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测量准确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测量准确度

测量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关于准确度是一个定性概念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被测量真值其实就是被测量本身,而与给定的特定量定义一致的所谓真值,仅是一个理想化的难以操作的概念。因此,不可能准确而定量地给出准确度的值。其次,传统的误差理论认为准确度是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而对它们的合成方法,国际上一直没有统一。最后,习惯上所说的准确度其实表示的是不准确的程度,但人们又不愿意用贬意的称谓,而宁可用褒意的称谓。

简介

作为历史形成的习惯用语,七个国际组织在1993年规定,沿用的准确度只是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或接近程度,只是一个定性概念,不宜将其定量化。例如:可以定性地说“这个研究项目对测量准确度要很高”,“测量准确度应满足使用要求,或某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等。换言之,可以说准确度高低、准确度为0.25级、准确度为3等或准确度符合××标准,而尽量不要说准确度为0.25%、16mg、≤16mg或±16mg。也就是说,准确度不宜与数字相连。若需要用数字表示,则可用不确定度。例如:可以说“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2μΩ”,而不宜说“准确度为2μΩ”。不要用术语“精密度”(precision)来表示“准确度”,因为前者仅反映分散性,不能替代后者。精密度的传统定义是: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各个独立观测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所以,精密度仅指由于随机效应使测量结果不能完全重复或复现,而准确度则是指由于随机和系统的综合效应使测量结果与真值不一致。实际上,精密度也是一个定性概念,不宜用作定量估计的术语。因为在重复测量条件下的精密度,可以用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见5.6条)来定量表示;而在复现测量条件下的精密度,则用测量结果的复现性(见5.7条)来定量表示。例如:可以说“测量结果的重复性为2mg”或“重复性标准〔偏〕差为2mg”,而不宜说“精密度为2mg”。

评价

测量仪器准确度是表征测量仪器品质和特性的最主要的性能,因为任何测量仪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实质就是要求示值更接近于真值。为此虽然测量仪器准确度是一种定性的概念,但从实际应用上人们需要以定量的概念来进行表述,以确定其测量仪器的示值接近于其真值能力的大小。在实际应用中这一表述是用其他的术语来定义的,如准确度等级、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测量仪器的〕引用误差等(此处所使用的方括号,按《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使用时可以省略,下同)。准确度等级是指“符合一定的计量要求,使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测量仪器的等别、级别”(7.19条)。即就是按测量仪器准确度高低而划分的等别或级别,如电工测量指示仪表按仪表准确度等级分类可分为0.1、0.2、0.5、1.0、1.5、2.5、5.0等七级,具体说就是该测量仪器满量程的引用误差,如1.0级指示仪表,则其满量程误差为±1.0%FS。如百分表准确度等级分为0、1、2级,则主要是以示值最大允许误差来确定。如准确度代号为B级的称重传感器,当载荷m处于0≤m≤5000v时(v为传感器的检定分度值),则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35v。又如一等、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就是以其示值的最大允许误差来划分的。所以准确度等级实质上是以测量仪器的误差来定量表述测量仪器准确度的大小。有的测量仪器没有准确度等级指标,则测量仪器示值接近于真值的响应能力就是用测量仪器允许的示值误差来表述,因为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就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测量仪器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这和测量仪器准确度定义概念是完全相对应的,如长度用半径样板,它就是以名义半径尺寸来规定其允许的工作尺寸偏差值来确定其准确度。因为真值是不可知的,实际上测量仪器可以用约定真值或实际值来计算其误差的大小,通过示值误差、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或准确度等级来定量进行表述。实际上准确度等级也只是一种表述形式,这些等级的划分仍是以最大允许误差、引用误差等一系列的特性来定量表达的。[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