙草一株,與米粉做粑服用,可作「鎮魂」之用。」老奶奶一覺醒來,手裡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細一看,跟地里長的青蒿(毛香)一樣。她把觀音菩薩託夢贈草的事告訴鄉親,大家都很歡喜,
忙到地里去採摘青蒿,磨米做粑吃。說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毛香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里採摘毛香做粑。
習俗傳承
直到今日,在皖南大別山區(發音似:麻香粑)三月三毛香粑的習俗還一直被保留着。
農曆二三月間,大別山區山間常見的一種鼠麴草長出嫩芽,當地人俗稱毛香。村民用毛香嫩莖葉、米粉以及臘肉,做成墨綠色的毛香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