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河東 |
河東(He Dong)地區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上古堯舜禹時代的都城皆在河東 。河東在古代是指如今的山西省的西南部,位於秦晉大峽谷中黃河段乾坤灣,壺口瀑布及禹門口(古龍門)至鸛雀樓以東的地區 ,是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由北向南流經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黃河以東,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尚書》載"堯都平陽" ,有"唐堯故地"之稱 。周朝時晉國的都城也在這一地區。 秦漢時指河東郡地,在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唐代以後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元之京師在薊門,而其西則山,故謂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圖為《尚書》"禹貢九州圖",《穀梁傳·楊士勛疏》雲:"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堯)虞(舜)及夏(禹)殷皆都焉,則冀州是天子之常居。冀州包含今山西省全境,堯都平陽(臨汾),舜都蒲坂(永濟),禹都安邑(夏縣)都在山西境內。"
簡介
河東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上古堯舜禹時代的悼拔滲捉都城皆在河東 。《尚書》載"堯都平陽" ,史載"堯都平陽 ,舜都蒲坂 ,禹都安邑" ,都在這塊土地上。周朝晉國的都城也在這一地區。 上古時代女媧氏鍊石補天、神農氏嘗百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舜耕歷山,柳氏一門的祖先"和聖"柳下惠坐懷不亂等均發生於此。
河東地區歷代人才輩出:
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縱橫家張儀、名將李牧、水利家李冰,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名相霍光 ,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徐晃,晉代書法家衛鑠,隋代大儒王通(號文中子),唐代名將尉遲恭、薛仁貴、郭子儀、道家祖師呂洞賓、一代女皇武則天,名相狄仁傑、裴度(出自河東裴氏)、河東裴氏家族、文學家柳宗元、詩人王之渙、王維、盧綸、司空圖、才子王勃、播州楊氏始祖楊端(與楊家將源自同門) ,宋代名相司馬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名將狄青,元代大文豪元好問、雜劇家鄭光祖,明代重臣王瓊、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龍、名相陳廷敬······均誕生於此。
歷史沿革
河東地區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中國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法顯、隋代大儒王通(號文中子)、唐代詩人王勃、王翰、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盧綸、宋之問、溫庭筠、柳宗元、白居易、司空圖、元代大文豪元好問、元代雜劇家白樸、鄭光祖、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初文學家傅山、近代文學家趙樹理等,為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他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斗轉星移幾度秋,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河東文明,經歷了蓬勃的發展時期,並將繼續着它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河東兒女也在期待着中華另一個盛世的來臨。
史料記載
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縱橫家張儀、名將李牧、水利家李冰,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名相霍光 ,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徐晃,晉代書法家衛鑠,隋代大儒王通(號文中子),唐代名將尉遲恭、薛仁貴、郭子儀、道家祖師呂洞賓、一代女皇武則天,名相狄仁傑、裴度(出自河東裴氏)、河東裴氏家族、文學家柳宗元、埋獄龍詩人王之渙、王維、盧綸、司空圖、才子王勃、文學家柳宗元、播州楊氏始祖楊端(與楊家將源自同門) ,宋代名相司馬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名將狄青,元代大文豪元好問、雜劇家鄭光祖,明代重臣王瓊、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龍、名相陳廷敬······……均誕生於此。。
