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杜衍 | |
---|---|
|
杜衍,別名杜祁公、杜正獻,是唐朝名相杜佑的後人,他也是北宋名臣。杜衍擔任過知永興軍、樞密使、同平章事、宰相、太子少師等職,封爵祁國公;他歷職地方,以善於治獄而聞名,儘管做了百日就被罷相,但其支持「慶曆新政」,又頗有政績,深得百姓愛戴。杜衍還善詩文、工書法,他的正、行、草書都深得世人推崇,代表作有《杜祁公摭稿》等。1057年,杜衍去世,追贈司徒兼侍中,諡號「正獻」。
人物生平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杜衍出生,年幼時母親改嫁錢氏。
淳化四年(993年),十五歲的杜衍遭兩位兄長虐待,用劍砍他。後來他到母親那裡,繼父不肯收留,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一富戶相里氏看杜衍儀表不凡,將女兒嫁給他。杜衍束髮苦志厲操,尤其酷愛讀書。[1];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中進士甲科。進士及第後,杜衍補任揚州觀察推官,改任秘書省著作佐郎、知平遙縣。之後受朝廷使者舉薦,擔任晉州通判。
朝廷下詔令推舉品質優良的官吏,杜衍名列其中,升任乾州知州。陳堯咨安撫陝西時,朝廷詔令藩府才能賜宴,陳堯咨到乾州,由於杜衍有才能,特地賜宴,將他調為鳳翔府知府。到杜衍罷官回鄉時,二州的百姓將他阻攔在州境上,說:"為什麼要調走我們賢太守?"
杜衍後以太常博士之職提點河東路刑獄,升任尚書祠部員外郎。他巡視潞州時,澄清冤案,知州王曙因此寫了《辨獄記》。高繼升任石州知州,有人誣陷他勾結外族策劃變亂,將其逮捕捉拿。此案久不判決,杜衍辨明這一冤案,將誣告者治罪。寧化軍守將將人審訊定為死罪,案情不實,杜衍反覆核實加以改正。守將不伏罪,上訴朝廷,朝廷詔令刑獄複審,果然那人罪不當死。杜衍又移任京西路,並調為揚州知州。有司上奏杜衍辨別冤獄,依法當受賞賜,升職刑部。劉太后(章獻明肅皇后)派使者安撫淮南,使者回京,還沒有說其他話,太后就問杜衍是否安康。使者將杜衍的治績向太后匯報,太后感嘆說:"我知道很久了。"
後擔任河東轉運副使、陝西轉運使。其後奉召任三司戶部副使,升任天章閣待制、知江陵府。未到任,恰遇河北軍費缺乏,杜衍被調為河北都轉運使,升為工部侍郎。他不向老百姓徵收賦稅而使軍費充足。回京後,杜衍任樞密直學士,他請求外出任職,便以右諫議大夫出知天雄軍。
杜衍為政嚴謹細密,不用嚴刑來督責官吏,但官民也畏懼他的清廉嚴整。仁宗召他為御史中丞,兼攝吏部。杜衍上奏認為應常召見中書、樞密的官員,多聽取其建議。他針對當時豪商大賈賤收貴賣、囤積居奇困擾民生的情況,提出"年有豐凶,谷有貴賤,官以法平之,則農有餘利"的常平之法。
杜衍兼判吏部流內銓時,根據因選補條律繁多冗長,使得官吏大多受賄、鑽法律的空子的現狀,立即頒發給屬吏《函銓法》。杜衍盡力閱覽,將本末典折全部了解清楚。次日,他命令其他官吏不要升堂,各自在本署聽取行文書,選舉之事全部由自己決定,使官吏不能謀取奸利。數日後,杜衍聲震京師。後改知審官院,任內按在吏部時的辦法裁決取斷。再升任尚書工部侍郎、知永興軍。當地有位百姓白天失去了他的妻子,杜衍用計捕獲了罪犯,將被埋的屍體發掘出來,還發現被罪犯殺死的其他兩位婦人的屍體。秦地人大為震驚。後調知并州。
革除民弊
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叛宋建立西夏。朝廷因并州的太原為戰略要地,加杜衍為龍圖閣學士。
寶元二年(1039年),升為刑部侍郎,再次知永興軍。當時宋夏戰爭興起,百姓苦於徵發兵役,官吏因此為奸。杜衍分別計劃,根據道路的遠近,給予充裕的集合時間,讓百姓依次服役,比其他各州節省了一半的費用。他回京後,代任開封府知府,附近的人久聞杜衍的名聲,都不敢私自請託。
後升任同知樞密院事,改任樞密副使。宰相打算採用夏竦奏陳的攻守之策,杜衍說:"偶然成功,不是萬全之計。"雙方爭論,杜衍自請罷免未獲允許,仁宗親自賜詔勉勵他。之後任河東宣撫使,授吏部侍郎、樞密使。每次逢到仁宗親自降旨,杜衍大都不執行,共積累至十多封詔書,便獻納在仁宗面前。諫官歐陽修入朝進對,仁宗說:"外人都知道杜衍封還內降嗎?凡是有求於朕的人,每次都以杜衍不同意而告知於請求者從而停止,比杜衍所封還的詔書要多得多。"
遼夏交戰後,參知政事范仲淹宣撫河東,想親自率兵出戰。杜衍說:"兩國正在交戰,軍勢正盛,不可輕易出兵。"范仲淹在仁宗面前與杜衍爭議,並詆毀杜衍,言辭十分尖刻急迫。范仲淹曾以父禮服侍杜衍,杜衍並未因此而忌恨他。遼朝駙馬劉三嘏叛逃歸宋,輔臣建議厚待劉三嘏,以獲取遼朝的軍事機密。歐陽修也請求留住劉三嘏。仁宗向杜衍徵求意見,杜衍說:"我國提倡忠信,如果自己違背誓約,接納叛逃之人,那麼我們就不理直氣壯了。而且劉三嘏是契丹的近親,卻逃跑前來歸順,這樣謀身,還能與他計謀國事嗎?接納他有什麼益處,還不如將他歸還契丹。"仁宗便將劉三嘏歸還遼朝。
