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则碑介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则碑介绍最近在广东地区和湖南地区有在发生洪水,相关新闻也是频繁上热搜。从古至今,我们的国家一直有着丰富应对洪涝灾害的经验。还延伸出了内容丰富的各项制度以及律法,这些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最早从大禹时起就已经开始重视对水文状况的观测和分析,到了宋代,江河湖泊已经普遍设立水则碑,这个水则碑是干什么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1]

“水则”的“则”意思是“准则”。水则碑作用:测量水位,预防洪涝灾害。水则,中国古代的水尺,又叫水志。最早的水则是李冰修都江堰时所立三个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宋代已改为刻石十画,两画相距一尺的水则。北宋时江河湖泊已普遍设立水则。主要河道上已有记录每日水位的水历。明清时江河为了报汛、防洪,往往上下游都设有水则。

古水则有三种形式。 ①无刻画,如石人水则。属于这一类的如:南宋在今宁波设立的平字水则,上刻一大“平”字。规定涨水淹没平字,即开沿江海各泄水闸放水,以免农田受灾;落水露出平字就关闭闸门。明万历时绍兴重修三江闸,于闸旁改设:“则水牌”,刻金木水火土五字,规定水淹至某字,开闸若干孔放水。 ②只有洪枯水位刻画,如:《水经·伊水注》记载三国魏黄初四年 (223)伊阙石壁上的刻画及题词;自唐代已有的长江涪陵石鱼只刻记枯水位等。民间自刻的这类刻画不少,大江河上往往存有前代遗迹。 ③有等距刻画的水则碑,最为常见。如宋代至明代太湖出口、吴江长桥刻有横道的石碑,用以量测水位,此碑还刻有非常洪水位。吴江长桥另一块刻有直道的石碑为记录每旬水位用,它上面也刻记非常洪水位。

宁波水则碑,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西侧平桥街口(原是平桥河)。宋宝祐间(1253~1258)建,明清两代续修,现大部分石亭建筑为清道光时所建,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的重修“平”字碑。1999年,考古重现水则碑(亭)旧貌,经重修后,恢复平桥河,与月湖水系相通,还历史的环境氛围。

水则亭为水则碑而建,亭在四明桥下,取适中之地,测量水势,镌“平”字于石上,城外诸楔闸视“平”出没为启闭,水没“平”字当泄,出“平”字当蓄,启闭适宜,民无旱涝之忧。因此,把四明桥改称平桥。水则亭为保庄稼丰稔、州郡平安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则碑利用平水的原理达到体察灾情、民情统一调度的目的,是我国城市古水利遗存中仅有的实例。是研究水利发展史,研究城市排涝防洪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有着特殊的意义。

明成化年间,戴琥守越,为加强绍兴河湖水位管理,特在佑圣观前河中设立水则(即水位尺),又在佑圣观内竖立水则碑,即《山会水则碑》。规定“水在中则上,各闸俱开;至中则下五寸,只开玉山斗门、扁拖、龛山闸,至下则上五寸,各闸俱闭”。水则碑对山会平原的河湖水位,对不同季节,不同高程的农田耕作,及舟楫交通,都能全面照顾到,而且设于府城之内,府衙之旁,便于观察和执行。它从成化十二年(1476)起,使用了六十年,一直到三江闸的建成。该石碑现陈列于大禹陵碑廊

宋宣和二年(1120年),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吴江县长桥垂虹亭旁竖有水则碑。水则碑分为“左水则碑”和“右水则碑”,左水则碑记录历年最高水位,右水则碑则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碑文为:“一则,水在此高低田俱无恙;二则,水在此极低田淹;三则,水在此稍低田淹;四则,水在此下中田淹;五则,水在此上中田淹;六则,水在此稍高田淹;七则,水在此极高田俱淹。”如果某年洪水位特别高,即于本则刻曰:某年水至此。该水则上刻写的最早年代为1194年。由此可知,水则碑不仅是观测水位所用的标尺,而且也是历年最高洪水位的原始记录。

其中右水则碑于1964年时被发现,仍立于长桥垂虹亭旧址北侧岸头踏步右端。在碑面刻有“七至十二月”的六个月份,每月又分三旬的细线,还有“正德五年水至此”、“万历卅六年五月水至此”等题刻字迹四处(见《水文》1982年第5期,胡昌新,“从吴江县水则碑探讨太湖历史洪水”)。左水则碑早于明清之际损毁。[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