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衡,生於嘉靖四十一年九月九日(1562年10月6日),卒於萬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609年3月4日),字辰玉,號緱山,別署蘅蕪室主人,江蘇太倉人。[1]
目錄
基本情況
萬曆時期首輔王錫爵之子,明末清初畫家王時敏之父。萬曆十六年(1588年)順天鄉試,王衡因是大學士之子,當時首輔申時行的兒婿也中舉。有言官彈劾主試官,認為有作弊嫌疑。雖然王衡在隨後的複試中取得第一獲准參與會試,但言官們仍不依不饒,為避免父親王錫爵陷入更大的黨爭之中。王衡在他父親執政期間沒再參加考試。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王錫爵致仕後,王衡再次走進科場,以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編修。
後辭官歸隱,中年早卒。王衡著有《緱山集》等,同時他又是明代南劇的名家,編寫有《郁輪袍》、《真傀儡》、《沒奈何》等雜劇名篇。[2]
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明嘉靖四十年( 1561年),王衡出生於官宦家庭。其父 王錫爵為萬曆年間的大學士、 內閣首輔,其母為朱氏。王衡從小聰穎過人,又好學博記,尤好古文詩歌,且得名師教導,並從同鄉同姓的大文豪 王世貞處學習詩文,故《列朝詩集小傳》就稱他「學殖益富,能詩善書,散華落藻,名動海內」。
萬曆五年(1577年),發生的張居正奪情事件,更是讓少年王衡在當時名滿天下。陳繼儒在《太史辰玉集敘》中道:「初江陵奪情,文肅公爭喪次,救吳、趙兩太史,禍叵測。辰玉和《歸去來辭》以招之。文肅公持以謂人曰:吾不歸,將無為孺子所笑。辰玉方十四,名動京師已。」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下《王編修衡》也說王衡「年十四,作《和歸去來辭》,以諷江陵,館閣中爭相傳寫」。[3]
喪妻之痛
王衡少年時娶父親好友之女金氏。金氏賢淑有禮,未幾早逝。王錫爵寫道:「其幼女適餘子衡,為元配。賢孝有女德,不幸夭。」
萬曆十二年(1584年),王衡繼娶的徐氏不幸又亡。
萬曆十三年(1585年),王衡再娶華亭馮舉人之女馮氏。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馮氏又卒。王衡與馮氏共同生活了九年,感情深厚,在其書中寫道:「人非木石亦復誰能堪此。妻亡以來,仿徨不知所寄。欲以玄理遣之而不能,欲以書卷筆札遣而又不能……本具野人骨而強使戴儒冠,本自行腳僧而強使諧家室,以致驚餌含鈎、愛河翻浪、窮而始悔、悔之而無可奈何不敢專恨命也。」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王衡娶某氏,相關記載語焉不詳,史學家認為其出身寒微或是優伶(因王衡愛看戲寫戲推測)。[4]
科舉蹉跎
王衡的顯赫身世在科舉中反而深受其累,正如他的好友陳繼儒在《緱山先生集》序言中所云:「不幸生於相門,為門第所掩,又為數十年功名所縛。」
萬曆六年(1578年),王衡十八歲就試宜興失利。他在《李茂才文序》中云:余於失意時粗能排脫,然戊寅以來,文不免三遷。王衡自幼喜好詩文,但為了應對科舉,他不得不開始專攻八股文。
萬曆十三年(1585年),他年輕氣盛,躊躇滿志,24歲的他與同窗好友松江的 陳繼儒去南京應試,沒想到落第,這對他打擊甚大,但他自信自己乃懷才不遇,未遇上伯樂而已,他決定對「古今治體」、「經世要務」再作研習,以求再戰。
萬曆十六年(1588年)秋,王衡舉順天鄉試第一,而王錫爵時為大學士。
