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温脾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脾汤
原图链接

温脾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一类方

组成与用法

大黄12克 、 附子9克 、 人参6克 、 干姜6克 、 甘草6克
上五味,咀。以水800毫升(八升),先煎后四味,临熟将大黄加入,煎取250毫升(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

功能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主治

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
属温下和温散的结合与温下和温补的结合。

说明

阳虚寒积证。寒积阻滞于肠道 ─ 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脾阳不足 ─ 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有的说它阳虚冷积,便秘,这个区别就是说,既有寒积,寒积是属于实的方面。又体质基础是阳虚,阳气不足,所以这个寒呢,温脾汤的寒,很重要是个寒从中生为主的。即使临床上归脾汤证的诱发,也有可能跟饮食的不注意有关,但是它的寒的来源,主要的还是由于阳虚造成。阳虚不能温通,寒积阻滞于肠道,造成腹痛便秘。脐下绞痛,绕脐不止。温脾汤这种腹痛,由于有实邪,所以比起单纯的,比如中焦虚寒,脾肾阳虚,它那种腹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那个不同。这个腹痛要比较,因为有实邪,所以相比理中汤,理中丸那一类腹痛要重一些。但是一般也不是很剧烈的。
脾阳不足,表现会伴随有一组中焦虚寒的症状。中焦虚寒就是手足清冷或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或迟这一类基础的中焦虚寒证。
但中焦虚寒证,比较典型是四肢不温,四肢清冷,吐利腹痛。这里由于有阳虚,寒从中生,不能温通,寒性凝滞,导致了腹痛便秘。所以它主要反映,基础的中焦虚寒证加上腹痛、便秘了。当然这一类情况,它一般都喜温的。针对这种中焦虚寒为主造成的冷积便秘,冷积要攻下,中焦虚寒要温补脾阳。内生之寒,温补结合。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

临床加减

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和大黄附子汤加味相近。
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有些人主张,就是说不光大黄附子汤,或温脾汤,都可以加吴茱萸。它能够温肝胃,特别是大黄附子汤,有的医家方论说它涉及胁下,涉及厥阴,大便便秘不通,可以胃气上逆,肝胃之气上逆,主张配吴茱萸。 温下用这两个方作为一个比较。两种治法。

现代应用

强心,促进血液循环。常用于蛔虫性腹痛、消化不良、肝硬化腹水、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方剂比较:

本方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都能主治寒积便秘。本方组成即大黄附子汤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汤人参大黄,皆以大剂温热药为主,故同属温下之剂。本方是由脾阳不足中气虚寒,而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夹实,故方中配以干姜人参甘草以顾护中阳;大黄附子汤寒积里实证,证实无虚,故配细辛辛温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温脾汤另有三方,药味稍有出入,但立法、主治略同。一方见《千金方》十五卷“冷痢门”,比本方多桂心而无甘草,虽主治略同,但宜于寒证较重而兼见冲逆的证候;一方见《千金方》十三卷“心腹痛门”,即本方加当归芒硝,泻积之力较强,主治寒积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者;此外,《本事方》亦有温脾汤,方用附子干姜桂心甘草厚朴(各二两)大黄四钱,亦即本方去参加桂心厚朴。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此方与《千金方》温脾汤虽同属温下剂,但《千金方》所治之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大黄以攻下积滞,“心腹痛门”方更有芒硝为助。同时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以温补脾阳。《本事方》所治为冷积泄泻,寒重积轻,故重用温中,虽用大黄攻下,只占总量1/26。同一大黄,因配伍与药量都不同,作用也就各有侧重,可见遣药组方中选择配伍、酌定用量,皆须与证法切合,才能不犯实实虚虚之诫[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