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域遼闊的鄱陽湖(鍾叔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水域遼闊的鄱陽湖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水域遼闊的鄱陽湖》中國當代作家鍾叔河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水域遼闊的鄱陽湖

發達的水系鞏固了古代餘干的文化及經濟地位。李白、杜甫、劉長卿等皆有從水路途經餘干的經歷,留下不朽詩篇。理學大家朱熹更是多次受南宋丞相趙汝愚之邀,前來他的家鄉餘干東山書院講學。朱熹培養並成就了多位餘干理學名家,曹建、饒魯、柴元裕、柴中行、趙汝靚,以及後來的胡居仁、張吉等,一度使餘干成為當時的理學名區,有「文化甲江南」之稱。

是的,鄱陽湖,這塊歷史的鏡子,它從歲月的跌宕中甄別出精華與糟粕,為人類的繁盛和福祉提供選擇。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領略了這片水域所帶來的包容和善意,他們懷着赤誠之心,如聖徒般皈依這浩瀚的藝術場景和文化盛典。

譚海君,自由攝影人,自幼在鄱陽湖畔長大。他的藝術觸角不僅對準鄱陽湖的生靈,也關注沿岸的人民。他從他們的眼神中抓取命運的瞬間,還原他們在苦難中的負重與堅守。《房奴》《蓼子花》《豐收的喜悅》等,既有着作者對藝術的探索,也有其對現實的領悟。2017年11月,鄱陽湖水位一低再低,低到看見湖底。蓼子花在秋風裡開得肆無忌憚,形成浩蕩之勢。善於發現美的譚海君喜出望外,利用無人機航拍技術,對鄱陽湖蓼子花進行全方位展示,最終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在自媒體推出,引起強烈反響。各媒體競相來餘干鄱陽湖水域報道蓼子花的盛況,半個月花期吸引了近二十萬遊客。

1967年譚海君出生在瑞洪鎮灣頭村一個普通農家。譚海君讀初中的時候擁有了人生第一台「海鷗」牌照相機。相機花了一百二十元,那是他多年的積蓄和母親平時擺地攤給的零花錢。母親從五分錢一盅葵花籽的收入中,擠出微薄利潤支持兒子的藝術愛好。此前譚海君畫人物畫,也畫老虎和牡丹,但從未畫過鄱陽湖,連一隻鳥都沒畫過。現在有了照相機,他也沒想過為鄱陽湖拍點什麼,他的鏡頭留住了瑞洪老街的影像,留住了那些散漫的人物和田野風光,但就是沒拍過一張鄱陽湖的照片。他說不清這種來自內心的叛逆究竟因為什麼

1983年7月14日,康山大堤在大雨傾盆的淫威中決堤,洶湧的鄱陽湖水淹沒了譚海君的村莊,豐收在望的莊稼顆粒無收。風雨中傳來悲切的啼哭聲。洪水退卻,十六歲的譚海君挑着畚箕匯入勞動大軍,為堤壩加固揮灑着汗水。那種經歷令他刻骨銘心。康山大堤始建於1966年,當時為了抵禦洪水,附近幾個鄉鎮發動十萬農民,靠肩挑手提,築起了一座總長近四十公里的大堤,成為一方百姓的守護神。今天,修葺一新的康山大堤蜿蜒曲折,分蓄洪能力更加強悍,它凝聚了沿岸人民的心血和意志。

1989年端午節前夕,譚海君再次迎來人生大考——一場大火將他本就清貧的家焚燒殆盡,一家數口不得不擠在大隊一間破舊的瓦屋裡。二十歲出頭的譚海君撐船至鄱陽湖深處,砍伐蘆葦稈當柴,在土窯里自製磚瓦。母親則以替工的方式換取蓋房所需的木材,第二年勉強蓋起了一幢瓦房。

[1]

作者簡介

鍾叔河,品詩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