萬曆十七年(1589年)正月,禮部客司郎中高桂以該科有作弊嫌疑上疏請求複試,嫌疑考生中本無王衡,但高桂在疏文最後補充道:「今輔臣王錫爵之子素號多才,豈其不能致身青雲之上?而人疑信相半,亦乞並將榜首王衡與茅一桂等一同覆試,庶大臣之心跡亦明矣。」
萬曆命眾考官對試卷進行復校,眾考官一致認為王衡才氣逼人,名符其實。春闈前王衡參加複試,仍位列第一,獲准參加會試。但隨後刑部雲南司主事饒伸又以鄉試案為由上疏罷斥王錫爵和申時行。王錫爵與申時行只有上疏求去,萬曆帝震怒令鎮撫司查辦饒伸,罷職為民,高桂也降兩級調邊使用。
王衡一面勸父親上疏救言官,一面表示不應試以免爭端再起。而王錫爵也發誓,只要自己在朝為官,兒子王衡就不再應試,免得瓜田李下之嫌。此後,王衡回太倉老家,「閉置一室」,「謝客讀書」,他當時寫詩自嘆「生長宰官家,心情春後花」,那種矛盾,鬱悶、無奈的心情可見一斑。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王衡母親病危,望子成龍的王母強命王衡參加會試。會試頭場過後,王衡無心繼續考試急奔回家侍母。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 ,此時離王錫爵請辭回太倉休養已十年了。為了證明自己並非背靠大樹好乘涼,王衡第二次上京會試。會試名列第二名,繼而又在殿試中以第二名得中榜眼。王衡以過硬的才學向天下人昭示了自己的清白,昭示了自己的真才實學。因當年 王錫爵也是榜眼,故朝野以「父子榜眼」傳為美談。
此後,王衡被授 翰林院編修。由於王衡自感「長於邊務」之才無法貢獻朝廷,對仕途頗感失望,就索性借奉使江南之機,辭官回故里。回太倉後的王衡過着平談的讀書著書生活,終其一生,再未出仕。
終老故鄉
王衡辭官回 太倉後,居住於春水船。與當時的文壇名人時有往來,常有詩文唱和,並與戲曲家湯顯祖、屠隆等人都有交往。
萬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1609年3月4日),王衡頭疾發作,比他父親早一年去世,使王錫爵白髮人送黑髮人,悲傷之餘,他寫下了《祭天男衡文》。
個人作品
著作
《緱山先生集》(又名《緱山集》)二十七卷,收詩五卷、詞七闕、序文四卷、記兩卷、墓表兩卷,其餘傳、論、策、奏疏、祭文、偈跋、尺牘等。友人陳繼儒、唐時升、婁堅、陸廣明作序文。
《紀游稿》
《春秋纂注》四卷
《秦漢人文選玉》六卷
《歸田詞》
《諸子類語》
《論語駁異》
雜劇
《 郁輪袍》是一出暴露科舉弊端的劇作。它也取材於唐代薛用弱《集異記》中有關 王維的記載。
《真傀儡》寫宋丞相 杜衍,穿便服看人扮木偶的傀儡戲,受人侮慢。後朝廷使臣來點破 杜衍身份,市人前倨後恭的嘴臉。
《再生緣》沒流傳下來
詩作
王衡的詩歌大約有380首,按題材分類大致能分為山水遊記、交友贈別、科舉官場這三大類。
科舉類,王衡有「誓將棄此道,礪此言行庸」、「嗟我同舍子,短髮未覆唇。謁歸父母喜,車馬耀四鄰。縣伯不追乎,鐘鼓邀上賓。十五學句讀,名姓固沉淪。試察丘里言,讀嘆聲何頻。」等詩句。
贈別類,王衡有《送王夫子言事謫貴陽》、《送孫見田任儀封》、《送李將軍至甘州》等詩。
山水遊記類,王衡有《雨後游天池》、《古城謁三義廟》、《過留候祠》、《觀海》等詩。[6]
人物成就
雜劇成就
一、在戲劇中對科舉的批判。
而王衡的《郁輪袍》全劇專注描繪官場百般醜態和各種奇怪現象,官場中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成為王衡筆下批判的對象。既是在寫王維的心跡,也是王衡的真實感受,表明了自己勢要與科舉官場決裂的態度,從而徹底批判否定科舉考試。
二、對人性的兩面性的描寫,避免元代劇的人物刻畫的單一。
