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烛光里的妈妈(李兴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烛光里的妈妈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烛光里的妈妈》中国当代作家李兴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烛光里的妈妈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伸手无意地摸着枕巾,感觉湿漉漉的,努力睁开了惊恐万分的眼睛,哦,原来又做了一个恶梦,仿佛是梦非梦,却真的是梦,极力地回想着刚才梦中间断的片片情景:“妈妈,妈妈!醒过来,您快醒过来啊,”我声嘶力竭嚎啕大哭地叫喊着。曾几何时,多少次这样的情景在中重现着,就像发生在眼前,如影随形……

那是在2005年12月9日的凌晨,那是一个噩梦的时分,朦胧中的我接到弟弟的电话时,顿感天昏地陷,焦急万分,衣服还未穿整齐,就十万火急地赶到父母家中,原来母亲早起给孙女做饭时,突然摔倒在地,不省人事,不一会儿,救护车就把母亲送到了医院急诊科,大夫诊断是高血压引发脑溢血,心内科副主任一直为母亲紧急抢救,一次次从死神中抢回,又一次次滑向死神,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抢救,也没能救活了我们的母亲,妈妈还没有来得及说最后一句话,生命就终止在了她人生的65岁。妈妈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我们,此后,这样的情景无数次地在我脑海中闪现……

妈妈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父母早亡,留下几个未成年的弟妹。在她的家庭里,作为长女,她姐代母职,千辛万苦将两个兄弟一个妹妹抚养长大,并为他们操办了婚礼。妈妈嫁给了父亲,成为当时半工半农的典型农村家庭,她没有怨言,没有逃避,她以与生俱来的善良勤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养活了五个子女,妈妈为人友善,待人温和,用真情浓爱感染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人。

有人说母爱是糖,给人无比甜蜜,父爱是盐,给人无比力量。而我觉得妈妈既像糖又像盐。在顺境时,妈妈像一缕清风,给我们沁人的凉爽,在逆境时,妈妈像一缕阳光,给我们无数的温暖母爱。她虽然文化不高,却非常好学上进,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多读书。告诉我们,书犹药也,可以治愚。儿时的我懵懵懂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而今,才深深地理解其内涵。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晚上,妈妈在睡觉前都给我们讲故事,当夜幕挂满了天边,当我们睡在了暖和的被窝里,睁着好奇好学的小眼睛,看着母亲认真地翻着书页,听着抑扬顿挫的声音,讲精忠报国的岳飞,讲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疾恶如仇的武松、武艺高强的杨六郎,讲神奇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安徒生童话》,尤其是其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海的女孩”等等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故事,从小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印象。当时的我,感觉妈妈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人,因为妈妈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更加坚定了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上小学的时候,每当中午回到家,妈妈总会带着温暖的笑容,愉快地从火炉中拿出刚刚烤熟的红薯给我吃,看着似焦非焦、皮焦肉嫩的红薯,又红润又泛着金黄,咬到嘴里,绵软香甜可口,我每每想起来时,还满口余香,回味悠长……

当到了农忙时节,因为爸爸在城里工作,妈妈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多少次妈妈一个人冒着炎炎烈日收完庄稼地里的玉米、高粱等作物。中午回到家里时,已过晌午两三点,妈妈一刻也不休息,马上给我们和面、做饭,还为我们不能按时吃饭口里喃喃地内疚着。再稍后,到了收夏收秋时,我们就能帮助妈妈在地里照看着玉米、红薯了。若干年后的我才更感万分愧疚,是我们对不住妈妈,让她操心费神,受苦受累。我们不懂事时,她过的是苦日子,等我们懂事了,她却走了,只恨时光匆匆,人生苦短。

小时候的日子,因为那个年代家家大都贫穷拮据,而我们家尤为突出,因为父亲一个人在城里工作,妈妈要养活五个子女和年迈的奶奶一大家子。吃饭上学方方面面都需要钱,妈妈节衣缩食,白天忙完农活,夜晚点起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手工缝制我们的衣服。有时,我半夜醒来,看到妈妈还在飞快地穿针引线。到第二天上学时,妈妈把缝好的衣服给我们穿上,衣服虽然旧些,但总是干净清爽。妈妈常对我们说:力气是奴才,使了能再来。从小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我们,人要勤奋、刻苦,不能懒惰,一等二靠三落空,一勤二干三成功;人生不怕穷,没有计划一世穷;人穷不能志短,等等这些富于哲理的话,都是从小妈妈灌输给我的。

