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

来自网络的图片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中国”亦不断向周边延伸,而最终成为当今雄踞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之,其词义雍容至美。

  而考“中国”一词之本义,当为中原各诸侯国,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土封国也。华夏诸国分别将南北东西四境诸民称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因参照体系不同,其所指亦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6个层次:一是指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所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即京畿。如诸葛亮曾对吴主孙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如《史记·东越列传》云“东瓯请举国徙中国”。四是指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之裔居住之地,如《论语集解》云:“诸夏,中国也。”六是泛指历史上华夏或汉族所建立的政权,《史记》、《汉书》中此类称谓不胜枚举。自汉代始,朝野上下和文人学士习惯于将汉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因此,当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也多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自称“中国”,而将南朝称作“岛夷”;同一时期汉族所建之南朝虽迁离中原,却亦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皆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因此,在古人心目中,中国既有地域之定位,又有文化之传承,同时兼有正统之含义。

  当《尚书》上出现“中国”一词时,其所指仅仅局限于关中、河洛一带,而后又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秦汉以降,又将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皆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中国”则成为隶属我国版图之内全部领土之专用名词。

  颇为有趣者,“中国”一词之出现与应用虽已有近3000年漫长之历史,但事实上它仅仅是一个世世代代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最初由地域观念衍生而来,又带有文化本位的一个历史符号。从夏、商、周起一直至清末,王朝递嬗,政权更替,几不可胜数,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之建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他国之人遂逐渐耳熟能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为“中国”,“中国”之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

  “中国”之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尚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多种称呼。[2]

参考文献

  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