《穀梁傳·楊士勛疏》雲:"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堯)虞(舜)及夏(禹)殷皆都焉,則冀州是天子之常居。冀州夜詢腳包含今山西省全境,堯都平陽(臨汾),舜都蒲坂(永濟),禹都安邑(夏縣)都在山西境內。"
《地理志》河東郡平陽縣,應劭雲:"堯都也。"則是堯為天子,乃都平陽,故云"後遷河東平陽"也。
皇甫謐雲:"堯為天子,都平陽。禹受舜禪,都平陽,或於安邑,或於晉陽。"則夏都亦在晉境。
故定四年《左傳》雲"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是也。此不言有夏都者,因序雲"有堯之遺風",故指述堯事而已。
《論語》注云:"未知六百里者,晉與?衛與?"則晉初六百里矣。而《世家》雲"百里"者,言古唐國之大耳,非謂晉初唯方百里也。
《漢書·地理志》雲:"太原晉陽縣,故詩唐國,晉水所出,東入汾。"是漢時為太原晉陽也。
《史記·晉世家》雲:"唐在河、屑墊驗閥汾之東,方百里。"言百里,則堯為諸侯所居,故云"堯始居此"。
《史記·舜本紀》載: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去市,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唐代《毛詩正義·唐譜》"陸曰:唐者,周成王之母弟叔虞所封也。其地,帝堯、夏禹所都之墟,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其南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因改為晉侯。至六世孫僖侯名司徒,習堯儉約遺背艱盛化,而不能以禮節之,今詩本其風俗,故云唐也。"
又有山西省永濟市,古稱河東之地,曾置河東郡、河東府、河東道、河東縣。漢為河東郡,鄭玄為東漢人,他說:"歷山在河東。"史學界多認為鄭玄河東即此。歷山即今垣曲中條山之一脈或別稱(參見《山海經·中山經》)。
《周禮·職方氏》說:"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并州。"此河東是分辯九州之國方位所言,而並非兗州也曰河東。
摺疊編輯本段歷代名人 上古時代女媧氏鍊石補天、神農氏嘗百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舜耕歷山等均發生於此。
河東地區歷代名臣良將輩出。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名將李牧、水利家李冰,漢代名將衛青、霍去病、霍光、關羽、張遼、徐晃,東晉著名女書法家衛鑠(衛夫人),唐代名將尉遲恭、薛仁貴、郭子儀、名相裴度(出自河東裴氏),宋代名相司馬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名將狄青,明代重臣王瓊、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龍······均誕生於此。
河東地區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水利家李冰,中國第一位西行取經的僧人法顯、隋代大儒王通、一代女皇武則天,唐代詩人王勃、王翰、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盧綸、宋之問、溫庭筠、柳宗元、白居易、司空圖、金代大文豪元好問、元代雜劇家白樸、鄭光祖、明代文學家羅貫中、清代欠束企名相陳廷敬······
名勝古蹟
中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廟后土祠,黃河壺口瀑布,古時歷代均為國家級祭祀之所的平陽堯廟,舜帝陵,運城鹽湖,武廟之祖解州關帝祖廟及關帝家廟,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唐代蒲津渡遺址出土的黃河大鐵牛,唐皇敕建的池神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元代所建供奉道家祖師呂洞賓的永樂宮(大純陽萬壽宮),中華第一木樓飛雲樓,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廣勝寺飛虹塔(86版《西遊記》"唐僧掃塔"拍攝地),晉商大院中"晉商三蒂蓮"之稱的李家大院,萬里黃河第一灣乾坤灣等。
上古詩歌
卿雲歌 《卿雲歌》是上古時代的詩歌。相傳功成身退的舜帝禪位給治水有功的大禹時,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雲歌》。詩歌描繪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圖像,表達了上古先民對美德的崇尚和聖人治國的政治理想。
卿雲歌
卿雲爛兮,糺縵縵兮。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明明上天,爛然星陳。
