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炒米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炒米糖是很有特色的廣西傳統特色小吃。炒米糖以糯米為主要材料,烹飪的做法掛霜為主,口味屬於甜味,炒米糖黃中帶亮,顆粒均勻,狀如蜂蛹、軟硬適中、香甜酥脆。[1]

選料

選用顆粒大、粘性大、無雜質的糯米,篩去碎米後,用清水泡浸一夜。

製作

1、拌糖籠蒸。把泡浸的糯米取出,漏干,置竹箕上,倒進適量的米糖,充分拌勻,置蒸籠中,以文火蒸,待米熟透即取出,晾乾。

2、碓臼熟米。把篩去米糠、各自分散、略帶彈性的熟米,拌以花生油適量,堆放12小時後,分批用碓臼,臼時要不斷把底部熟米翻到上面,直至熟米全被全臼扁為止。

3、爆米花。先把備好的勻砂適量,倒進鐵鑊中,以猛火炒紅,再放入適量扁熟米混炒,待全部爆成米花後,取出,再繼續放入扁熟米。

4、熬煮糖油,用黃糖或白糖均可,按米花的重量投放適量的糖,加水,放進一些姜塊,以慢火熬製,濃縮,待糖油幾次泛起白泡,用筷子能粘起糖油,滴入冷水中凝成球狀為最佳濃度。

5、成型。先在竹箕內堆放好米花,迅速把已煮好的糖油澆進堆中,接着以最快的速度把米花與糖油拌勻,以竹筒或他物壓平,待散溫凝固,用刀切成小塊,移放瓦缽(或鐵箱)中,密封保藏。

歷史

炒米糖的做法歷史悠久,在製作過程中也能感受到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解放後的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按照傳統工藝製作的米花糖逐年減少。因為這種製作工藝複雜,現今有一種爆米機能把傳統炒米糖的浸米、籠蒸、臼扁米、爆米花的工藝並為一次,爆出米花體積大,粘米可代替糯米,但沒有傳統炒米糖那種干香酥脆的獨特風味。20世紀80年代後,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每年春節前,玉林市食品商業單位和一些個體工商業戶都仿照傳統工藝,製作大批白散、炒米糖投放市場。城中居民多從市場選購。但農村的家庭多數仍自己手工製作。

視頻

炒米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