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縣土養槽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福縣土養槽天主堂坐落在距離桂林市近100公里的永福縣土養槽鄉,教堂四周綠樹青山環抱,環境優美靜謐。解放前,由外方傳教士在土養槽深山老林之中建了一座土坯教堂,解放後作為他用,一直到1994年才易地在槽口重建一座磚木結構的教堂, 1995年落成使用,由於多年來白蟻成災,損壞了教堂,只好推倒在原地重建。
1999年由土養槽人的李昌國神父主持建造了一座混凝土結構的教堂。該堂長16米寬8米高10米,可供300教友度奉獻生活。聖堂右側還建一座長13米寬6米高6米的二層樓可供修女學習、休息的地方。該堂總投資43萬元人民幣。其中有廣西區政府的撥款及桂林教區教友、朋友的捐款,大部分是香港熱心教友的愛心款。土養槽有教友280多人。
復堂典禮
2010年3月20日下午1點,桂林教區永福縣土養槽天主堂舉行復堂典禮。彌撒由3月19日在南寧剛剛晉鐸的鄧良伍神父主祭並祝聖了聖堂。香港陶成章神父及廣西區內8位神父共祭,香港、桂林8位修女及桂林永福縣土養槽鄉、荔浦縣馬嶺鎮、平樂縣、全州縣、興安縣等教友250多人參加了祝聖典禮。
當天祝聖聖堂的鄧良伍神父是土養槽人,他在講道中發表感言時說,能祝聖自己家鄉的教堂感到榮幸,他感謝天主的揀選,感謝大家為他的祈禱,也特別感謝李昌國神父為建這座教堂而付出的辛勞。
桂林市宗教局、永福縣宗教局等領導到會表示祝賀,並帶來政府的關懷,他們分别致辭勉勵大家努力做愛國愛教的好公民。香港80多歲高齡的陶成章神父也勸勉教友要加強信德、愛德教育,大家應把教堂作為自己的家,常常來教堂熱心念經祈禱,做天父的好兒女。
教堂的產生
在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
- ↑ 基督教洗禮的意義,新浪博客,2010-05-31
- ↑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的新紀元,個人圖書館,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