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漠风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沙漠风暴

来自  西路武器 的图片

中文名称: 沙漠风暴行动

外文名称: Operation Desert Storm

战争起因: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参战方: 伊拉克 美国、英国等34个国家

结果: 伊拉克无条件停火并撤军

发生时间: 1991年1月17日

沙漠风暴行动(Operation Desert Storm)是海湾战争美国及其盟友进攻作战行动的行动代号,指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至2月27日期间,以美国为首的盟国部队与伊拉克军队之间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目标是解放科威特。这场举世瞩目的军事行动只持续了43天,伊拉克军队完全战败,被迫接受停战协议,科威特被解放。[1]

战争起因

提起海湾战争, 就不得不说到海湾危机。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苏之间结束长期冷战状态,保持长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迅速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换。旧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失调,造成了局部地区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区性强国跃跃欲试。伊拉克为了解决与科威特的边界纠纷和石油争端,于1990年8月2日出动10万大军侵入仅1.78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科威特,从而引发了海湾危机。

起源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占领科威特。同日,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连续发布2道行政命令(12722和12723),冻结科伊两国政府资产并禁止与之交易 ,联合国安理会以14:0(也门没参加)通过660(1990)号决议 ,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出科威特。8月6日,沙特国王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正式批准美国干预并帮助保卫沙特 。同日,美国总统下令开始"沙漠盾牌行动",以保护沙特阿拉伯 。8月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布命令,指定8月7日为C-Day(美国军队开始部署日) 。

其后,美国迅速组织建立了一个由40个国家组成的反对伊拉克的非约束性联盟,称自愿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 ,并通过"沙漠盾牌行动",将大量部队部署到海湾地区。

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2:2(也门、古巴反对,中国弃权)通过1990年第678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执行安理会第660号及后续相关决议(660, 661, 662, 664, 665, 666, 667, 669, 670, 674 和677),给定的最后执行期限是:1991年1月15日前,并授权联合国成员国在伊拉克逾期不执行的情况下,采用"一切必要手段"将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

1991年1月12日,美国参议院以52:47(1票弃权),通过《授权对伊拉克使用军事力量法案》(H.J.Res.77 Authorization for Use of Military Force Against Iraq Resolution) 。

最后执行期限过后,伊拉克仍然拒不执行。1月15日,美国总统布什发布国家安全指令54号《对伊拉克在海湾侵略的反应》,根据美国国内和国际法,特此授权开展军事行动,目标是让伊拉克军队立即完全无条件撤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不过军事行动的具体实施日期和时间待定 。

美国东部时间1月16日晚21:01(GMT 1月17日02:01,伊拉克当地时间17日05:01),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发表全国演说 :"2个小时以前,联盟空军开始对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军事目标实施攻击,在我讲话的时候,攻击仍在继续,地面部队还没有参与进攻。…" ,正式宣布对伊拉克的军事进攻已经开始。

格林尼治时间(GMT)1991年1月17日被美军定为D-Day(行动日),当日GMT 0时0分为H-Hour(行动时间)。

战争影响

对伊拉克的影响

刚刚经历过两伊战争的伊拉克原本就已国库亏空,财政入不敷出,国民经济对外依赖度较大,特别是工农业设备、原材料、日常用品和服务行业几乎全部需要从国外进口,在遭到国际社会的全面经济制裁后,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被制裁后近半个月时间内,伊拉克就损失了1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资产也被冻结了30多亿美元。

由于越来越严重的物资短缺,从1990年8月开始,包括肉、蛋、奶在内的基本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即便如此,居民要想购买到食物,还需要长时间的排队。为了缓解供应危机,9月1日,伊拉克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对食品进行定量供给,居民需要凭配给证换取。需要定量供给的商品主要是大米、面粉、面包、食用油、菜叶、糖、肥皂、清洁剂、婴儿奶粉和土豆等。伊拉克公民每人每月供给6公斤面粉、1公斤大米、半公斤食用油。

进入1991年,伊拉克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据了解,在巴格达的黑市上,面粉的价格已经飞涨到了每公斤7伊拉克第纳尔,这一价格比战前上涨了129倍。

此外,禁运令颁布后,伊拉克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由于缺乏原材料和劳务人员,很多都处于半停产状态。更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由于化学添加剂短缺以及外籍劳工的撤离,伊拉克的不少炼油厂也停工了,本来是盛产石油的国家,此时竟然要对国民进行汽油配给供应。

与此同时,伊拉克政府也在组织国民积极扩大内部生产,政府出台了许多针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增加农业生产贷款,并将利息由原来的7%下降到3%;将大麦的收购价格由每吨400第纳尔大幅提高到900第纳尔,涨幅高达25%至50%。

在这次战争中,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有36-38个师丧失了战斗力,伤亡和被俘18万多人,损失坦克3800多辆,火炮2900多门,作战飞机 324架,87%的舰艇被毁或遭重创,战争直接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要知道,在1989年,伊拉克全部国民收入还不到200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伊拉克的生产设施有将近半数毁于战火,由于"造血"功能的严重丧失,90%的工人失业,潜在经济损失估计高达6000亿美元。

战后,伊拉克电力设施50%以上被摧毁,境内大中型水力、火力发电厂全部遭到轰炸。直到1991年9月,伊拉克的发电能力才恢复到战前水平的20%。通讯设施70%被炸毁,炼油设施70%被毁,交通设施中80%的桥梁被炸毁,上万幢居民住宅楼被炸毁。巴格达市长曾表示,多国部队的空袭使得伊拉克基础设施建设倒退了40年,伊拉克几乎回到了工业化前的时代。

对美国影响

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领导世界的野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它仅以死亡286人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军事上重新恢复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海湾战争后,美国制定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更加快了引领全球的步伐。

打破世界格局

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数据统计参考来源

概述

海湾战争中100个小时的地面决战,其规模之大为二战以来所罕见。交战双方动用兵力达百万之众,作战区域涉及伊南部及科全境,共约5万平方公里的整个科战区,结果以美为首的多国部队大获全胜。

伤亡

据美国、沙特等军方宣布,整个海湾战争共使伊军42个师中的约40个师被摧毁或失去战斗力,加上空袭作战的结果,共摧毁或缴获伊军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1800多辆,大炮2140多门;击毁击落伊作战飞机150架,击沉或重创伊舰艇57艘,俘虏伊军17.5万人,造成伊军死伤10-15万人,占领伊南部地区2.6万平方公里。多国部队方面总共伤亡失踪600余名军人(其中美军死79人,伤213人,失踪44人),被俘官兵41人,损失作战飞机49架(其中美机38架),被水雷炸伤美两栖攻击舰和巡洋舰各一艘。相比之下,力量占优的美及多国部队以极小的代价而使伊军遭受惨重失败。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