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宁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宁县,福建省三明市辖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的支脉杉岭东南,居两省三地市交界处,介于北纬26°33′-27°07′,东经116°53′-117°24′之间,北靠邵武,东连将乐,南邻明溪,西接建宁,西北紧贴江西黎川。年降水量1725毫米,年均气温17℃。金溪上游杉溪为主要河流。名胜古迹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府邸,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金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辖2镇7乡,111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畲、满、回、藏、苗等。

公元958年建县,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北宋时期更是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1]历史上共出了2位状元、54名进士、101位举人。加之绕城而过的金溪与山东曲阜泗水同样西流的灵异,宋哲宗皇帝于公元1086年将孔子阙里府号“泰宁”赐作县名,以示褒扬。

泰宁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2004年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历史沿革

泰宁又称杉城,原为绥安(后改为绥城)属地金泉场(后改为金城场)、归化镇境域。

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周代,为“七闽”(当时散处福建各地以蛇为图腾的古闽族部落)地。战国后期,是闽越王无诸领地。汉代,初属于闽越国,后隶属会稽郡;汉代末年,隶属于孙吴建安县校乡。永安三年(260),隶属于建安郡新置的绥安县。辖境含今建宁、泰宁、宁化三县及清流、明溪部分地区。县治在今建宁县城西三里许的高砂州。西晋,仍属建安郡绥安县。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改绥安县为绥城县,隶属关系及辖地都没变动,从吴永安三年置绥安县到这年改名,绥安县存在145年。

隋代,废绥城县,先并入泉州建安县,后归抚州邵武县(抚州后改称临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原绥城地又从邵武县析出,重设绥城县,隶属于江南道建州。贞观三年(629),又废绥城县,并入邵武。绥安改绥城到废置,实际存在190年。绥城并入邵武县后,称金泉场。金泉场的辖境与原绥安、绥城辖境同。

高宗乾封二年(667),今宁化县地(含清流、明溪部分地区)由于巫罗俊开发日趋繁荣,因而从金泉场析出另置黄连镇(黄连镇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升为黄连县)。黄连镇划出后,金泉场辖地为今泰宁、建宁两县地及明溪的一部分村落。武后垂拱四年(688),从建安县划出原将乐县地复置将乐县,隶江南道建州。金泉场亦从邵武县析出转属于将乐县,场的治所移至今泰宁,并改称金城场,金泉场建制存在59年。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福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董玠奏请将原绥安县地(即金城场地)分置归化和黄连二镇,归化镇即今泰宁(包括明溪沂州一带村落);黄连镇即今建宁。今建、泰两县历史上曾合属了500年(260~759),从此分治,金城场存在71年。归化镇属于建州。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罢福州节度使,改置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归化镇仍隶属于建州。

五代时废镇为场,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升归化场为归化县,隶属建州(后改镇安军、镇武军)。

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受梁封为闽王,统治全闽。闽永隆年间(939~942),为了防御南唐,归化镇成了左仆射邹勇夫等人扎重兵的军事重镇。后晋天福八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归化镇仍直隶于建州(后改称为镇安军、镇武军)。后唐开运元年(944),南唐攻下建州。二年,改建州为永安军,后为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946),归化镇升为归化场,属永安军、忠义军。从唐乾元二年置归化镇,至南唐保大四年改镇为场,归化镇存在187年,归化场存在12年。归化镇、场共存在199年。

宋元祐元年(1086年),邑人叶祖洽状元奏请朝廷更改县名,宋哲宗将山东曲阜孔子阙里府号“泰宁”赐为县名[2],隶属邵武军。

元代属于邵武路。明清时均属于邵武府。

民国初期属北路道、建安道,后直隶省政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红色苏区县之一,隶属闽赣省。红军长征北上,苏区沦陷后,先后属第九、第七、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1950年2月泰宁解放后,属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南平专员公署)管辖。1970年6月划归三明专区。1983年4月,隶属三明市。

视频

泰宁县 相关视频

福建三明泰宁县
千年古县 影视泰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