在王衡戲曲中的官場描寫與元代雜劇中的也有不同之處,元代戲曲中稗與惡、忠與奸的界限十分明晰,好官就是好官,貪官就是貪官,劇作家對二者的態度是愛僧分明。而王衡出身於內閣首輔之家,深諳官場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在他的筆下更多的是對官場以及與官場結合在一起的眾生相,雜劇的批判反思力度更加深刻。
如《真傀儡》中的杜衍辭官後,穿着道袍騎着毛驢,粗茶淡飯,每日棍跡市井,過着通世逃名悠然自在的生活,王衡並沒有給他頂上過多賢良的光環,而極力把他描繪得和普通百姓一般。而對愚盆可笑、附庸風雅的趙大爺、商員外他們,作者也沒有把他們刻畫成十惡不赦的形象,使其更加真實可信,符合生活。
三、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採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戲劇是王衡介入戲曲活動的第一步,是他在歷經世間滄桑之後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冷峻思考,他的雜劇雖然數里不多,但卻深深烙上了屬於他自己的獨特印記,真切感受到了王衡的內心世界和他獨特的人格魅力,為明中後期雜劇做出貢獻。
四、王衡的戲劇受自身文人的影響,有時用典過多,沖淡了戲劇的故事性。
典故過多,曲文艱澀是王衡雜劇的瑕疵之處,這使得他的作品有時不能淋演盡致地發揮。在《郁輪袍》的第七折中,王維在看進官場的黑暗腐朽之後毅然辭官而去,與好友裴迪在輞川過着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故事講到這裡結束,整個劇本已經完整,但是作者又搬出來個文殊菩薩出來點化王維,借佛家的口吻勸世作為結局不免讓人覺得多餘。
詩詞成就
一、筆調樸素,清淡之風。
王衡筆下的田園詩中,詩人把田園生活的自然平淡、村人的真摯淳樸,作為腐朽官場和黑暗現實的反面來加以歌頌,這些田園詩表現了農村牧歌式的美好和田園的勃勃生機,給人一種清淡自然之感。如《田園》有「枯桑又生耳,宿莽在抽心……雨過燒痕青,日日挑生菜。日向病邊余,閒從愁里學,弄水怕驚魚,刈草時逢樂。」;又如《初秋月夜外散步》有「我田占城稻,七月先登場。橋西曆歷黃,半傾收夕陽。」
二、情景交融,幽靜與雄渾之氣。
王衡在他的山水詩歌中,創造了多種意象,除了「淡」,就要數在詩人筆下「雄」和「幽」的意象了,這兩種雖然在數量上遠不及「清淡」這樣的主流愈象,但其藝術造詣卻有獨到之處,「雄」與「幽」是對王衡詩歌主流意象之外的一個孟要補充,是使其詩歌藝術風格呈現多樣性、豐富性的原因。
如《太湖》中有「蕭然吾意在滄浪,亂水如天不可量。千片曉灘千片月,蘆花白似夜來霜。」又如《登泰山日觀觀日》「捫星夜半歷虛台,海畔青陽左個開。陽穀先含諸界動,濤光忽擁眾山來。封中雲氣成宮闕,欄外扶桑落酒杯。晴色漸分輕謁後,島煙點點辨蓬萊。」
三、逞性任氣,慷慨悲涼
王衡的詩歌還有沉雄悲壯的一面,雖然此類詩歌數量不多,但別具特色,感概萬千。王衡才兼文武,胸懷大略,為人也重義倜儻,然而歷經幾十年的科考風雨使他心力憔悴,故發而為詩,其詩內容雄厚深沉,格調悲壯。這種風格的作品一般體現在王衡科舉官場詩中,一般為他人生後半期所作,是詩人歷經滄桑之後對人生的一種體驗,透露着一種悲涼慷慨之氣。
如《渡黃河》「客思如流急,河聲帶雨渾。滔滔今古恨,淡淡夕陽痕。壯甚呂梁水,高於雲夢村。孤舟去飄忽,倚棹寂無言。」又如《登大觀樓》「愁看夕鳥投遙岸,曾此伐船擁上游。無限壯心銷欲盡,一年頭白兩瓜州。」
書法成就
王衡善書法,學顏真卿與蘇軾,董其昌云:「辰玉雖不沾沾論書, 乃眼白一世,鮮所許可,其天骨既爾秀絕,而盤旋唐、晉間,功力兼至,或以為學蘇子瞻,子瞻實不能盡辰玉也。」
明代婁堅在《學古緒言》中謂其「天授即優,功力日深,小自指頂而上,至徑可二寸,皆極娟好,更饒風骨,又大而四五寸,或大至尺余,皆不煩繩削而趣溢出,更假之年,只可追躡北宋名跡。」評價既實又高。王衡是被列入《中國古代書法家辭典》的明代書法家之一。
