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鬣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洞鬣狗(学名:Crocuta crocuta spelaea)是斑鬣狗已灭绝的一个亚种,分布于伊比利半岛至西伯利亚东部。
虽然洞鬣狗最初因前后肢的不同而被描述成独立的物种,但基因分析显示洞鬣狗与斑鬣狗并没有DNA的明显分别。
除了洞鬣狗的化石外,一些石洞壁画亦有发现洞鬣狗。洞鬣狗于约2万至1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末灭绝,原因仍然未知,但多半认为是气候变迁以及与其他掠食者竞争造成。
描述
洞鬣狗的体型远大于现存于非洲的斑鬣狗,体重可达 102kg,掌骨与跖骨也较短而粗壮,肱骨与股骨则较长,这是为了生活于和斑鬣狗不同的环境所做出的适应。与斑鬣狗同样为两性异形,雌性鬣狗体型大于雄性。由一些石洞壁画可知,洞鬣狗和斑鬣狗一样具有斑点。
对于洞鬣狗的社交习性只知很少。一般接受它们都是生活在洞穴中。现时未有显示它们是成群生活或是独自生活的,但更新世环境似乎不可能有成群生活的动物。
食性
洞鬣狗像现今的鬣狗般会在巢穴积存猎物的骨头及角,供日后食用或玩耍,但这些骨头并不清楚是属于腐尸的或是被猎杀的动物。就波西米亚岩洞内遗骸的研究显示,普氏野马明显是它们的猎物,约占16-51%。洞鬣狗最大的猎物是披毛犀,在很多洞鬣狗的巢穴中都有发现它们的骨头及头颅骨。在一些区域,披毛犀占其猎物的25-30%。驯鹿亦是另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约占7-15%。长角野牛及马鹿分别占1-6%及3%,其他的亦包括了爱尔兰麋鹿、臆羚及野山羊则只有少于3%。[1]
一般相信洞鬣狗是将洞熊骨骼拆解及破坏的元凶。这么大型的腐肉是洞鬣狗的重要食物,尤其是在冬季当食物短缺时。穴狮、狼及貂熊的遗骸亦于洞鬣狗的巢穴发现。另外有证据显示洞鬣狗有时会同类相食的。
与人科的关系
有证据指洞鬣狗会偷取尼安德特人的猎物,而它们亦会为洞穴而竞争,并会取代对方拥有该洞穴。在洞鬣狗的骨头积存中亦发现有大量的人科骨头,包括尼安德特人的。现今人类亦会与洞鬣狗并存,估计他们之间亦有相似的关系。
参考文献
- ↑ Prey deposits and den sites of the Upper Pleistocene hyena Crocuta crocuta spelaea (Goldfuss, 1823)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aves of the Bohemian Karst (PDF). Cajusg. Diedrich & Karelzák. [2008-01-20].[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