日月光華,弘於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時從經,萬姓允誠。
於予論樂,配天之靈。
遷於聖賢,莫不咸聽。
鼚乎鼓之,軒乎舞之。
菁華已竭,褰裳去之。
《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記載:於是和氣普應,慶雲興焉,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百官相和而歌卿雲,帝乃倡之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群臣咸進頓道曰:"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有光華,弘於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輕,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於賢善,莫不咸聽。"
《尚書大傳·虞夏傳》: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卿雲聚,俊義集,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乃倡之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糺縵縵"指縈繞飄浮狀。"旦復旦"即日復一日。意思是:祥雲燦爛,延綿不絕,日月光輝,永駐人間。舜唱完《卿雲歌》嘆息道:"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史記·天官書》記載:"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喜氣也。"糺同糾,"糺縵縵兮"形容卿雲紆徐曲折之狀。原內容為: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南風歌 《南風歌》為上古歌謠,相傳為虞舜時歌唱河東運城鹽池和人民生活關係的民歌。此古謠借舜帝口吻,說世間萬物迎承薰風的恩澤,抒發了中國先民對"南風"既讚美又祈盼的雙重感情,表達了作者為民着想,以民之憂為己之憂的思想。
南風歌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白話譯文:
南風清涼陣陣吹啊,可以解除萬民的愁苦啊。
南風適時緩緩吹啊,可以豐富萬民的財物啊。
明初,晉王朱(木岡)展擴太原城,新增修大南門,取《南風歌》之意,原南門命名為承恩門,即辛亥革命後的首義門,新南門命名為迎澤門。
《南風歌》相傳為舜帝所作。《禮記·樂記》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古今樂錄》曰:"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史記·樂書》曰:"舜歌《南風》而天下治,《南風》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
典故
桐葉封弟 桐葉封弟,又稱桐葉封唐,指帝王封拜。周代,叔虞為周成王的胞弟,據傳叔虞與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葉剪成一個似玉圭的玩具,對叔虞說:我將拿着玉圭封你。於是周成王把唐封給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於。史稱"桐葉封弟"。
成語,典出《呂氏春秋·覽部》卷十八〈審應覽·重言〉。周代,叔虞為周成王的胞弟,據傳叔虞與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葉剪成一個似玉圭的玩具,對叔虞說:我將拿着玉圭封你。於是周成王把唐封給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方圓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於。史稱"桐葉封弟"。
《史記·晉世家》:"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於。"
假虞滅虢 假虞滅虢又稱作假途滅虢,假道滅虢。
虞國,也稱北虞,春秋時期諸侯國,位於山西晉南,古稱河東境內,國君為姬姓,都城遺址坐落在中條山脈最低平最開闊之處的平陸縣古城村。
假途滅虢之戰,是春秋初年晉國誘騙虞國借道,一石雙鳥,先後攻滅虢、虞兩個小國的一次作戰。
"假虞滅虢"是東周初年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漢語成語典故。
虞國和虢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後,封王室宗親周仲為虞公,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北部。封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為虢公。虢叔的封地在滎陽,史稱東虢,後於春秋初年被鄭國所滅。虢仲的封地原在陝西寶雞,後遷至今三門峽市,稱西虢。西周時期,西虢歷代國君均為周王室的重臣。西周末年,遇犬戎之亂,虢公石父殉難,其子虢翰襲爵,虢翰不尊周平王,周、虢關係緊張。虢翰卒,其子忌父嗣位,入朝臣服,盡釋前嫌。從虢公忌父起,歷代虢公皆被周王室倚為重臣,以遏制鄭國。