家族歷史
始於名門「太原王氏」。唐朝時,祖王言任滑州黎陽縣令。王言之孫王祜,宋太宗時任兵部侍郎。王祜之子王旦為宋真宗時宰相。王旦曾孫王皋遷入蘇南。王皋之子王易為太倉這支王氏始祖。
高祖:王謙,莆田縣丞。
曾祖:王涌,善於經營,富甲一方。時為太倉一帶之巨富。
祖父:王夢祥,正德年間諸生,太學生。因出生時其父王涌做夢,夢中子讀書高中,故取名夢詳。後因王夢祥在南京國子監讀書期間,家中出現了官司糾紛,被迫棄儒經商,操持家業。
父親:王錫爵,進士及第榜眼,萬曆年間首輔。
母親:朱氏
叔父: 王鼎爵,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第九名,官至河南提學副使。為人樂善好施,在太倉一帶有王菩薩之稱。王衡少年跟隨叔父讀書,愛好戲劇也是深受叔父影響。
妻子:金氏、徐氏、馮氏、某氏(名不詳)
兒婿
長子:王鳴虞(與申時行長孫女訂親、未娶早夭)
次子:王庚虞(早夭)
幼子:王贊虞(即 王時敏,明末清初的大畫家)
女婿:黃翼聖,字子羽,明代官四川新都知縣、安吉知州。有《黃攝六詩選》。
孫子
大孫:王挺,字周臣,號減庵,官至中書舍人。有《減庵公詩存》、《不盲集》、《離憂集》等。
次孫:王揆,字端士,號芝廛,明崇禎十二年舉人,清順治十二年進士。有《芝廛集》。妻為申時行的曾孫女,畫家 王原祁生母。
三孫:王撰,字異公,一字大年,號隨庵,生員。有《三餘集》、《隨庵詩稿》、《五異公詩稿》。
四孫:王持,字平宰,貢生。
五孫:王抃,初名掄,又名揚,字清尹,清後改字懌民,後改鶴尹,號巢松,生員。有《健庵集》、《巢松集》、《舜華莊》、《籌邊樓》、《浩氣吟》等。
六孫:王扶,字匡令,號砥庵,貢生。
七孫:王攄,字虹友,號汲園。著有《步檐集》、《蘆中集》。
八孫:王掞,字藻儒,號顓庵,康熙九年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有《西田集》、《西田詩集》、《一覽集》。
九孫:王抑,字誦侯,康熙十六年舉人,官太原府同知。
人物評價
明末錢謙益在《列朝詩集小傳》中評道:「辰玉自以宰相之子,當通達古今治體,講求經世要務,又奮欲以制科自見,窮日夜之力於斯二者。」
「其才器無所不有,固不盡於詩,而詩亦不足以盡辰玉也……遊戲而為樂府詩餘,即宋元當家無以過也。」
「學殖益富,能詩善書,散華落藻,名動海內。」
王衡的好友陳繼儒在《緱山先生集》序言中道:「辰玉詩沉雄鮮爽,學韓杜;文章精辯宏衍,學荀卿、劉中壘。久則機局新,節制整,遂成卓爾一家之言。」
董其昌在《容台別集》道:「辰玉雖不沾沾論書,乃眼白一世,鮮所許可。其天骨既爾秀絕,而盤旋唐、晉間,工力兼至,或以為學蘇子瞻,子瞻實不能盡辰玉也。」
孟稱舜評:「(真傀儡)相傳為王荊石相公壽日,辰玉作此為尊人壽,其曲詞雋爽不在馬東籬喬夢符之下,較郁輪袍為更勝矣。」
「非經歷一過,不能道隻字。飲醇原勝伴食萬倍」
祁彪佳評王衡劇:「境界妙、意致妙,詞曲更妙。正恨元人不見此劇耳。詢之識者,始知是眉公在王辰玉座上所作。」(註:實為王衡所作)
清人王士禛評劇:「鶴尹大父緱山先生作《郁輪袍》、《裴湛和合》二曲,詞曲家稱本色當行。」
沈德符讀王衡試卷贊:「余讀兄戊子鄉卷時,甫能文耳,不謂今日結衣缽之緣。」[7]
史籍記載
《本朝分省人物考》
《罪惟錄·志》卷一八《科舉志》
《明史》卷二二八
《明史》卷二百一十八
《明史稿》卷二百一
《明詩綜》卷五十九
《明詩紀事》庚籖卷二十
《列朝詩集小傳》丁集
《晚明曲家年譜》
人物故居
王衡及其家族故居在位於 蘇州 太倉市 城廂鎮新華東路60號,始建於明代萬曆年,現存門屋(俗稱「太師第門樓」)與王氏宗祠三進,門樓面闊五間,門廳左右為上下二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