有首歌词中唱到:最爱吃的饭是妈妈做的饭。真的如此,妈妈给我们做的饭有饺子、手擀面,还有削面、打卤面、猫耳朵、剔尖、拉面等等,而我最爱吃的饭是妈妈用豆面做的柳叶尖,饭熟时,满屋都会飘着那纯绿豆的淡淡豆香,吃到嘴里,筋道滑爽、鲜美酥软,那种好吃的滋味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后来,我不管到那里吃到的永远再没有那个滋味。只可惜今生再也吃不到妈妈亲手做的可口可味的柳叶尖了,其实在心里,妈妈不论做的什么饭,我都觉得是世上最好吃的饭。

在我小时候,村里、院里经常来讨吃的人,也就是现在人说的乞丐,有时候一天能来七、八个人,记得最多的是临县人、河南人,他们衣衫褴褛、消瘦难堪,有大人、有老人、还有小孩,我们的日子本来就十分拮据,平常很多日子吃的都是又硬又难吃的高粱红面,好不容易吃一回白面馒头,当早上刚刚蒸熟出笼时,讨吃的人来到院中,口里叫道:“大婶,行行好,给口吃的吧。”这时,妈妈总是毫不犹豫地拿着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馒头递过去。妈妈告诉我们,人谁都有困难的时候,更何况听说是河南遭了水灾、临县遭了旱灾,没有了收入,人们食不裹腹。人在做,天在看,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行善积德。对亲朋邻里,更是相敬相帮,遇红白喜事,母亲总是帮在第一个,走在最后一个。母亲的宽厚仁慈、善良纯朴、乐善好施,有意无意地传承给了我们。现在,越来越感觉我传承母亲的东西更多更深,形成了我现在秉性耿直、爱憎分明、善良好客的率直性格。就在今年10月29日晚,我在众人观看无人相助时,挺身而出,抢救活因心脏病晕死过去的七旬老太。虽然世风日下,老太过后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但我无怨无悔。即使感觉对当今环境有种种不适,我依然坚持做一个诚挚淳朴善良的人。

因为生活的贫穷艰辛,母亲练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本领。家里,无论什么饭都会做,而且做得非常可口,比如高粱面石窝子,又硬又苦,十分难咽,但母亲切成细条,用醋、葱、蒜、姜等调料,油炸,再调上黄菜,真的口味瞬间大变,好吃可口。我们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亲手剪裁缝制。我们穿的布鞋,也是母亲亲手做成。在外,什么季节种什么庄稼,母亲都会,什么“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种早不慌,起早不忙;庄稼怕旱,干活怕站;冬天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等等这些农家谚语,母亲张口即来,其实,她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因为几十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曾记得我小学三年级时,铅笔字写得非常好,书写的稿纸被老师张贴在学校的光荣墙上,妈妈知道后无比高兴,中午给我们吃了白面面条。那时,母亲望子成龙殷殷期盼的心情特别强烈。虽然后来当儿子的我并未成为什么优秀的人才,但在妈妈的心中,儿子永远是最好的。,时过境迁,想来不由得让人潸然泪下。

后来,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母亲总会教育我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你努力,即使不成功,也不会后悔了。正如现在只管前行,莫问前程,道理如出一辙。

再后来,有了孙辈们,妈妈虽然含饴弄孙,享受着天伦之乐,但对孙辈的操心更大了,又怕饿着,又怕冻着,就是这样为儿孙,为别人操劳,奉献着爱,从来不求索取,几十年默默付出,无怨无悔。

妈妈虽然是位农村妇女,但她为人友善,好学上进,坚持执着,任劳任怨,言传身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我曾经年少轻狂,不懂孝敬父母,而今的我已悔之晚矣,惟有把妈妈传承给我们的优良好家风发扬广大,才是对妈妈最大的感恩与回报。妈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有时迷茫的我扪心自问:“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恍惚中,妈妈用她的一生告诫我:“人活着,是为了爱,为了他人的爱,为了爱他人”。是啊!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至,让我们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吧。

母爱是糖,甜蜜无比,母爱似水,绵延不绝。妈妈的爱给了我幸福快乐的童年,虽然母亲已离我们而去十三年之久,但母亲的谆谆教诲,如阳光雨露一直滋润着我,沐浴着走向成长。儿时在烛光中的妈妈,是那么的熟悉慈祥,对妈妈的思念时时盈满心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妈妈,对不住您,请原谅儿子的不孝,没有来得及好好孝敬您,每每想起,愧疚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涌出,我只能在梦中与您相见。点亮心香一瓣,愿您在天堂安好,但愿有来生,我们再做母子,让儿子好好地爱着您,“妈妈,我永远爱着您,直到天荒地老!”[1]

作者简介

李兴盛,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经济师,注册安全工程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