百日宰相
慶曆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杜衍喜歡推薦賢士,抑制佞幸之徒,因而多得罪於人。杜衍的女婿、詞人蘇舜欽因在文章中的言辭冒犯權貴,監進奏院時,按照舊例,祭祠神廟時要用伎樂來取樂賓客。集賢校理王益柔被杜衍推薦,有人說王益柔曾經戲作《傲歌》,御史便將杜衍與王益柔一一上奏彈劾,想以此陷害杜衍。諫官孫甫說:"丁度趁奏對時請求被任用,請將此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丁度知道孫甫上奏有誤,極力請求置對。杜衍由於孫甫剛奉詔出使契丹,扣留了孫甫的上奏,丁度因此對杜衍十分懷恨。等到杜衍被罷職時,丁度草詔指責杜衍結納朋黨。當時,范仲淹、富弼因主持"慶曆新政",遭到攻訐。仁宗打算罷免二人,杜衍獨自為其辯白,反被認為是結納朋黨。最終罷相,以尚書左丞職離京知兗州。
主要成就
杜衍歷知乾、揚、天雄、永興、並等州軍,又提點河東路、京西路刑獄。在地方時,杜衍皆以擅長治獄聞名。他對法律條文多有革新,又能儘量革除民弊。代知開封府時,既為能吏,又能兼擅民政。 杜衍在朝廷內外任職,封還內降,杜絕私情。在樞密院任職後,對宋與遼、夏的外交事務多有參與,主持慎重說。[2]慶曆四年(1044年),杜衍拜相後,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的「慶曆新政」,以求改變北宋「三冗」局面。
人物評價
蘇舜欽:臣立性褊直,有不可移之資;臨事迂疏,必無能成之策。塵污近輔,貽誚多方;績效不揚,譏議上徹。居常悚栗,日俟竄投。而陛下收臣於賤朽之中,拔臣於毀謗之內;以謂石慶老而彌謹,趙禹孤而能立,掩闕失而不問,惟忠鯁之是稱。[3]
歐陽修:①公自曾、高以來,以恭儉孝謹稱鄉里,至公為人尤潔廉自克。其為大臣,事其上以不欺為忠,推於人以行己取信。故其動靜纖悉,謹而有法。至考其大節,偉如也。 ②翼翼祁公,率履自躬。一其初終,惟德之恭。公在子位,士知貪廉。退老於家,四方之瞻。豈惟士夫,天子曰咨。爾曲爾直,繩之墨之。正爾方圓,有矩有規。人莫之逾,公無爾欺。予左予右,惟公是毗。公雖告休,受寵不已。宮臣國公,即命於第。奕奕明堂,萬邦從祀。豈無臣工,為予執法。何以召之?惟公舊德。公不能來,予其往錫。君子愷悌,民之父母。公雖百齡,人以為少。不俾黃耇,喪予元老。寵祿之隆,則有止期。惟其不已,既去而思。銘昭於遠,萬世之詒。
藝術造詣
杜衍善詩,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事文類聚·前集》、《苕溪漁隱叢話》、《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也有收錄。《全宋詩》錄有其詩。
杜衍工書法,正、行、草書皆有法 ,為世所重。蘇軾說他:"正獻公晚乃學草書,遂乃一代之絕,清閒妙麗,得晉人風氣。"
家庭成員
祖父 杜叔詹 官至鴻臚卿,追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吳國公。
父親 杜遂良 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 ,追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韓國公。
妻子 相里氏 封晉國夫人。
長子 杜詵 官至大理評事。
次子 杜訢 官至太常博士。
三子 杜訥 官至將作監主簿,早卒。
四子 杜詒 官至秘書省正字。
史料記載
《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志銘》
《隆平集·卷五》
《東都事略·卷五十六》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九》
參考資料
- ↑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九》:衍總發苦志厲操,尤篤於學。
- ↑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傳第六十九》,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03
- ↑ 《中國文學史·第三章·北宋》,文學史系列書籍合集, 引用日期:2019-02-03