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泰山云步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山云步桥位于五松亭下,快活三里北首,原为木桥,几经其变后,民国年间才改为石桥,名之“云步桥”。 起初它叫红桥,当时桥是红色的,所以民间称其为红桥。红桥的桥板、护栏都是木制,只有桥墩是用石头垒砌而成。 后来,它又被称为“云木桥”,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关于“云木桥”的传说故事。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为云雾笼罩,因此杨承训题名“云步桥”。来到云步桥,不仅可以观赏到云桥飞瀑的胜景,领略云步桥周围的秀丽景色,饱览众多的摩崖刻石,同时,还可以看到断裂的露头,了解到云桥飞瀑的成因,研究断裂的性质和特点,抚思和想象当年断裂活动的壮丽情景。真可谓几多诗情画意,几多科学的探索。 [1]

传说

相传碧霞元君与兄长争坐泰山,兄妹二人互不相让,于是商定谁先爬上山顶,泰山就是谁的,登山日期定为三月十五日。元君自知三寸金莲爬山不是哥哥的对手,就提前走访调查,找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捷径。当她来到快活三里,忽见前面一道万丈深渊拦住了去路,周围都是悬崖绝壁,插翅难飞。元君正在犯愁,就听“咔嚓”一声,一棵几搂粗的松树从山上滚来,不偏不斜,正好横亘山涧,成为一座小桥。元君绝处逢生,转悲为喜,不禁叹道:“天助我也!”说着就要举步上桥,可是独木桥难行,元君又是小脚,而桥下一眼望不到底,令人头晕目眩,元君举步难行。元君这时寒心绝望了,伤心地泪流不止。正在此时,忽见一片白云从山顶飘然而下,浮在桥底铺平了山涧,遮挡住了无底的深渊,元君稳稳当当过了桥,捷足先登,坐了泰山。事后人们便把三月十五元君登山的这一天作为她的生日,每年都有许多人给她进香祝寿。那座松树架起的小桥,便得名“云木桥”。这当然只是个传说故事,算不得数。事实上,据史料记载,“红桥”更名为“云木桥”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

历史文化

云步桥是泰山上最古老的桥,中天门以上泰山盘道缘通天河东岸而上,当行至御帐坪时,河道中一崖突兀,瀑练高悬,东侧悬崖陡峭,无法通行,西侧便是拦住山,山河交接处地势稍缓,登山盘道遂改至河的西岸而行,从东至西盘道相连,需有一桥过渡,于是人们便在崖下的河床上,就地取材,扶正了两块巨石为桥墩,上面搭了几根树干为桥面,解决了往来游人的过河困难,这便是最初的云步桥。

游人攀登至此,还未过桥,便先驻足,无不为此地的梦境动情、流连。儒家在此看到了“泉清自洁”、“霖雨苍生”,甚至念起了红尘奔波,到此“思跪乳”的孝道道家看到了“太古清音”、“月色泉声”的清静世界;佛教看到了“登欢喜地、见欢喜佛、生欢喜心”的境界,连连合掌“妙极”!而且上至帝王、下至逃犯对此地无不钟情。公元1008年10月,宋真宗赵佶登山至此,但见山水相依,云入松端,断崖上面,河床平坦,水流脉脉,想融入山川的真宗便命人在河道上建一帐篷,宿此一夜,故称“御帐坪”,至今16个柱窝仍在,1695年,康熙在此驻跸,接见过普照寺僧元玉禅师。

何以名“云步桥”,因此地常年水汽弥漫,云雾升腾,烟水缭绕,游人过河,远望犹如穿行云中,云中漫步,故名云步桥,名称极富诗意。同时,因该桥位于瀑布下面,在气候变暖之前,泰山上的水四季常流,云桥飞瀑常年不断,铺花泻玉,瀑布的雾气、水汽在阳光的衍射下,往往出现色彩斑斓的彩虹,从下游遥望,此桥笼罩在一派红色雾霭之中,故又名“红桥”。1912年,法国斯蒂芬·帕瑟曾拍摄了一张“红桥”的彩照,拍得美轮美奂。

山中无苛政,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38年10月17日,一名叫李半无的人为躲避当局的追捕,便到山中徜徉,饥寒交迫之际,难掩心中豪情,在云步桥下留下了石刻:“逃亡二十五日,登此第一高山”,洒脱的隶书,折服于雄伟的泰山,内心发出真诚赞叹,亦见其胸襟之壮。

观瀑亭

既然三教九流、皇帝逃犯都醉心于此地,于是,光绪30年泰安县令毛蜀云便在桥头东侧建了一座石亭,以抒心情,名酌泉亭,泰山六大名亭之首,宽3.8米,高5.4米。为方便四观云瀑,亭四周不是围墙,而是别出心裁地采取了镂空的形式,只是立了四根石柱,门朝北,直接面对瀑布,因而额题“观瀑亭”,其余三面柱间均施以坐凳栏杆,可以小坐小酌,以便泉声入耳、云水入眼、月色入户,彻底享受此地的美景、美物和意境,天人合一融为一体。

