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漠風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沙漠風暴

來自  西路武器 的圖片

中文名稱: 沙漠風暴行動

外文名稱: Operation Desert Storm

戰爭起因: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參戰方: 伊拉克 美國、英國等34個國家

結果: 伊拉克無條件停火併撤軍

發生時間: 1991年1月17日

沙漠風暴行動(Operation Desert Storm)是海灣戰爭美國及其盟友進攻作戰行動的行動代號,指發生在1991年1月17日至2月27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盟國部隊與伊拉克軍隊之間進行的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目標是解放科威特。這場舉世矚目的軍事行動只持續了43天,伊拉克軍隊完全戰敗,被迫接受停戰協議,科威特被解放。[1]

戰爭起因

提起海灣戰爭, 就不得不說到海灣危機。9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東歐劇變,兩德統一,美蘇之間結束長期冷戰狀態,保持長達40多年的兩極格局迅速解體,世界戰略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換。舊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失調,造成了局部地區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區性強國躍躍欲試。伊拉克為了解決與科威特的邊界糾紛和石油爭端,於1990年8月2日出動10萬大軍侵入僅1.78萬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科威特,從而引發了海灣危機。

起源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占領科威特。同日,美國總統喬治H.W.布什連續發布2道行政命令(12722和12723),凍結科伊兩國政府資產並禁止與之交易 ,聯合國安理會以14:0(也門沒參加)通過660(1990)號決議 ,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出科威特。8月6日,沙特國王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正式批准美國干預並幫助保衛沙特 。同日,美國總統下令開始"沙漠盾牌行動",以保護沙特阿拉伯 。8月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布命令,指定8月7日為C-Day(美國軍隊開始部署日) 。

其後,美國迅速組織建立了一個由40個國家組成的反對伊拉克的非約束性聯盟,稱自願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 ,並通過"沙漠盾牌行動",將大量部隊部署到海灣地區。

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2:2(也門、古巴反對,中國棄權)通過1990年第678號決議,要求伊拉克執行安理會第660號及後續相關決議(660, 661, 662, 664, 665, 666, 667, 669, 670, 674 和677),給定的最後執行期限是:1991年1月15日前,並授權聯合國成員國在伊拉克逾期不執行的情況下,採用"一切必要手段"將伊拉克逐出科威特 。

1991年1月12日,美國參議院以52:47(1票棄權),通過《授權對伊拉克使用軍事力量法案》(H.J.Res.77 Authorization for Use of Military Force Against Iraq Resolution) 。

最後執行期限過後,伊拉克仍然拒不執行。1月15日,美國總統布什發布國家安全指令54號《對伊拉克在海灣侵略的反應》,根據美國國內和國際法,特此授權開展軍事行動,目標是讓伊拉克軍隊立即完全無條件撤出科威特,恢復科威特合法政府,不過軍事行動的具體實施日期和時間待定 。

美國東部時間1月16日晚21:01(GMT 1月17日02:01,伊拉克當地時間17日05:01),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發表全國演說 :"2個小時以前,聯盟空軍開始對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軍事目標實施攻擊,在我講話的時候,攻擊仍在繼續,地面部隊還沒有參與進攻。…" ,正式宣布對伊拉克的軍事進攻已經開始。

格林尼治時間(GMT)1991年1月17日被美軍定為D-Day(行動日),當日GMT 0時0分為H-Hour(行動時間)。

戰爭影響

對伊拉克的影響

剛剛經歷過兩伊戰爭的伊拉克原本就已國庫虧空,財政入不敷出,國民經濟對外依賴度較大,特別是工農業設備、原材料、日常用品和服務行業幾乎全部需要從國外進口,在遭到國際社會的全面經濟制裁後,經濟狀況更是雪上加霜。被制裁後近半個月時間內,伊拉克就損失了10億美元,在世界各地的資產也被凍結了30多億美元。

