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瑶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
原文名 YAO
出生 1986年11月22日
北京
国籍 中国
职业 古筝演奏家
知名作品 青瓷戏韵,春江花月夜,月醉知音,大漠侠情,前门情思大碗茶等

王瑶,(1914~1989),字昭深,山西平遥人。文学史家、教育家[1],中国中古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2]。青年时期师从朱自清,致力于中古文学史的研究,著有影响力巨大的《中古文学史论》。建国后,王瑶服从组织调配开始了新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1953年完成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标志着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基本格局的建立。

王瑶学贯古今,视野开阔,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修养,是一位在中古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三个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学者[3]

人物生平

1914年5月7日,出生于山西平遥县。年幼时在本地读书。

1928年,离开平遥,考入太原进士中学。

1931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后因学费昂贵转张家口察哈尔第一中学高三年级。

1934年,王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因其学识渊博,思想解放,在校内获得美誉"小周扬"、"小胡风"。

1935年,参与反对"华北自治"学生运动,并成为其中骨干。

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1日,受命主编《清华周刊》第45卷。

1937年暑假,回乡,不久抗战爆发,因战乱未能随学校南迁,困于家乡,以从商和帮人辅导功课而糊口生活。同时也因此与党组织脱离。

1942年,南下成都,在当地的中学任教员教书生活,不久迁往昆明,同样在当地的中学教书。9月,正式在西南联大复学,其后考入清华研究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攻读和研究汉魏六朝等中古文学。随后在清华从事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研究。

194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学系,同年在清华大学复员。随后,清华研究院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得以留校任教。

1944年,经朱自清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爱国民主化运动。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北平,王瑶随校返教,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等职。与杜琇相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年中,王瑶先后在《新生报》、《语言与文学周刊》、《清华学报》、《国文月刊》、《文艺复兴》等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古文学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中古文学中许多重要学术课题,史料详尽丰富,观点博大精深,分析材料和论证的方法更是独辟蹊径,从而奠定了王瑶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1951年11月,全国文联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开展的"洗澡"运动中被作为重点批判对象进行批判。

1952年,服从院系调整后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等课程。5月,《中国新文学史稿》脱稿。

1953年,《中国新文学史稿》正式出版,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同时王瑶也因此成为中国新文学史研究学科的奠基人。

1954年11月,撰文《从俞平伯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谈到考据》,直接参与了对俞平伯的批判,以后多不愿提及此事。

1957年,受到毛泽东亲自接见并鼓励他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多做贡献。

王瑶
  王瑶先生中年照

1958年,"反右派"斗争中被当作学术上的"白旗"受到批判,但仍然坚持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

1966年8月24日,被西颐中学红卫兵与北大中文系红卫兵先后抄家。9月,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漏网右派"。

1968年8月,被关进牛棚,接受审查与监督劳动。

1973年,结束在"五七"干校的审查批判,回到北京。以后亲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78年,招考"文革"后首届硕士研究生,报名800余人录取7人。

1989年,11月,抱病参加在苏州举行的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12月13日,因患肺病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4]

人物轶事

水深火热

有人曾经问王瑶先生近况如何? 王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风趣地回答说:"每天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提问者完全摸不着头脑,以为王瑶最近生活很不如意。然而实际却与之相反,因为他平时非常喜欢饮水, 每天要饮十几瓶水,此谓之"水"; 同时他又喜欢抽烟,用的是福尔摩斯式的大烟斗, 含在嘴里, 呼呼有声, 火光一闪一闪,此谓之"火"。如此一来便成了"水深火热"。

黑白颠倒

王瑶先生勤奋好学,很年轻的时候, 头发就已经开始发白了。为此他常常感叹的说:"不该白的, 却白了。"而同时他又喜欢抽烟,故而他的牙齿几乎都熏成了黑色,对于这一黑他又说:"不该黑的, 却全黑了。"两者的一黑一白相称,他又风趣地说:"这真是'黑白颠倒'了! "

垂死挣扎

晚年的王瑶负责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担任过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大力扶植青年学术力量;1987年,他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挑选陈平原等一批学者专家,组织课题组。但同时,王瑶内心却有另外的想法:现在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垂死挣扎",什么事也不做呢,又是"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

代表作品

著作名称 初版信息 著作名称 初版信息
中古文学思想 1950年,上海棠棣出版社 李白 195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古文人生活 1950年,上海棠棣出版社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问题 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中古文学风貌 1950年,上海棠棣出版社 中古文学史论集 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史稿 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仅为上册 1953年,新文艺出版社,上下册 鲁迅作品论集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与中国文学 1952年,上海平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 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润华集(随笔集) 198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诗歌发展讲话 1956,中国青年出版社