在虢、虞國之北為晉國。周惠王時,晉國國君為晉獻公。晉獻公欲成就霸業,頻頻對外用兵,兼併或控制了鄰近數十個小國和狄、戎部落。晉獻公欲渡河南下,開疆拓土,虞國和虢國成為其下一步要兼併的對象。
此時的虢國也很強大,它的疆域北至黃河以北的下陽城(今山西平陸縣南部),西達今陝縣、盧氏,南達今嵩縣北部,東至今澠池縣境,其都城為上陽城(今三門峽市區李家窯村一帶)。而毗鄰晉國的虞國比較弱小,但地勢險要,是晉國通往虢國的必經之路。虢、虞兩國相互依存,結成聯盟。
晉獻公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知道,不滅虞國,兼併虢國是紙上談兵。而欲滅虞國,虢國必然出兵相助,晉國必將損兵折將,無功而返。這時,大臣荀息向獻公獻上計謀。一為美人計。選晉國美女獻給虢公丑,虢公丑納受了美女,日聽淫聲,夜接美色,怠棄政事。二是離間計。獻公重賄犬戎,挑撥犬戎與虢國的關係,於是,犬戎與虢國開始連年的戰爭。三是假途之計。獻公用白玉之璧、千里寶馬,賄賂虞公,請借虞國之道,出兵伐虢。虞公貪圖財寶,竟許諾晉國假道伐虢。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說:"虢,虞之唇也,唇亡齒寒,晉今日取虢,而虞明日從而亡也。"虞公不聽,遂許晉國。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晉獻公遂借道於虞,率軍南下,一舉攻陷虢國要塞下陽。當時,虢公丑與犬戎正大戰於桑田(今靈寶境內),聞下陽失守,急回師相救,犬戎卻追襲於後,虢軍大敗。虢公丑倖免於難,回到上陽守御。晉軍圍上陽五個月,城中糧柴俱絕,士卒疲憊,百姓日夜號哭,城池岌岌可危。晉使人射箭於城內,要虢公投降,虢公曰:"吾先君為王卿士,吾不能為降諸侯",虢公丑乘夜開城,帶公族突圍,率家眷奔往京師洛邑。上陽城破,虢國滅亡。晉軍回師,滅掉虞國。
從1957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虢國墓和上陽城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出土文物數量之多、價值之高,令人驚嘆。它們在默默地訴說着像謎一樣的虢國歷史,而"唇亡齒寒"也成了千古遺訓。
河東獅吼 成語"河東獅吼"中"河東"一詞出處:河東是主角柳氏的郡望,代指柳氏。
河東是柳氏的郡望,唐代詩聖杜甫也有"河東女兒身姓柳"的詩句,藉以暗喻陳妻柳氏;獅子吼一語來源於佛教,意指"如來正聲",佛教經典稱"獅子吼則百獸伏",所以佛家用獅子吼來比喻佛祖講經聲震寰宇的威嚴。
北宋的時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書陳希亮,亮有一兒子叫陳慥,此人狂放不羈,傲視世間,視榮華富貴為糞土,儘管是官宦之後,不坐車,不載官帽,和我們今天愛擺架子,擺譜的人不一樣。隱居龍丘。當地人不知道他的來歷,就叫他"方山子"。元豐三年(1080年),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不期遇上陳慥,兩人系成為好友。陳慥在龍丘的房子叫濯錦池,寬敞華麗,家裡養着一群歌妓,客人來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點象我們招待客人進歌廳的意思差不多。而陳慥的妻子柳氏,每當陳歡歌宴舞之時,就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牆壁。蘇東坡就寫了一首詩取笑陳慥: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東是柳氏的郡望,因為柳氏老家是河東人,暗指柳氏。"獅子吼"一語來源於佛教,意指"如來正聲",比喻威嚴。後來這個故事被宋代的洪邁寫進《容齋三筆》中,廣為流傳。
"河東獅吼"這條成語,蘇東坡寫詩的時候,還是褒義,因為獅子是佛教的護法神,流傳到現代,基本上被人誤以為屬於貶義。有時候也拿來開玩笑這麼說。
河東是柳氏的郡望,唐代詩聖杜甫也有"河東女兒身姓柳"的詩句,藉以暗喻陳妻柳氏;獅子吼一語來源於佛教,意指"如來正聲",佛教經典稱"獅子吼則百獸伏",所以佛家用獅子吼來比喻佛祖講經聲震寰宇的威嚴。
雁丘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僅十六歲的青年詩人元好問,在赴并州應試途中,聽一位捕雁者說,天空中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其中一隻被捕殺後,另一隻大雁從天上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年輕的詩人被這種生死至情所震撼,便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並寫《雁丘》辭一闋,其後又加以修改,遂成這首著名的《摸魚兒· 雁丘詞》。
摸魚兒·雁丘詞
原文: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