由于越來越嚴重的物資短缺,從1990年8月開始,包括肉、蛋、奶在內的基本生活用品價格飛漲,即便如此,居民要想購買到食物,還需要長時間的排隊。為了緩解供應危機,9月1日,伊拉克政府宣布在全國範圍內開始對食品進行定量供給,居民需要憑配給證換取。需要定量供給的商品主要是大米、麵粉、麵包、食用油、菜葉、糖、肥皂、清潔劑、嬰兒奶粉和土豆等。伊拉克公民每人每月供給6公斤麵粉、1公斤大米、半公斤食用油。

進入1991年,伊拉克通貨膨脹日趨嚴重,據了解,在巴格達的黑市上,麵粉的價格已經飛漲到了每公斤7伊拉克第納爾,這一價格比戰前上漲了129倍。

此外,禁運令頒布後,伊拉克的工業企業和服務企業由於缺乏原材料和勞務人員,很多都處於半停產狀態。更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由於化學添加劑短缺以及外籍勞工的撤離,伊拉克的不少煉油廠也停工了,本來是盛產石油的國家,此時竟然要對國民進行汽油配給供應。

與此同時,伊拉克政府也在組織國民積極擴大內部生產,政府出台了許多針對農民的優惠政策,增加農業生產貸款,並將利息由原來的7%下降到3%;將大麥的收購價格由每噸400第納爾大幅提高到900第納爾,漲幅高達25%至50%。

在這次戰爭中,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43個陸軍師中有36-38個師喪失了戰鬥力,傷亡和被俘18萬多人,損失坦克3800多輛,火炮2900多門,作戰飛機 324架,87%的艦艇被毀或遭重創,戰爭直接損失達2000餘億美元。要知道,在1989年,伊拉克全部國民收入還不到200億美元,更為嚴重的是,伊拉克的生產設施有將近半數毀於戰火,由於"造血"功能的嚴重喪失,90%的工人失業,潛在經濟損失估計高達6000億美元。

戰後,伊拉克電力設施50%以上被摧毀,境內大中型水力、火力發電廠全部遭到轟炸。直到1991年9月,伊拉克的發電能力才恢復到戰前水平的20%。通訊設施70%被炸毀,煉油設施70%被毀,交通設施中80%的橋樑被炸毀,上萬幢居民住宅樓被炸毀。巴格達市長曾表示,多國部隊的空襲使得伊拉克基礎設施建設倒退了40年,伊拉克幾乎回到了工業化前的時代。

對美國影響

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干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其領導世界的野心。在海灣戰爭中,美國通過各種手段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反伊聯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現出其處理國際事務的"領袖"作用;它僅以死亡286人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軍事上重新恢復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多年來一直影響自己的"越南戰爭綜合症",使其干預國際事務的信心大增。海灣戰爭後,美國制定了"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的新的地區防務戰略,克林頓上台後更加快了引領全球的步伐。

打破世界格局

海灣戰爭加速了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客觀上有利於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蘇聯在海灣危機和戰爭中的表現說明,它作為兩極格局中的一極已名存實亡,昔日的超級大國只能聽任事態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蘇聯。海灣戰爭後,蘇聯最終解體,為兩極格局畫上了句號。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大獲全勝,成為冷戰後惟一的超級大國,但這並沒改變世界基本力量的對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極化發展。

數據統計參考來源

概述

海灣戰爭中100個小時的地面決戰,其規模之大為二戰以來所罕見。交戰雙方動用兵力達百萬之眾,作戰區域涉及伊南部及科全境,共約5萬平方公里的整個科戰區,結果以美為首的多國部隊大獲全勝。

傷亡

據美國、沙特等軍方宣布,整個海灣戰爭共使伊軍42個師中的約40個師被摧毀或失去戰鬥力,加上空襲作戰的結果,共摧毀或繳獲伊軍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1800多輛,大炮2140多門;擊毀擊落伊作戰飛機150架,擊沉或重創伊艦艇57艘,俘虜伊軍17.5萬人,造成伊軍死傷10-15萬人,占領伊南部地區2.6萬平方公里。多國部隊方面總共傷亡失蹤600餘名軍人(其中美軍死79人,傷213人,失蹤44人),被俘官兵41人,損失作戰飛機49架(其中美機38架),被水雷炸傷美兩棲攻擊艦和巡洋艦各一艘。相比之下,力量占優的美及多國部隊以極小的代價而使伊軍遭受慘重失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