学术思想

历史文学史观

王瑶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师朱(朱自清)法鲁(鲁迅)"效法鲁迅的路子。鲁迅的一段文字曾经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王瑶认为:"这话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遗产时的重要指针。对陶渊明这样一位历来对他有过许多模糊认识的诗人,这样的研究就显得更其重要。"注重史的关联,考察文人生活与文学作品的关系,知人论世是鲁迅坚持的方法,鲁迅一向已注意到文艺与时代及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到这时更觉得非先弄清楚历代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不可。王瑶继承和发扬了鲁迅这种这种方法,在研究中尽可能接近历史,了解历史,将人物和作品与他产生的时代联系起来。

王瑶
1945年的王瑶先生

客观文学史观

所谓"客观文学史观"即是"实事求是,研究问题从历史实际出发",正是因为王瑶始终坚持文学史研究的历史观念,因此客观性也成了他文学史研究的必然保证。他说:"文学史的努力方向,一定须与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相符合,须与各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相联系,许多问题才能获得客观满意的解决。"正是出于对客观的尊重和坚持,王瑶在批评林庚的《中国文学史》时提出了"诗"与"史"的不同,林庚着作兼有了"创作"的性质,"诗"的主观性必然造成对历史阐释的偏颇。

与时俱进史观

王瑶时刻注意文学史与历史、时代保持互动。在学术研究中,他讲求"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历史研究也必须倾听生活的召唤,时代的召唤"。他在一系列文章中专门强调"历史感"的重要性,如《研究问题要有历史感》等文章,直言特别是在现代文学研究中,许多文章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缺乏历史感,不能把所论述的作家或问题与当时的时代条件紧密联系起来,更甚者有的研究者为了造成文学所谓的深刻,妄加揣测和臆断,抛开时代的背景与联系去分析作家作品,这都是不严肃甚至的错误的。

教学成果

王瑶一生桃李天下,他的弟子几乎遍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全部研究领域,其中研究有所大成者不在少数,以下略举几位:

孙玉石

现代文学研究家。笔名一石。满族。辽宁省海城县人。1955年起师从王瑶。1960年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生,1964年于研究生班毕业,留校执教。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理事。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诗歌及鲁迅研究。大学期间,即与人合作编写过《中国新诗发展概况》。60年代初,开始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有关鲁迅的学术论文,后又单独及与人合作发现鲁迅佚文15篇,在鲁迅研究界引起很大反响。出版的专著有《<野草>研究》、《李金发和初期象征派诗》、《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

钱理群

现代文学研究家。浙江杭州人。文革结束后考入北大研究生,师从王瑶。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他在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总体研究的同时、较多偏重于鲁迅和周作人研究。出版的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作)、《心灵的探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上述著作出版后,国内许多报刊先后载文予以介绍,评价颇高。他与别人合写的单篇学术论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因为方法新颖、观点独特,发表后,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注意。

陈平原

现代文学史研究家,广东潮州人。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考入北大师从王瑶攻读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大学十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

温儒敏

现代文学史研究家,籍贯广东紫金。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1984年师从王瑶攻读博士。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中国现代当文学专题研究》(合著)。

人物评价

朱自清(散文家,文学史家):"你能见其大,将繁乱的琐碎的材料整理出线索来,这是难得的,有用的;同天读到你的《古文辞的研读》,也觉得有特见。"

王瑶
王瑶

严家炎(文学史家):"他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我国第一部史料丰富、体系完备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奠下了基石。他的鲁迅研究、巴金研究以及现代文学许多专题的研究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钱理群(文学史家):"在我看来,王瑶师正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鲁迅式"的学者,"鲁迅式"的知识分子。"

温儒敏(北大中文系主任):"他的出色之处在于尽可能调和与化解矛盾,并在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写作状态中探讨如何发挥文学史家的才华与史识。"

蓝棣之(文学评论家):"他讲课富于艺术的魅力,没有讲稿,却能旁征博引;纵横驰骋,海阔天空,却又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态度客观,但很有激情。"

夏中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王瑶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具有大学者资质的学人。"

人物影响

王瑶先生是中国中古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修养,从而形成了"学贯古今"的学术个性,为"清华学派"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中古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古文学史论集》,其成就一直笼盖着50一一80年代的中古文学研究,不仅史料丰富,还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其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作是《中国新文学史稿》,实现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研究的分离,其体系与模式影响深远,曾译为日文,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还是1949年以来大陆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其《鲁迅作品论集》被学术界公认为鲁迅研究的权威性著作,显示了时代学术水平。其学术研究与时代先进思潮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出色的教学活动、学术研究和思想深度,使他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和代表之一。

人物纪念

为纪念现代文学学科奠基人王瑶,同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鼓励学术创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于2000年设立了"王瑶学术奖"。该奖奖励国内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有突破性和 开创性的学术成果,评定周期每四年一届。每届分设优秀著作奖与优秀论文奖两种:著作奖设 一等奖一名,奖金两万元,二等奖三名, 奖金各一万元;论文奖设一等奖两名,奖金各五千元,二等奖六名,奖金各二千元。同时规定一等奖如未能推出,可空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