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威廉·恩斯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簡介
海因里希·威爾海姆·恩斯特(德語:Heinrich Wilhelm Ernst,),猶太血統的摩拉維亞小提琴家,作曲家。
海因里希·威爾海姆·恩斯特在布爾諾的摩拉維亞出生。在9歲那年,他開始學習小提琴。恩斯特是天才兒童,畢業於德國維也納音樂學院音樂之友協會,師從約瑟夫Böhm,開始在1825年和約瑟夫Mayseder和Ignaz·馮·塞弗里耶組成樂隊。
在1828年,帕格尼尼訪問了維也納。他和他的小提琴演奏給恩斯特留下深刻印象。據說是恩斯特為了帕格尼尼對他的預測輝煌的職業生涯而開始拼搏。帕格尼尼在維也納辦了14場音樂會,而恩斯特參加了許多,藉以觀察大師。
在1829年4月,恩斯特離開維也納,應慕尼黑皇家樂團邀請並成為其一員,但帕格尼尼勸他應有更高的目標。之後,恩斯特在曾舉辦帕格尼尼音樂會的同一城市開辦音樂會。這些音樂會受到讚賞,但是他仍然站在帕格尼尼的陰影下。這使他沮喪地把自己鎖進他的房間直達5天之多。後來在1830年春天,在法蘭克福,恩斯特與帕格尼尼再次會晤。那裡,恩斯特在音樂會演奏的帕格尼尼的<我心惆悵>(即<心如止水>),恐怖地準確度讓所有觀眾包括帕格尼尼本人目瞪口呆。這次演出,帕格尼尼的部分,在當時多數是未發表的,這就意味着恩斯特一定已經僅僅用他的耳朵在帕格尼尼音樂會深深體悟了解了曲中精髓。幾天後,恩斯特訪問了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正坐着譜吉他曲。看到恩斯特,嚇得帕格尼尼立即跳起來,丟下床單、手稿和說他必須不僅從恩斯特的耳朵,還有他的眼睛下保護他的作品。
在後來的歲月,恩斯特在法國作了幾場旅行。當他聽說帕格尼尼是1837年1月在馬賽舉辦音樂會時,他再次去那裡聆聽他的大師偶像。恩斯特決心學習帕格尼尼的複雜技術的秘密。在帕格尼尼的秘書和親戚的幫助下,他租了帕格尼尼的隔壁。他不分日夜聽帕格尼尼排練,並記錄下來。那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帕格尼尼在他的旅行期間很少練習,當他做時,他會消音。恩斯特還設法秘密地出席所有的帕格尼尼的排練。在馬賽,為了實現他的目標,他在馬賽舉辦音樂會,設法使這些和帕格尼尼音樂會形成某種形式的競爭。他趕着在帕格尼尼到達之前舉辦兩場,這些音樂會受到觀眾的高度評價。然後,當帕格尼尼是要舉行他的第一場音樂會,由於更多地與恩斯特的演奏的比較,對他的要求更高了。帕格尼尼不能滿足觀眾需求,人們覺得恩斯特演奏情感更真摯。帕格尼尼然後舉辦另一場音樂會,受到觀眾質疑通過G弦上演奏他的Moïses變奏,在場聽眾幾度感動到落淚。在那場音樂會後,有意見分歧。有些人說帕格尼尼對困難部分掌握的更好,但恩斯特發揮更多的感情。恩斯特從他房間隔壁的牆了解到帕格尼尼。
也許出於帕格尼尼的緣故,恩斯特不久寫成他自己譜的德威尼斯狂歡節,其中,他經常他的音樂會結尾處演奏主題變奏曲。他還用scordatura相同的方式,像帕格尼尼那樣的變奏.他總是這樣以至於成為了他的簽名,在觀眾中最受歡迎。他的職業生涯,他在歐洲各地巡演,辦音樂會,組成了許多小提琴片斷並形成自己的風格。
海因里希·威爾海姆·恩斯特還演奏中提琴。1842年9月在布魯塞爾作曲家的指導下。他第一次執行柏遼茲哈羅德en意大利托爾的中提琴獨奏部分。此後1844年他主要在英國生活。他在倫敦,他主要是演奏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與約瑟夫·約阿希姆、維尼和卡羅阿爾弗雷多·Piatti演奏貝多芬四重奏。在1862年,他掙扎於最嚴重的一類神經痛,這樣的健康狀況使他無法演奏。在尼斯,他度過了最後的七年,完成了最後的譜寫.例如the Polyphonic Studies,Othello-Fantasie Concerto pathétique in F-sharp minor,Op.23。
1865年10月8日恩斯特於尼斯病卒。
雖然他的一生是一個高度值得尊敬的藝術家,但在今天他卻被人知之甚少。無數人將他看作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並且是帕格尼尼最優秀的後繼者之一。他是不僅精於復調演奏,但他也發現了新的慣用法來撰寫複音的小提琴音樂。
海因里希·威爾海姆·恩斯特的作品有哪些
琴壇超人——H.W.恩斯特 (H.W.Ernst)
在以往出版的一些資料中,對19世紀偉大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恩斯特的介紹並不太多,但是琴壇的朋友們又有誰不知曉他根據蘇格蘭民歌所作的《夏天最後的玫瑰》這首小提琴演奏曲庫中技巧難度非同一般的光輝傑作。
恩斯特和偉大的帕格尼尼生活在同一時代,儘管在演奏和創作上均受其很深的影響,但卻從未失去自己的創作個性.因為他始終懷着要超越他人的自信和毅力。他一 生留下的作品雖不算多.但每件作品的技巧難度都會令人瞠目結舌。他所創作的《#f小調協奏曲》雖然受到了當時崇尚技巧思潮的影響,但整部作品卻仍以旋律優 美、表現豐富而著稱。根據羅西尼的歌劇《奧賽羅》音樂主題而作的《光輝幻想曲》是一部氣勢宏偉而又偏重於手指技術的大型抒情作品,儘管在當今音樂會上極少 演出,但在幻想曲體裁中仍不失為一部佳作。《匈牙利之歌》和《威尼斯狂歡節》這兩首炫技性的變奏曲則一度成為浪漫主義時期的輝煌典範。恩斯特將他的另一驚 人之作《復調練習曲6首》分別獻給了約阿希姆、維厄當、勞伯、巴濟尼、森通、赫爾梅斯貝爾格這六位傑出的演奏家,這些高難度的練習曲對於一些手指短小的演 奏家來說幾乎無法適應。到目前為止,從訓練的角度來說,大家仍將他的作品排列在帕格尼尼隨想曲之後,足見其作品的難度之大以及恩斯特本人的雄心之大。
隨着已經過去的狂熱於演奏炫技性作品的時代,恩斯特的作品除《#f小調協奏曲》和《夏天最後的玫瑰》之外,幾乎很少再有其他作品出現在音樂廳的舞台上。但作為一代演奏大師,人們通過對其熟悉和了解,終將不難感悟到其超人之才華與作品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