桥和亭有机结合,升华了云步桥周边的韵味和环境,历代名人登临,留下了大量的吟咏佳作,而且云步桥周边现存80处刻石,真草隶篆,名人荟萃,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简陋的云步桥普渡众生,但每当雨季,山洪常爆发,板桥便冲得荡然无存,游人只得望河兴叹。于是,便有善人做功德,再铺木板,如是循环,往复了二千多年。

发展

在上世纪20年代,云步桥曾修复得有板有眼,两侧还有栏杆,当时,云步桥的跨度不大,桥洞较小,桥东有一松,垂垂挺立,松下有一亭,露出一角,这便是酌泉亭。亭前和桥上均有一人正在下山,桥西的盘道上,有4个轿夫正抬着2人艰难向前,后边2人抬着行李,滑竿上的达官贵人,面目不清。盘道尽头有一松一牌坊,坊今已不存,原名小天门。牌坊的西侧,有一松偃盖,便是著名的望人松,又称泰山迎客松,树龄500余年,长枝下垂,似躬身招手邀客,一直摆着这个固定的姿势,不知疲倦地站立到今天。

落成后的云步桥呈西北--东南走向,长12.2米,宽4.35米,系单孔石拱桥,拱高6.1米,跨度11.8米,均用泰山花岗岩垒砌,香色古朴,视觉大气,南北两侧均有杨承训题写的“云步桥”桥名。如上图。在建造之前,叶恭绰陈光甫杨承训提出了两个要求,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贯彻和实现。一是保持桥东侧酌泉亭的原貌,二是保留桥西北侧的一处石刻,即“𥬞云天衢”,因为它的题刻之人是邵元冲

叶恭绰是书法大家,在云步桥落成之时,即使他没有来剪彩,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非常高兴,心愿得遂,便欣然命笔:“中国旅行社,导游名山大川”,也刻在了云步桥西侧的山石之上。书法俊逸、雄浑、润秀,短短11个字,赞颂之情,溢于言表。一是点明了旅行社的经营宗旨,为之广告呐喊,二是褒奖了旅行社的修桥功德,永世流传。津浦路政处和中国旅行社合作建桥后,没有采用今天“谁投资、谁收费”的路桥管理机制,而是无偿为国人服务。三是字如其人,反映了叶先生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雅致情怀,也反映出泰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这块石刻与杨承训石刻中的“中国旅行社”遥相呼应,相互印证,赞扬了旅行社在云步桥重建过程中的无私奉献,也是对陈光甫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热切肯定。

泰山上2600多处石刻,除帝王碑刻和南天门额联等贴金外,其余刻石均系描红,唯独叶恭绰先生的这处题刻是描绿,非常显眼。每次重摹时,景区工作人员便在中天门调好油漆,不辞路远再上来,因此绿漆肯定是事先准备好的,而不是红漆用完或不够用时采取的补救措施。描绿是源于叶恭绰生前的专门交待,还是工作人员对传统描摹颜色的延续,不得而知。[2]

诗赞

无论云步桥如何变化,云步桥景点的美丽是亘古不变的。明代陈凤梧便有诗赞赏当时的“云步桥”:“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蜒。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云步桥北壁立如削,崖上石坪坦豁,传宋真宗曾在此驻跸,因名御帐坪。

岱顶下诸水奔流而来,聚此处飞瀑下泻,溅沫迸珠,生云化雾,蔚为壮观,故又名飞瀑岩、天河、护驾泉。崖上有“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题刻。桥东有酌泉亭,又名观瀑亭,是清末一泰安知县所建。北侧有联“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桥周围有“月色泉声”“云步跻天”、“气象岩岩”等题刻50余处,真、草、隶、篆诸体荟萃,琳琅满目。

明代陈凤梧有诗:

  • 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蜒。
  • 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
  • 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
  • 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

云步桥的飞瀑

桥北为著名的“云桥飞瀑”,中溪流水像从云间奔流而来,沿着4米高的陡崖直泻而下,溅珠迸沫,生云化雾,尤其夏秋多雨季节,悬崖飞瀑,犹如垂练千匹,蔚为壮观。专家称,云步桥飞瀑的形成与云步桥断裂的南侧分支断裂密切相关。该断裂走向为北东东80°,倾向南东,倾角85°。桥北断崖就是断裂的断层面,断崖上方的“御帐坪”是断裂的上升盘,断崖下方的云步桥所在地是断裂的下降盘,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显示正断层的性质。人们来到云步桥,不仅可以观赏云桥飞瀑的胜景,领略云步桥周围的秀丽景色,饱览众多的摩崖刻石,同时,还可以看到断裂的露头,了解到云桥飞瀑的成因,研究断裂的性质和特点,抚思和想象当年断裂活动的壮丽情景。这些科学探索给云步桥景点增加了新的魅力,给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使今天的云步桥成为了泰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3]

视频

泰山观景-俯视云步桥
云步桥飞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